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钰(1903-1970),醴陵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曾任第五军第八十七师团长、第三十四师师长、第九十军副军长、第十六军副军长、第三军副军长、代军长,授中将衔。1947年在清风店战役中被俘。1966年“特赦”释放。 ...[详细]
徐志端(1894-1970),字仲庄,华城镇维西村人。1915年毕业于北京军医学校。1924年任江苏陆军医院医务主任,军政部第二十一、第五、第一陆军医院院长。抗日胜利后任军医署少将专员,1948年辞职。1963年任南京市医院医师,翌年退休。同年(公元1894年)出生的名人: 魏大杰 (189...[详细]
魏汝谋(1905-1970),横陂镇人。1925年10月就读于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后历任国民党军排、连、营长,广东省保安七团上校团长,四十师少将副师长,广宁县县长。1949年赴台,1970年逝世。 同年(公元1905年)出生的名人: 汤毅生 (1905~1953) 广东省梅州市五...[详细]
王绍鳌,字却尘,1886年生,江苏吴江人。早年留学日本,1911年毕业回国后,同章太炎等组织中华民国联合会(后改为统-),任交际科主任干事。辛亥革命后,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议员。参加过讨袁 运动,先后被曹锟、孙传芳通缉。四一二-政变后,投身于反蒋斗争,并研究马列主义著作。九一八事变后,在上海...[详细]
丘誉(1901~1970),字与言,湖寮镇龙岗村黄泥塘人。民国6年(1917)毕业于省立梅州中学。民国14年毕业于广东高等师范(国立中山大学前身),服务于大元帅府大本营,旋赴汕头,任《汕头平报》主笔。次年,参加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工作,随军北伐。民国16年夏,江苏省政府成立,他出任秘书处议事科...[详细]
欧百川(1894—1970)著名革命家、政治活动家。20世纪中国军政高级将领、陆军中将。苗族,贵州松桃县人。1918年于贵州省 专习所毕业。1925年任黔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长。1927年参加北伐战争,升任第二十军第一师副师长,1928年任师长。1938年晋升少将。1939年任陆军82师副师长,与师...[详细]
慕容婉儿(1920~1970),早在学生时期,就喜爱戏剧、电影。1939年在上海裨文女子中学(今上海市黄浦学校)毕业后,即参加了进步的上海剧艺社,先后在《上海屋檐下》、《碧血花》、《夜光杯》》、《夜上海》、《清宫怨》和《李秀成之死》等进步话剧中饰演角色,受到好评。 她在演出舞台剧的同时,又先...[详细]
罗君强(1902-1970),湖南湘乡人。出生于1902年,民国9年(1920年),在长沙中学读书,参加湖南学生联合会。民国11年(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与李立三等发动湖南各界“拥谭(延闿)反赵(恒惕)”运动,主编《赤光周刊》并兼任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湖南分会书...[详细]
刘之纲,字悟淑。男,汉族,1887年生,江西安福洋溪上市人。1912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46年加入-同志联合会,1949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1904年中秀才,次年留学日本宏文学院,先后在早稻田大学、千叶医药学校读书。在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时,曾参加留日学生组织的“赤十字队”,响应革命。...[详细]
刘永海(1941—1970),巫溪县古路乡人。 1969年,刘永海到国营跃进煤厂当掘井工。他爱厂如家,不久当上采煤班长。他带领全班工人,苦干巧干,超额完成生产任务,多次评为“四好”班组。 1970年10月13日上午,刘永海带领采煤班的工人上早班抢修一段行道上的天平。突然,井的另一端发生风...[详细]
刘通1,原名开通,字伯瀛,号漫叟。1879年生,福建省闽县(今福州市区)人。1905年改名刘通,参加福州进步组织“藤山文明社”(后改为“汉族独立会”),任秘密刊物《调查录》。翌年同盟会福建支部成立,协助主持同盟会支部日常工作,并任“桥南公益社”秘书,兼《建言报》。1907年秋考入福建法政学堂,攻...[详细]
李守信(1892年-1970年5月),蒙古族。热河卓索图盟(今辽宁朝阳、阜新)土默特右旗人。 李守信原为东北军骑兵第17旅的团长、代旅长,1933年2月率部投降日本。同年9月,日本军设立察东特别自治区,任命李守信为行政长官。1937年10月,在日军的援助下,蒙古联盟自治政府成立。李守信升任蒙...[详细]
李炳泉,男,汉族,原籍河北省任丘市陈王庄村,1919年出生于山东济南。9岁在家读私塾,1934年考入济南市私立高中就读。1937年随着国民党军队逃到昆明,1938年考入由北大、清华、南开合并而成的西南联合大学地质系就读。不久被推举为“群社会”的副社长。1940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初...[详细]
廖逊我(1912~1970),-镇岐峰村人。他毕业于-中学,19岁随兄南渡印度尼西亚从事教育工作,23岁回国考入国立中山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曾先后任惠阳崇雅中学校长、汕头一中教务主任。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广东省训委会秘书、国民党大埔县执行委员会书记长、大埔县临时参议长、大埔县县政人员训练所所长等...[详细]
黄超(1890~1970),字群觉,号醉农,原名体煜。以字行。大桥头村(在金乡镇北郊)人。毕业于温州第十师范学校。宣统二年(1910)任教宜山江南高等小学,历时18年;民国17年(1928)回金乡,在平阳县立第五小学(后称金乡小学)任教。翌年校长病逝,黄群觉为众望所推,继任校长达26年之久。 ...[详细]
郭天明(1905-1970.5.26)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6年入黄埔军校学习。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广州起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任工农红军第四师排长、副连长,中国工农红军教导大队大队长、支队长,红八师参谋长,独立第六师师长,第六十二师师长,江西军区参谋长,红九军...[详细]
郭梅峰(1879~1970),别名芬,原籍江西省新城,祖辈于清同治年间来广州定居。其祖父和父亲俱行医。父亲郭慎初常言“富贵非吾愿,欲求济世,必须行医”,遂将医学心得传授于梅峰,并令梅峰拜师于张惠农老医师门下。郭梅峰刻苦钻研仲景医学并兼学文学,后闻章果、陈伯坛、黎庇留医学渊深,乃私淑之。19岁独立...[详细]
邹文海(1908-1970),字景苏,1908年2月10日生于无锡县泰伯乡(今硕放)竹桥头。 1920年,邹文海毕业于城内东林小学,同年秋,考入江阴南菁中学,由于他聪颖好学,校长董伯豪先生十分器重,亲自授以英文。1926年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政治学系,1930年毕业。因成绩优异留校任助教,后于...[详细]
赵钟奇(1878—1970年),回族,曾用名钟琦,字毓衡,云南凤仪(今大理)人。辛亥革命、护国运动将领。 赵钟奇幼年在家从塾师读书和学习伊斯兰教经典,天资聪慧,苦心攻读,对于经史子集和伊斯兰教经典均有较深造诣。及长,便有远游大志,怀救国救民的抱负。1904年(光绪三十年),赵钟奇因学习优秀,...[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