田季沛(1901~1978) 田遇霖,字季沛,以字行,县城北大街人。17岁毕业于县乙种农业学校,复入西安成德中学,高中毕业后考入北洋大学,勤工俭学,苦习土木工程,将及毕业,弃学就业,考入英人所操办之天津邮局,任职员10年,悉心学习外邦经营邮政之经验,以期国人自办。民国24年(1935...[详细]
任护花(1898~1978 年), 佛山禄丰社任围人。年轻时在佛山教过小学。酷爱文艺, 广州名报常发表其作品。后被广州《现象》、《越华》等报聘为特约撰述,《国华》报聘他为专职副刊, 乃迁居广州。30 年代中期, 上述三报及《公评》、香港《环球》等报刊都刊登他的连载小说, 如《阿Q 外传》、《擦鞋...[详细]
彭绍辉 (1906-1978) 中共中央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副总参谋长。 湖南省湘潭县(今韶山市)人,1906年7月18日出生于湘潭县西乡西二区上七都一个雇农家庭。因家境清贫,仅读了两年半私塾。辍学后给地主放牛,打过短工。1926年参加农-动。1927年马日事变发生后,他去长沙...[详细]
欧阳钦 (1900——1978) 中共中央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黑龙江省委-。 湖南省宁乡县人,1900年8月生于宁乡县邓家冲。儿时父母双亡,由外祖父抚养。1915年考入长沙长郡中学。1918年7月入北京高等法文专修馆工科班学习法文和工科知识,结识了毛泽东。19...[详细]
罗香林 (1906—1978年),字元一,号乙堂,兴宁宁新水楼村人,华侨史专家、著名历史学家、客家研究开拓者,为梅州八贤之一。 1931年开始从事粤北客家民族考察,著有《客家研究导论》。1932年,任中山大学校长室秘书兼广东通志馆纂修、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山图书馆馆长兼中山大学教授,194...[详细]
刘建绪 (1892—1978) 国民党陆军上将,第十集团军总司令。 湖南省醴陵县(今醴陵市)人,1892年生于醴陵县清安铺。辛亥革命后就读于陆军第二预备学校,1914年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炮兵科学习,1916年毕业后回湖南,加入湘军,与北洋军作战,由排长递升为团长。 192...[详细]
刘博平(1891-1978),名赜(赜,音ze),字博平,湖北武穴人,著名小学(古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专家,国家一级教授,武汉大学文学院中文系“五老”之一。 1929年在武汉大学中文系执教,直到1978年病逝,曾多年担任中文系主任,对家乡广济方言颇有研究,1958年出版有《广济方音之调类与调...[详细]
李亭植 (1906-1978) 湖南医学院院长,中国医科大学校长,医学教育家。 湖南省湘乡县(今双峰县)人,1906年3月8日生于湘乡县永丰镇宋家湾洪家冲一户农民家庭。早年就读长沙妙高峰中学、长沙职业学校。1926年8月入湖南大学特科(相当于预科)学习,积极追求真理,投身革命活动。...[详细]
黎剑庵(1900—1978),别号黧涕,河源县城镇人。他聪明好学,喜爱书画,年轻时,负笈羊城,深得师傅指导,大有进益。回河源之后,更勤奋苦练,常废寝忘餐,进行学习研究。他的书法,初学黄自元和陆润等字体,后来自成一体,正、草、隶、篆都造诣甚高。学画画,擅长中国墨笔画法,好画山水花鸟。他的书画求之者...[详细]
李长之 (1910~1978) 笔名李长植、何逢等。山东利津人。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历任昆明云南大学教师,国民政府教育部研究员,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时与潮》文艺副刊主编,南京编译馆代理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西南土改工作团副团长。1924年开始发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国...[详细]
景孤血(1910—1978)京剧作家。满族。原名增元,字叔伟,笔名拜樊室主。北京人。自幼爱好京剧。未到20岁时即任《京报》。 21岁时,为唐伯弢著的《富连成三十年史》写序言。后即从事剧本和戏剧评论写作。与梨园界名角交往甚多,常为他们整理、改编剧本,发表了许多评论文章。创作的剧目有《佘赛花》、《无...[详细]
黄士衡 (1889-1978) 湖南大学校长。 湖南省郴县(今梆州市苏仙区)人,1889年出生。郴郡联合中学堂毕业后,考入湖南高等中学和广益中学附设大学预科。1913年考取留美公费生,赴美国乌路普莱佑大学、埃阿瓦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深造,获得硕士学位。 1920年夏,学成回国,在...[详细]
黄 江 (1917~1978年),原名黄金钰,化名徐康。大岗镇镇南村人。出生于一个较富裕的农家。1937年考读怀集县立中学,受中共地下党组织活动的影响,参加学校组织的“救亡读书会”和时事研究会,阅读《唯物论》、《社会发展史》、《大众哲学》、《群众》等进步报刊;参加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率一支小分队...[详细]
黄国梁(1898~1978),字日如,广州增城县人。其父黄俊明早年赴南洋谋生。他13岁时随母去南洋读书。后于民国6年(1917)返国,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第二十期步兵科。毕业后,在粤军第一师任教官、排长等职。1923 年,因讨伐军阀建功,升为连长。曾参加讨伐陈炯明的东征诸战役。1925 年秋又升任...[详细]
何运刚,1964年出生于重庆市梁山镇农村。他的父亲出身贫苦,对新中国怀有强烈的热爱之情。当他刚刚背起书包上小学时,父亲就不止一次地抚摸着他的头,教育他说:“孩子,穷人在旧社会吃尽了人间苦,是共产党领导我们翻了身,当家做了主人。你可要听党的话,听老师的话,好好读书,不能忘本呀!”何运刚每次总是默默...[详细]
方书彪(1888~1978),字炳彰,前詹镇秀水里人,七岁入私塾,十六岁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就读于广州述善小学堂。十七岁清光绪三十年(1904)考进广东陆军第一小学。民国2年(1913)初进保定陆军军官学校,转北京军输学校,于民国5年(1916)毕业,时29岁。其后9年,民国6~14年(1...[详细]
陈沛 (1910~1978年),男,排沙镇扶罗村永安人,高小文化。1938年10月参加中国共产党。1946年2月任西江人民抗日义勇队筹粮组长,5月任第三大队军需主任。1947年5月任第一区大塘乡民主政府乡长兼第六大队队长。1950年1月任城关区区长、区委书记,4月调任第一区区长、区委书记、土...[详细]
陈鸿楷(1900—1978),字海揆,新会县荷塘镇篁湾村高边(今属蓬江区)人,生于河北省唐山。其父陈荣贵,又名陈辅朝,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首批30个赴美留学幼童之一。回国后,在唐山任开滦煤矿总工程师,为中国首批矿业工程师,并创办唐山女子高校。民国9年(1920年),陈鸿楷毕业于唐山...[详细]
陈德生 (1925—1978) 陈德生,原名秋盛,外海清澜上湾里人。3岁丧父,7岁母亲再醮,随姑母在乡读书、种地。民国29年(1940年)春,外出当帮工。翌年7月,被日军拉夫至广西当民夫班长。民国31年元旦,乘日军外出看戏时,与同伙把留守喝醉的日本兵砍死逃生。 民国36年(1947年)8...[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