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葆馥(1882—1971),宁波市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只身赴沪谋生。1918年,集资200元在上海闸北创办勤业文具股份有限公司。先试制毛笔原纸,继试制铁笔蜡纸,几经挫折,资金耗尽,再招股集资将工厂移至上海浦东张家浜继续经营。聘上海英商洋行化学师韩祖康研制成涂料配方。1922年,向日本...[详细]
陈嵘(1888—1971),原名正荣,字宗一,安吉县晓墅镇三社村(今石龙村)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东渡日本,在东京弘文书院和大学预科学习。宣统元年(1909)考入北海道帝国大学森林科。在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武昌起义前,受同盟会派遣,曾回国,与黄炎培等人潜入天津,从事民主革命活动。1913...[详细]
曹伯闻 (1893~1971) 曹伯闻,名政典,以字行,清光绪十九年(1893)生于长沙县榔梨。三十四年人湖南陆军小学,后升人武昌陆军中学,宣统三年(1911)参加武昌起义,1913年赴日本同文书院学习,1919年回国进北京讲武堂继续学习军事。1921年回湖南任唐生智部主任参谋、参谋长,...[详细]
毕云程(1891—1971),海盐澉浦镇人。少读私塾,14岁去沪当布店学徒,工余刻苦自学。后进商务印书馆当纸版管理员,因无钱买书,如饥似渴读凹形纸版,致使高度近视。期间团结进步青年,创办惜阴公会,提倡爱惜光阴,组织学习活动,探索救国道理,传布民主主义思想。1916年任上海纱业公所秘书。1918年...[详细]
祖斌,1950年出生于河北省大名县儒家寨乡东庄村一个农民家里。祖斌从小就想当一名解放军战士,1968年3月,他的愿望实现了,当上了一名汽车兵。在部队,他表现十分出色。有人说,祖斌不知苦和累。祖斌说:“为革命吃苦,心里舒服。” 1970年9月,祖斌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71年8月6...[详细]
邹前方,1952年2月7日出生于贵州省余庆县白泥区(现白泥镇)农村。父亲邹兆伦是解放后农村土改积极分子,又是全县农村开办农业生产互助组的带头人,1953年入党;母亲是个勤劳善良的农家妇女;一个大姐和两个哥哥都是共产党员。邹前方一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读小学期间,正值毛泽东主席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详细]
周光明 (1897--1971),原籍湖北黄州,1912年随叔父贩食盐落户洵阳县神河街。叔父去世后,在徐子明铺子当帐房,成家后借资自开了一个小铺,经营日杂百货,维持生计。自小喜爱戏剧,经常在富户留声机旁听京剧录音,边听边记唱腔词,有空就唱,日积月累,就能唱出许多戏曲来。1939年神河化妆团成...[详细]
郑天保(1903~1971) 郑天保,原名君度,曾用名郑兴,广东梅县人。出生于归侨家庭。16岁入广东省立梅州中学,18岁停学被父亲带往马来亚,在叔父开设的商店当了2年店员后又返国,在省立梅州中学继续读书。民国15年(1926)考入广州中山大学,由胡一声介绍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曾任中大团支...[详细]
张性初(1902~1971)原名张炳仁,化名醒初、秉人,笔名冰人、兵刃、每雨。陕西渭南(今陕西渭南市临渭区)人。1920年考入华县私立咸林中学,受魏野畴、王复生影响努力阅读革命书刊。1922年随魏野畴转入西安成德中学。1924年夏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先后任团西安第一支部书记、第二支部干事。与...[详细]
张万春(1914-1971) , 1914年5月出生,河南省郾城县(今郾城区)裴城镇寨子村人。1931年7月被征入国民党第十八军五十二师工兵营。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一军团第二师四团一营战士、通讯员、班长、排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详细]
张明智(1917~1971),神木城关人。其祖张星南,父张玉堂,均为本县一代名医。他自幼好学,过目成诵。16岁高小毕业后因家贫辍学,乃随父学医。18岁开始行医,初不为人所知。因其所治病症,每获良效,名医郭星桥,白秀山奇之,试与论《内经》、《难经》、《伤寒》、《本草纲目》等典籍,他口若悬河,所议甚...[详细]
张江(1953~1971) 张江,1953年出生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一个革命干部家庭,共青团员,1969年12月13日入伍,为福州军区司令部将乐通讯营六连驻清流战士。 张江来到连队驻地,即投入训练和开荒生产,积肥、插秧总是干在前头。在生活上他严格要求自己,衣服破了又缝,袜子烂了又补。入伍一...[详细]
张昌容(1951~1971年),罗源县西兰乡坑门里村人。1970年12月参加解放军,历任32380部队某-士、卫生员。1971年10月24日,连队驻地附近的江西省吉水县松香厂松油起火0,引起火灾,全连指战员奉命赶往现场救火。张在灭火时,见本班蓝副班长被大火围困,即不顾一切,冲入火海,抱起蓝从窗口...[详细]
张博(1911~1971),字彦文,祖籍山东冠县,清宣统三年(1911)出生于邵武城郊。毕业于南京黄埔军官学校第八期步科。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张博与一批知识青年一起远赴印度拉姆加尔训练基地,接受伞兵训练。归国后,被当时国民党陆军突击总队任命为伞兵大队第一大队长,参加湘粤桂总-。民国34年,日军为了...[详细]
张炳新(1929~1971),祖籍莆田县。少时家庭贫寒,9岁就在地主家干活,17岁当学徒。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3年加入共青团,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服役期间曾立三等功一次。1963年,从部队转业分配到崇安县工作,先后任县五金公司仓管员、县食杂公司业务股副股长、县饮食服务站副...[详细]
曾宪乙(1890~1971),四平戏名艺人,九峰人,12岁入漳州著名四平戏班——凤仪班谋生,当挑水工。班主见其聪颖好学,天赋优越,遂令其拜师学艺。宪乙初从师名旦肖德保,专攻正旦。他学艺勤勉,加之该师授徒严而不苛,未几学业大进。他先后主演《彩楼记》、《拜月亭》、《西厢记》等剧目,以其清俊的扮相、甜...[详细]
曾道修(1907~1971),原名志德,下洋镇太平寨村人。早年就读于广州大学,民国10年(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参加广州起义,被国民党当局通缉,民国17年4月回下洋,6月与曾牧村等举行下洋-。9月,参加攻打平和县城受挫,逃至厦门被捕,押解至福建省府第一拘留所。次年6月越狱,辗转到达印尼...[详细]
于芳洲 (1886-1971),河北省昌黎县人。青年时代为逃婚来到哈尔滨,考入哈尔滨吉林省立甲种商业学校读书。1922年初,为反对华盛顿会议,曾与韩铁声、张树屏等在哈尔滨组织救国唤醒团,开展反帝爱国活动。1923年2月,又与韩铁声等创办《哈尔滨晨光》报。共产党员陈为人、李震瀛到哈筹建党团组...[详细]
袁义生(1904~1971)山东即墨人。八岁起随教书的父亲辗转于江苏南京、河南信阳和山东青岛、潍县求学。1920年考入金陵中学,毕业后考入金陵大学农林科。由于家境贫寒,他在读中学、大学时,常搞些打扫卫生和刻写蜡版油印等杂活,还利用寒暑假上东北贩卖山东土产,以弥补学费之不足。1928年冬大学毕业,...[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