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浩若 (1899—1971) 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 湖南省湘潭县人,1899年生。1913年入北平清华学校。1920年赴美国留学,入斯坦福大学学习。1923年入威斯康辛大学研究经济,获哲学博士学位。后又入洛威治军校习骑兵。1926年回国,任黄埔军校第四期教官。北伐...[详细]
盖叫天(1888~1971)原名张英杰,字燕南,小名老黑、老洞,艺名金豆子、盖叫天。高阳西演村人。出身贫苦,8岁时因家乡遭水灾,难以度日,便同四哥一起进天津的隆庆和科班,开始舞台生涯。为糊口认真学戏,被班里的一位主教老师齐瑞亭看中,教他学武生,并给他取艺名“小金豆子”。10岁开始登台演戏。 ...[详细]
方方(1904~1971),原名方思琼。广东省普宁县人。父亲是卖布匹杂货的小商。青年时代受“五四”-的影响,方方与杨石魂、方临川等进步青年组织“洪阳集益社”,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民国13年(1924),他考入广州第二届农-动讲习所,参加了“新学生社”,结识了彭湃、阮啸仙等一批共产党人。19...[详细]
邓付迪,1951年出生于云南省怒江州福贡县鹿马登乡娃底村。他性情开朗又好学上进,而且肯帮助他人解难。从小学到中学,他爱学习,爱劳动,爱体育锻炼。1963年3月,毛泽东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后,正在小学念书的邓付迪,每天主动打扫教室卫生,帮助同学做作业。那时,邓付迪的父亲邓付之在鹿马登区...[详细]
陈修文,1937年出生于安徽省太和县新陈寨一个贫农家庭。他只读过3年小学,1955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6年3月应征入伍,被分配在炮兵团,1959年被选送到第一航空预备学校学习。他的文化水平虽然不高,但勤学苦读,终以优异的成绩从第一航空预备学校毕业,转到东北某航校正式学习飞行。他刻苦...[详细]
陈景旺,1950年出生于北京市门头沟区一个煤矿工人家庭。1969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被分配到电话班当电话兵。部队里的电话兵,整天是扛杆架线,爬杆维修,背着电话机千里行军,抱着线拐子飞跑着收放电话线,工作十分艰苦。 为了当个称职的电话兵,陈景旺不知花了多少心血,流了多少汗水。就说练习爬杆...[详细]
蔡鹤洲。福建福州人,又名颐亨,字学享,号狄芦令二郎,原名蔡学亨,号白羽(1911-1971),福建省福州市人。生前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艺委会委员兼舞台美术设计,红蓼画苑负责人。 清宣统三年(1911)生于仓前山下渡(今仓山区下藤路)一个贫民家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擅中国画,兼事连环画、舞台美...[详细]
柏永华,1948年2月出生于北京市崇文区一个工人家庭。回族。 柏永华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她在上学期间,学习刻苦,关心同学,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在生活上,养成了艰苦朴素的好作风。她以雷锋为榜样,乐于助人,经常帮助邻居和同学做好事。 柏永华的母亲1960年得了脑血管痉挛病,瘫痪...[详细]
白建泉(1909~1971年),原名宏业,本县太平寨村人,历任教员、校长、高中党支部书记等职。 他9岁时,因右臂致残,左眼受伤,造成终身残废。家里省吃俭用,供其上学,他克服困难,练会左手写字。民国13年(1924年)考入南团汀高级小学,民国16年(1927年)又考入迁安师范讲习...[详细]
赵金盘(1904~1971),字名勋,今店子乡赵当铺村人,县内著名的民主人士,曾任县人民政府委员和第四、五、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出身于士绅家庭,幼年读私塾,年轻时便有以身报国的雄心。抗日战争前,曾任拥有200多人的民团团长,在县内有较高声望。1938年,李聚奎率八路军先遣纵队驻当铺一带,李聚奎...[详细]
翁文灏(1889—1971),字咏霓,浙江鄞县(今属宁波)人。出生于绅商家庭,清末留学比利时,专攻地质学,获理学博士学位,于1912年回国。是民国时期著名学者,中国早期的最著名地质学家。对中国地质学教育、矿产开探、地震研究等多方面有杰出贡献。 他是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中国第一本《地质学讲义...[详细]
李振亚(1888-1971),南陵县弋江镇湾溪人,李兄妹四人,他排行第三,四岁时不幸丧父。十岁入私塾,十八岁离乡辞母去南京入上江公学,旋转江南实业学堂,毕业后,复入西江高级师范,二十二岁学成毕业。适逢黄花岗起义失败,使李悟出非武力不能推翻帝制,遂毅然入南洋陆军讲武学堂学习军事,此间,加入孙中山先...[详细]
李相勖(1902——1971),幼名默如,今官埠桥镇人。相勖出生贫农家庭,父德元务农为业。相勖幼时为人放牛,时过某私塾门前,聆听学生的读书声,即能背诵原文。族人李德膏知而奇之,即招到其家,与其子相钰、女相珏同师共读。时相勖年11岁,不多年斐然成材。德膏命其侄相因率领相钰、相勖入清华大学附中,后升...[详细]
刘述文 (1892~1971):字汉琴,测绘学家、教育家。钟祥人。其父刘炳藜,清末秀才,教书为生。刘述文幼年随父读书,13岁起,先后在县立高等小学堂、湖北陆军测绘学堂、北平中央陆军测量学校学习。1921年自北平中央陆军测量学校毕业后,任北平测量局测量员。1931年任南京中央陆地测量学校主任教...[详细]
李四光(1889.10.26-1971.4.29),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黄冈人,蒙古族,地质学家、教育家、音乐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2009年当选为100位新...[详细]
龚冰(1894~1971),女,号冰如,又名崇恩。上海金山人。民国7年(1918年)毕业于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先后在苏州英华女校、金山县立女子高小、松江七星女子师范学校任教。 龚与丈夫徐忍寒为了实现“开发民智,服务大众”的心愿,民国14年在上海慕尔鸣路(今茂名北路)昇平街润德里创办民智公学...[详细]
陈焕镛( 1890~1971),别字韶钟,又名文农,祖籍广东省新会县人,出生于香港。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陈随母到美国就读。民国2年(1913年),考入哈佛大学生物系。民国8年,获哈佛大学科学硕士学位。民国9年回国后,历任金陵大学、东南大学、中山大学教授、中山大学研究院农林...[详细]
陈冠三(1889~1971),今桑阿镇谢家海村人。出身清贫,秉性聪敏。高小毕业后考入聊城师范学校,毕业后至冠县教育科工作,后任县第一高级小学校长达10年之久。“七•七”事变后因学校停办-回乡。县抗日政府成立后,先任桑阿镇区区长,后调县抗日政府负责教育工作。1940年被选为鲁西北专署参议员,194...[详细]
陈富瑞(1904~1971)男,京剧净角演员。1971年病故于上海,享年67岁。9岁习丑,12岁入富连成社富字科习艺,工净行,开蒙从教授叶福海学《芦花荡》、《功臣宴》、《醉打山门》、《钟馗嫁妹》,从教授丁俊学《丁甲山》,从教授萧长华学《三顾茅庐》之张飞,《奇冤报》之跳判,并从教授王连平学《霸王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