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孟邻(1913~1976),又名孟兆祥,生于霍邱县长集乡余老庄一个贫农家庭。宋孟邻少年时代读过2 年私塾,因家贫辍学,到河口集刘松盛药店及袜厂当学徒。民国18 年(1929 年)秋返乡参加农会活动。是年大旱,粮食歉收,农民挨饿,霍邱党组织引导群众开展了向富豪借粮、扒粮的斗争。宋孟邻积极参与。同...[详细]
钱根洲(1894~1976)青阳县杜村乡五阳村人,著名竹匠,擅长制作“五坊”(糖坊、酒坊、油坊、豆腐坊、纸坊)篾器用具和竹编生活用品。他编制的稻箩,不加竹圈与硬竹经梁,倒放于平地能承受一人重量。编制的篾席,可以折叠。在各种竹编用品上,能娴熟地编织各种花卉和图案以及“福寿双全”、“龙凤呈祥”等吉祥...[详细]
彭信古,原名源壬,别号芸垓,县在城厢(今上梅镇)永兴街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生。民国8年(1919),考入长沙楚怡工业学校机械专科,毕业后先后在汉阳铁厂、武昌纱厂见习,见习期满转为翻砂车间技工。民国12年,在新化澧溪彭家村小学教书。民国17年春,复去郑州棉纺厂做技工。次年秋,考入湖南省自...[详细]
潘德明(1908~1976) 浙江湖州人。曾在南洋高级商业学校读书。16岁。即住境内雷米路(今永康路)。民国19年(1930年)22岁时,参加“中国青年亚细亚步行团”,从上海出发,以徒步和骑自行车方式环游世界。他从东南亚入印度大陆,由中东进入埃及,北渡地中海,循巴尔干半岛...[详细]
欧阳道达(1893~1976)原名欧阳邦华,黟县渔亭镇人。19 岁入苏州东吴大学预科学习,后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任北大预科讲师和研究所助教。 民国13 年(1924 年)11 月,参加“清室善后委员会”的清点清宫文物工作。民国22 年底,调任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科长,后调任南京分院主任。“九一...[详细]
吕直纯(1907—1976年)三坑镇人。民国17年(1928年),到广州跟名中医习医3年。后在香港、太平、三坑等地开设医馆教授中医兼诊病。民国29年(1940年),在清城开业行医。1953年6月,出席中南6省2市中医代表会议;同年下半年,发动县城私营医生参加清城大众联合诊所,吕任所长。其间,被选...[详细]
李文(1905-1976) 李文,字质吾,号作彬,今龙溪铺镇楠木村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十月生,长沙岳云中学肄业。民国13年(1924)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任排长、连长、营长、团副等职。曾先后参加东征、南昌、龙潭等战役。民国19年(1930),参加蒋冯阎战争,任团长。次年,率部...[详细]
刘农畯(1912~1976),又名守骞,别号华珊,黄陂桥龙古塘人。民国14年(1925),在邵阳景文中学求学,次年随叔刘惊涛投入农-动,担任儿童团团长。民国1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民国20年1月,刘赴南京三民中学求学。翌年4月,考入南京军事交通技术学校。民国35年毕业于国民党陆军大学...[详细]
林语堂(1895~1976),原名林和乐、林玉堂,祖籍龙溪县。生长在一个基督教牧师家庭里。1912年进上海圣约翰大学深造。毕业后,任北京清华大学英文教员。 1919年。林语堂由校方资助出国留学。赴美前和鼓浪屿人廖翠凤结婚,即相偕到美国哈佛大学留学。1921年获硕士学位。同年赴德国耶拿大学专攻...[详细]
贾陶,原名国辅,字揆一,1909年5月28日生于辽宁省开原县城(今开原市老城镇)一个富农家庭。 贾陶少年好学,有报国之志。在开原小学毕业后,又入奉天(今沈阳)中学。当时正值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横行东北,肆意欺凌家乡父老,掠夺东北资源的罪恶行径,更使他...[详细]
方鼎英(1888-1976),号伯雄,县时雍团富溪村(今圳上镇方家村)人。清光绪十四年(1888)生。光绪二十八年赴日留学,初入东京弘文学院,先后参加求知社、文学社、同盟会等进步组织。光绪三十一年考入振武学校。宣统元年(1909)12月循序升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8期炮兵科。宣统三年五月毕业。归国...[详细]
邓忠仁(1904~1976),金寨县汤家汇人。民国16 年(1927 年)参加农民协会。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8 年11 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先后在红四军独立团任班长、十师二十九团任排长,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历次反“围剿”斗争,数次负伤。民国21 年10 月,随红四方面军西征川陕,在新集、土桥铺...[详细]
陈子奋(1898~1976年),原名起,字意芗,号无寐、凤叟、水叟。祖籍长乐,出生于侯官县(今福州市区)。父吉光,精书画篆刻。子奋童年练习书法、篆刻,临摹明清画家画谱。15岁任小学图画教师。19岁以卖画、篆刻谋生。民国17年(1928年),作品参加福建第一届美术展览,徐悲鸿对子奋作品颇为欣赏,登...[详细]
陈衡哲(1893年——1976年),江苏常州府武进县人,史学家,中国第一位女教授。 陈衡哲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其他才女的榜样和老师。在她的学生,涌现了一大批后来也成为著名才女的女性,如苏雪林、凌叔华、吴健雄、吕碧城、庐隐、萧红、石评梅、张爱玲、丁玲、谢婉莹、林徽因、冯沅君、袁昌英...[详细]
陈大新 (1948—1976年),安义县万埠镇罗山兴福村人。福州部队某团军医,刻苦钻研祖国医学,用针炙治疗小儿麻痹证、聋哑、脑积水等多种疑难病症,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解除了许多人的病痛,创造了医学上的奇迹。然而他对自己的生命安危却置之度外,身患癌症,默默忍受病痛,为履行白衣战士“救死扶伤”的...[详细]
陈伯禄(1905~1976),金寨县南溪人,出生于贫农家庭。民国18 年(1929 年)5 月参加立夏节起义,6 月参加赤卫军,后被编为红十一军三十二师,同年10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陈伯禄参加红军后,民国18 年6 月至8 月3 次参加鄂豫皖边区的反“会剿”斗争,由于他作战勇敢,被人称为“...[详细]
蔡时椿(1890~1976) 原国民党第十二集团军少将军医组长。文教镇宝藏村人。1917年入北京大学读书,曾参加1919年“五四”-,在“六·三”-中被捕入狱7天。1920年考取蔡元培创建的勤工俭学奖学金,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考入里昂中法大学预科,1922年加入中国国民党,同年入法国里昂...[详细]
蔡鹤汀(1909-1976年)字颐元,号枕石散人,闽县(今福州市区)人。民国13年(1924年),以绘制商业广告为业。民国21年,转而从事舞台美术设计。自民国26年起,在上海仿效任伯年写意笔法,吸取石涛、八大山人、吴昌硕之长,深得笔墨意境之趣。民国33年,携画返闽,与胞弟鹤洲在福州、南平等地办画...[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