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端品(1889—1969)微山县卜湾村人。18岁时,为了维持家庭生活,跟人学唱柳琴戏。1920年开始收徒,单独领班,在苏北、鲁南很有声望,擅长扮演丑角,主要剧目有《拦马》《打干棒》《老少换》《七庄》《冯毛变狗》《双钗记》等。1953年,以卜端品为首组建了滕县新建柳琴剧团并任团长。1956年,在...[详细]
毕庆堂 (1916—1969)原名永福。桓台县前毕村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8岁入私塾,1931年春考入索镇高级小学,毕业后入本县师范讲习所读书。1935年考入青州山东省立第十中学。1938年2月参加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193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历任连指导员、副教导员、教导员等职。参...[详细]
赵维礼(1926~1969) 陕西凤县人,1949年秋毕业于陕西师专理化科,11月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富平县初中、凤翔县中学教师及凤县中学教导主任、副校长、代校长等职。1951年调任西乡师范学校代校长,1956年西师改为县一中,维礼仍任代校长至1964年底。 维礼曾任共青团...[详细]
杨星海(1891—1969),原名杨逢源。宜君县西村乡石堡村人。幼年家境贫寒,直到17岁时始上学。 辛亥革命后,他追随堂兄杨铭源去北京、上海读书学习,受到-及爱国思想的熏陶。在上海街头,他目睹外国人横行无忌,任意欺侮中国人,极为愤慨。一次,他碰见日本人无故痛打一位拉黄包车的中国人,...[详细]
徐儒华(1910~1969.10) 徐儒华,德庆县高良旺埠村人,贫农出身。幼聪敏,性刚毅,读书学习成绩优秀,为族中父老看重,拨以祖尝资助读完初中、高中。民国23年(1934)秋在中山大学附属中学高中三年级读书时,与同班同学梁嘉、冯道先等8人秘密组织读书会,开始学习马列主义书籍。民国24年秋,...[详细]
许见英(1953—1969),生于周陂镇高车坝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周陂中学高一(2)班学生。1969年12月下旬,周陂马鞍山发生山火,大片林木被烧毁。公社党委发出扑灭山火的紧急通知,黄昏时,学校领导集中师生作了动员,许因当时身体不适,老师要他留校搞后期工作。当队伍走近现场时,火光映来,却发现许亦在...[详细]
王命夫 (1924~1969) 原名高崇礼,笔名郭敏仁。河北大城人。中共党员。1945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学校。1946年参加革命。先后在华北联大、华北大学、中央戏剧学院、文化部艺术局、中国剧协创作委员会从事戏剧创作。1957年调青岛市话剧团任编剧、艺术委员会主任,青岛市文联副主席。中国剧协理事...[详细]
王老九(1894~1969)原名王建禄,因在家族兄弟中排行第九,被人们称为“王老九”。陕西临潼人。自幼在家耕作,16岁时读过一年书,平时爱看戏,怀里揣着戏本,顺着戏里听来的唱词对照着戏本念,就能将一本戏全记下来。32岁开始编快板,而且越编越爱,几十年如一日。 初期,他编的快板大都是些劝人戒...[详细]
陶铸 (1908-1969)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中南局-。 湖南省祁阳县人,1908年1月出生于祁阳县一乡村知识分子家庭。1925年秋去广州。翌年4月入黄埔军校第五期学习,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参加了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1928年1月任中共祁...[详细]
庞文彦(1911~1969) 字美轩,男,县城人,6岁启蒙,11岁入西安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1926年3月,在西安私立敬业中学上学时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4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担任该中学团支部书记。1928年,其父庞启科在西安逝世,庞送父灵柩回家,并将组织关系转至汉中地下党负责...[详细]
欧震(1899—1969年),字雨辰,享年71年。曲江县龙归镇(今属武江区西联镇)甘棠村人。民国5年(1916年)毕业于省立韶州中学后,执教于县属周田墟小学。欧震在周田执教数年,痛感国内军阀割据使国土四分五裂,乃立志报国,投笔从戎。先在粤军担任排长。民国13年,在粤军讲武堂毕业后被编入国民革命军...[详细]
马席珍(1899~1969),回族,经名伊斯麻赖,镇安县熨斗乡人。出身贫苦,自幼好学。1906年开始学《古兰经》,1912~1919年在西安市回回巷、洒金桥、甘肃等地经学院深造,兼练武功,学汉文。1920年后,历任商县、安康、旬阳、白河县,镇安茅坪、熨斗等地清真寺教长(阿訇),镇安县伊斯兰教协...[详细]
吕熒 (1915~1969) 原名何佶。安徽天长人。1935年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曾任贵州大学、台湾师范学院教授。1950年后历任山东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论文《人的花朵》、《文学的倾向》、《关于工人文艺》、《美学问题》,译著有《奥涅金》、《...[详细]
李悦之 (1922~1969) 笔名李直。河南舞阳人。中共党员。专科毕业。1941年后历任抗敌演剧队第二队队员、秧歌组长,晋冀鲁豫文工团团员、文艺组员,华北大学第三部研究员,中央戏剧学院创作室编剧,中国剧协剧本创作室编剧。1941年开始发表作品。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歌剧剧本《放下...[详细]
刘绶松(1912~1969),男,中国新文学史专家。原名寿嵩,笔名刘濑流、宋漱流。湖北省洪湖市(由湖北省荆州市代管)人。1935年入清华大学,1938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毕业后,任教于重庆南开中学、西北工学院(今西北工业大学)。1949年后,任国立湖北师范学院、兰州大学教授。其最有代表性的著作...[详细]
刘瑞九(1883—1969),河源县城镇人。他聪颖好学,待人厚道,诲人不倦,潜心医学,济世救人。30年代在鹤山开业行医,擅长内外儿科,抗日战争期间他不愿为日伪就诊,屡遭刁难。民国31年(1942),从鹤山逃难回到河源老家谋生,尽管生活困难重重,也不放弃医业,即使无米下锅之时,仍-背诵张仲景的《伤...[详细]
刘化南(1910—1969年),本县南山镇田心村人。先后就读于道南小学、汕头若瑟中学、上海徐汇师范、上海沪滨英专等校。1933年他毕业于上海暨南大学后,受到进步思想影响,参加上海十九路军倒蒋抗日斗争,担任周力行团政治部主任。后从事教育工作,先后在上海国祥女子中学、南洋砂肪越石隆门中学、揭阳河婆中...[详细]
李青崖 (1886~1969) 湖南湘阴人。1907年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1912年毕业于比利时列日大学理学学院。历任湖南高师、高商、楚怡工专教员,中国公学、复旦大学、大夏大学、震旦大学、南京前中央大学、辰溪湖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后组织湖光文学社,出版《湖光》半月刊,作为记者参加北伐,与林语堂...[详细]
林之原(1 9l0—1969),原名祖荫,曾用野寂、疏林等别名,澄海县下蓬鸥汀村(现属汕头市郊)人。 民国1 7年(1928)夏,之原在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系学习时,参加红色互济会反帝大同盟活动。民国21年6月,因“密林事件”被国民党逮捕入狱。民国25年期满出狱后,到广州参加救亡活动,组织“国际...[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