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耀南(1901—1974)原名张星寿,字耀南。长清县纸房村人。“七七”事变后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后发起成立长清县民众抗敌后援会,任主任。此后参与创建大峰山抗日根据地。1938年11月任长清县民众抗日动员委员会主任。193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后任长清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县长、泰西专署...[详细]
张立栋(1911—1974) 胶南烟台东村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在1946年共产党号召开展大生产运动中,张立栋不畏寒暑,早出晚归,精耕细作,多打粮食,支援解放战争。1947年他已超过支前民工的规定年龄,仍主动报名带领民工胜利完成支前任务。土地改革后,与村内老弱病残户自愿组成互助组,帮助他...[详细]
阎一强(1933—1974)商河县人。当代诗人。1949年参加革命工作,曾任文工团演员、 文联创作员、 报刊。为中国作家协会山东分会会员。主要诗集有:《布谷鸟》《沂蒙赞》《握紧武器》(与苗得雨合集)《从荆河到沂河》《第一支歌》《报春集》(与孔林合集)等。 ...[详细]
杨少彝(1913—1974)别名全祺、绍羲。茌平县杨官屯村人。琵琶演奏家、教育家。 1930年7月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一年后转入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学习。其间受平湖派琵琶艺术家朱衍青的嫡传,造诣颇深。1932年毕业后,致力于民族乐器的教学与研究,先后在济南、北平筹办“大同国乐会”和“中...[详细]
杨鸣皋(1920—1974)苍山县庄坞村人。1938年参加革命。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其所在部队由地方武装编为八路军一一五师教五旅,转战鲁南、滨北和胶东地区。后任武汉空军某团团长、武汉空军政治部直工部主任。1974年病故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详细]
武子服(1908—1974)原名武善应,以字行。沂水县海子村人。1937年10月参加革命。 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调沂水县政府,先后任民政科长、县政府秘书、 代理县长等职。1949年8月南下,任广西柳州专署秘书主任。1957年后任中央民族学院政治系主任、研究室主任等职。“文革”时期被...[详细]
吴天墀 (1892—1974)名,字天墀。邹县石墙宋庄人。17岁入济宁州立初级师范学校,24岁入山东高等师范手工图画专修科。历任山东省立第一师范教师、济南师范美术系教师和山东省图书馆职员、山东省博物馆美术组组长。被选为山东省第一、二、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山东省第四届委员会委员。曾任华东美术...[详细]
王兆庆(1904—1974)烟台城里法院街人。1948年参加工作。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凭着30余年的技术经验,带领工人完成了新浦面粉厂、油厂、水厂的机器修复,使这些厂迅速恢复了生产。 195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3月被评为山东省工业劳模。同月,调临沂县负责电厂、油厂、铁厂、面粉厂建设的设计与安装...[详细]
王临之(1902—1974)名慎庄。滕州市望冢乡盖村人。1931年在省立第七中学任图书管理员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天奉省委指示回滕县,创建滕县特别支部, 任书记。并筹建“国民书店”。1933年4月,被捕入狱,组织关系中断,同年10月返滕在国民党政法部门中任职。 1948年9月后,任省干校会计...[详细]
孙铭文(1914—1974)原名孙名文。淄博市临淄区路山乡大张王村人。1938年参加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十二中队,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排长、连指导员。1947年任鲁中军区教导团政治处主任,1948年后任高射炮兵第一师政委,先后参加抗美援朝和越南抗美战争。山东省民政厅批准为革命烈士。...[详细]
孙端夫(1912—1974)原名孙正谊。祖籍山东省曹县孙老家村,1912年出生在河南省虞城县贾寨镇孙场村(原属曹县)。少将,北京军区空军副司令员。中学毕业后考入北平法学院。在校期间参加了“一二·九”运动,是北平法学院负责人之一。1936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大学毕业后任国民党威海卫行政区...[详细]
滕绍武(1904—1974)掖县(今莱州市)朱旺村人。省立第九中学毕业。193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任区委宣传委员,在原籍以教学为掩护从事党的地下革命活动。1935年后任掖县第三区委书记、掖县游击队第三大队大队长、掖县第三区区长、掖县抗日民主政府征收处主任。 1941年1月进抗大一分校学习。...[详细]
潘寿才(1906—1974)河南省新县人。一九二八年参加光山县游击队。一九三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光山县独立营排长,红四军第十师二十九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九十三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第二七七团政治处主任,第二七八团政治委员,红四方面军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参加了长...[详细]
聂邦云(1915—1974)莒南县大河南村人。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试种“金皇后”玉米获高产。翌年被评为省农业劳动模范。任村支部书记后,带领群众整地治水,使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在该村人均不足07亩地的情况下,一季即向国家交售粮食62万公斤。 ...[详细]
马健(1897—1974) 原名马振经,字为九,今流峪镇乐平庄人。曾在本村教过私塾,在大连当过码头工人,后回家务农。他为人正直,办事公道,在群众中享有较高的声望。“七七”事变后,他为挽救民族危亡,在当地组织抗日武装,投身革命事业。1938年7月被选为南阳乡副乡长,组织了100多人的武装。同月,加...[详细]
吕云章(1893—1974)女。福山县(今烟台市福山区) 东留公村人。1925年加入国民党,曾任北京市国民党妇女运动委员会委员、国民党中央党部妇女部干部、国民党浙江省党务指导员、国民党中央党部社会部妇委会委员、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是国民党第六届中执委委员、--。主编《妇女之友》《革命的妇女》《浙江...[详细]
李延年(1904—1974),字吉甫,山东省广饶县人,20岁时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追随蒋介石参加东征、北伐。1926年10月国民革命军攻克武昌后,22岁的李延年已任国民革命军一军二师五团团长。1929年,李延年被升任为国民革命军少将旅长,驻军汉口;1930年在阎锡山、冯玉祥联合反蒋时,李延年以一...[详细]
刘柱新(1908—1974)平邑县大井一村人。山东省劳动模范、华东水利特等劳动模范。1948年参加民工队支援前线,被评为支前模范。1950年自愿参加导沭整沂工程建设,在开挖河道中,他一人担任全班的劈石任务,创造出搜石根、孤立大石、寻石格、找石纹一套系统的劈石方法,实现了日开石方12立方米的最高纪...[详细]
刘维山 (1910—1974)茌平县博平镇二刘庄人。出身贫苦家庭。194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村钢枪班班长、农会会长、互助组组长、乡党委书记、区信用社主任、建筑社党委书记。他带领干部群众积极参加土地改革、参军支前运动;打井抗旱,发展生产。全村粮棉产量逐年提高,公共积累不断增加,连年被评为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