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恕 (1890—1976)莒县长岭镇荆家村人。 1944年6月, 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带头组建农业互助组。1953年组成初级社。他提倡科学种田,注意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获大面积丰收。1955年被华东局授予“华东农业劳动模范”称号。 ...[详细]
侯相会(1890—1976)博山县福山镇(今属淄博市博山区)人。著名陶瓷艺人。15岁随父入窑厂学陶艺。20岁即对陶器坯、釉配制及成型、烧成技术运用自如。1920年,因当地窑业不振,为谋生迁居博山山头镇,入窑场继续从事陶业。是年,根据油滴瓷风格独特,乃宋代名瓷的传说,开始研究油滴瓷。为全面掌握该产...[详细]
侯洪康(1905—1976)郯城爱国村人。三弦平调艺人。15岁学艺。熟悉岭调、越调等民间音乐,长于三弦,为鲁南有代表性的三弦平调盲艺人。并擅长山东琴书、渔鼓等曲艺形式。1941年参加八路军滨海六分区文工队。曾两次去敌占区以说书为掩护搜集情报被捕而英勇不屈,被誉为“爱国艺人”。新中国成立后在临沂文...[详细]
海森堡沃纳·卡尔·海森堡(德文原名:Werner Karl Heisenberg,1901年12月5日—1976年2月1日,享年74岁),德国著名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主要创始人,哥本哈根学派的代表人物,193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量子力学是整个科学史上最重要的成就之一,他的《量子论的物理学基...[详细]
郭小川 (1920~1976) 笔名马铁丁。河北丰宁人。中共党员。1937年参加八路军,从事政治工作,1941年入延安马列学院文艺理论研究室学习,历任冀察热辽分局机关报《群众日报》副总,《天津日报》编委,中南局宣传部宣传科副科长、宣传处长,中宣部理论宣传处副处长、文艺处副处长,中国作协理事、...[详细]
宫班(1909—1976)莱阳县人。全国先进生产者。17岁到青岛当瓦工,出徒后去东北、朝鲜干瓦工20年。1950年入青岛建筑公司(现青岛第一建筑工程公司)当瓦工组长,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自己的岗位上,他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劳动,虚心学习“苏长有砌砖法”,严格执行日生产计划,使工效不断...[详细]
冯雪峰 (1903~1976) 浙江义乌人。中共党员。专科毕业。1925年到北京大学做旁听生,后去上海从事中共地下党工作和革命文化活动,与鲁迅合编《萌芽》、《文学导报》、《十字街头》等杂志,曾任中共左联党团书记,中共中央宣传部下属文委书记,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部长,1933年赴江西瑞金,任苏维...[详细]
逯风楼(1908—1976)莒南县竹墩村人。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任村支部副书记。 他实行科学种田, 1951年使该村鲜地瓜亩产达到2540公斤,玉米亩产350公斤,小麦亩产250公斤。翌年带领16户农民办起初级农业合作社,并带头栽苹果1000余棵。同年,他被评为山东省农业劳动模范。 ...[详细]
冯鼎平 (1896—1976)原名冯治新。阳信县冯家店人。193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7月任八路军挺进纵队平津支队副队长,10月任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六支队副司令员,1939年任梁山第二军分区司令员。1942年任冀鲁边第三军分区副司令员。1943年1月任冀鲁边军区独立团团长。1944年3月...[详细]
方令孺 (1898~1976) 女。安徽桐城人。中共党员。大学毕业。1923年赴美国留学,先后在华盛顿州立大学、威斯康辛大学学习。归国后历任青岛大学、重庆国立剧专教师,国立编译馆编审,复旦大学教授,浙江省文联主席、党组成员。全国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中国文联第三届全委会委员,中国作协第二届...[详细]
杜学诗(1900—1976)艺名“黑云彩”。原籍定陶县,后定居济宁市金乡县。山东花鼓艺人。12岁拜沛县花鼓调名家“半碗蜜”为师。1921年后,常在济宁土山书棚演唱。其嗓音清脆,表演动人,因其肤色黝黑,观众昵称为“黑云彩”,并有“南地来,北地来,谁也不压黑云彩”的谣谚流传。但当时花鼓调常被视为荡调...[详细]
华南女大校务委员会主席 陈淑圭,闽侯县(今福州市)人,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生。淑圭早年赴美国留学,获美国康尼尔大学文学学士、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是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得意门生。回国后到福州华南女子大学任教。 1927年,华南女大外籍校长辞职,成立校务委员会,淑圭任委员会...[详细]
曹一鸣(1922—1976)泰安市人。中共党员。平阴第三中学校长。1941年参加工作。历任小学教员、中学教员、中学副校长、平阴第三中学校长等职。1960年,被评为山东省先进生产者。1976年去世。 ...[详细]
赵全保(1902~ 1976) 商州人。自幼在商读书,初中毕业后去西安读高中,半途肄业。民国26年(1937)在同学的介绍下,去甘肃省天水市从事公路建设工作,由于勤奋好学,很快由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一名懂测绘的技术人员。 1950年,商县解放初,交通极为不便。赵全保此时返回故里,引起...[详细]
张如心 (1908—1976年),原名恕安,兴宁叶塘中社村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著名的马克思理论家、教育家。1934年随中央红军参加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在抗日军政大学、延安大学、中央研究院和中央党校等单位工作,是“红校”、“红大”、“抗大”创办人之一。1942年间,曾任毛泽东...[详细]
李作新(1917~1976),又名李振华,河源县黄村梅龙村人,1938年10月参加革命,193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参加革命后,李作新在河源县黄村乡用钢板缮写抗日宣传资料,后来负责抗日先锋队的宣传工作。1939年10月担任中共黄村圩支部书记,1940年任中共蓝溪(黄村)区委书记。中共河源...[详细]
曾潜英(1905—1976),字特生,新铺镇南山下人。梅州中学毕业后考入黄埔军校一期,1925年1月毕业,任粤军第1师2团排长,次年4月任该师3团机炮连连长。1927年春考入中央军校高级班,毕业后升任少校参谋、营长。1931年升任上校参谋。1932年入陆军大学10期,1935年夏毕业,任陆军4师...[详细]
余翼云(1 891—1 976),号梦桥,澄海县莲上镇永新村人。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会员。 余翼云早年就读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擅画花卉,尤长紫藤、牡丹,用笔稳健,画风朴实,设色高雅。作品多次参加全国、中南五省、广东省展览。晚年作品曾被选送加拿大展览,获得好评。永新村 永新村简介 ...[详细]
杨幼敏(1886—1976年),号刚,梅城下市角人。青少年时期在梅城就读小学和中学,其后考入广东将弁学校,他目睹清延-,政治腐败,丧权辱国,毅然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南征北讨,26岁被授予少将军衔。后历任潮梅镇守使署参谋长、第一军参谋长、虎门要塞司令等军职。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前夕,朱...[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