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少康(1890—1969),南宁津头乡葛麻村人。本姓谢,幼年过继给湖南清泉籍许姓人家,因而改姓许。从小就喜欢学艺,上学读书常把书包藏在土地庙里,跑到戏班练习唱花旦,家人发现后-鞭打,都不能改变他的志向。他的邕剧表演,以粗犷的动作结合面部夸张表情来表达人物的内心活动, 基本功深厚扎实,翻、腾、跳...[详细]
熊秉坤(1885—1969),原名祥元,又名炎炳,字载乾。江夏修元乡熊家湾人,后迁石嘴袁家河楠木庙村。早年因父亲早死,家道中落,读书不成,乃入商店当学徒;曾在武昌平湖门一带码头做搬运工。后入湖北新军第八镇工程第八营当兵,升正目;1909年加入革命团体日知会。宣统三年(1911年)春,加入共进会,...[详细]
王子范(1879—1969) 原名王楷,扶风县法门镇官务村老堡人。清廪生,民国18年(1929)肄业于省立师范学堂。民国15~32年(1926~1943),曾任扶风县赈务委员、县政府一科科员、县财务委员会委员、书记员、扶风中学事务主任等职。子范精通文理,且以书法见长,常为地方书撰碑记...[详细]
王冠英(1895年~1969年) 字全仲,濮阳县城内前董家街人。出身中医世家。其父王登嵩精于医学,尤以医治各种疮症出名。他自幼随父学医,勤学好问。除向其父学习外,又在濮阳东文昌阁拜安然和尚为师,学习外科;随其舅父张录官研习针灸;后又拜濮阳西街老中医王禄先(前清贡生)学习脉理,18岁即学医成名。...[详细]
王根宝(1919~1969),河南省开封县杜良乡人。王原本姓张,出身赤贫,因幼时父母早亡,认以卖饭为业的王金山为义父,改名王根宝。 1932年,13岁的王根宝因嗓子条件好入卢殿元科班学戏,颇得教师于得水、张芳金(艺名"水上飘")、管玉田的器重。与其同科者尚有马金凤、侯秀真、李同心、郭富贵等。...[详细]
王道(1893-1969) 字治平,原籍浙江金华。1923年浙江医专毕业后,来本县行医。素以“不作良相,愿为良医,医国医民,异曲同工”自励,教育门生后辈要以医德为第一。每遇贫病乡民,施诊给药,从不计较报酬。创立惠南医院,带徒20余名。他平时热心公益事务,主动参加时疫医院等慈善工作。1935年...[详细]
唐静(1921~1969) 原名秦炳楼,南汇县泥城镇横港村人,12岁初小毕业后,因家庭经济困难,到上海南市中华路源隆板木号当学徒,1939年,在泥城县立于陶生实验小学继续求学,担任“学生战时服务团”团长。同年7月,由地下党员陈伯亮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以汇角小学教师为掩护,从...[详细]
孙明(1896.2.13~1969.2.17),开封市人。自幼喜爱武术,6岁从师开封名师徐文炳学习八式拳,后又从师琚洪恩、薛阴美学练太祖门拳术。1914年,山东著名功力门拳师李景舜来开封传艺,孙明又投师李的门下学练少林功力拳。20年代参加冯玉祥国民革命军,任冯部大刀队队长,时约3年。1930年李...[详细]
苏立民 (1890—1969年)名汝林,以字行。合浦县乾体人。自小爱好医药,为晚清末造秀才。民国元年(1912年)毕业于两广陆军军医学堂。其后任广东省独立旅少校军医处长,三年后返乡,潜心中国医学,承邑中名中医陈冠峰、王孟材和潘梅斋等前辈扶腋,医术大进。在合浦、北海行医,以善治伤寒、温病和挽救危...[详细]
师东征(1911—1969) 字靖钦,千阳县双庙原村人。民国19年(1930)县立乡村师范毕业。民国22年(1933)任千阳县政府职员。民国26年(1937)任麟游县县长秘书、麟游县各界抗日后援会秘书。次年回籍,历任科员、财政科长、国民党县党部委员、县银行董事长等职。民国34年(19...[详细]
僧梁(1922-1969) 双槐树街人,他虽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却自幼质朴好学,同情贫苦人民,富有正义感。1939年7月,毅然背叛家庭,参加中共地下组织,任双槐树支部书记。1940年任三区区委书记,工作积极持重,同年到县城区立农林中学学习,因常资助贫苦同学,引起校方怀疑,1941年在-下,同地...[详细]
潘佐英(1926~1969) 南汇县惠南镇红光村六组(俗名三灶码头)人。1926年5月出生。潘琪之妹。1943年夏读初中时,不满日伪统治的她通过已参加革命的哥哥潘琪的关系,渡江北上,在淮北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先在淮北中学工农班(又称干部训练班)学习。1945年5月学习结业时,...[详细]
李玉林(1920.11~1969.8),原名玉章,河南省临汝县人。李自幼学习曲子戏,由于长相好、嗓音甜,19岁登台时即名扬豫西一带。1937年,在湖北老河口正式入科,先后在南阳、驻马店、漯河、许昌、郑县、洛阳等地演出,颇受欢迎。1949年11月,从洛阳来开封民众曲剧社搭班,1953年任社长。19...[详细]
李文钊(1889—1969) 学名铭勋,字文瑞,一字剑虹。桂林人。1917年考入广西法政专门学校,在校期间参加-,参与编写话剧《朝鲜-痛史》并公演,曾当选桂林学生联合会会长。1922年在梧州主编《华南日报》、《新中国壁报》。1925年出席孙中山在北京召开的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次年赴莫斯科...[详细]
刘和鼎(1894年12月13日——1969年4月7日),字波鸣,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安徽合肥(今肥东)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一期毕业。1916年8月军校毕业后派任安武军(将军倪嗣冲)第3路第4营见习。 1918年4月出任长江上游总司令部(总司令吴光新)上尉参谋...[详细]
刘阿九(1900~1969),又名刘文俊。江苏江阴人。9岁进上海日商三新纱厂做工。每天搬运筒管12小时,阿九人小力薄,累得精疲力竭。工头还不满,经常对他拳打脚踢,常被打得鼻肿眼青。阿九不服,偷偷地在家练拳头击砖,练就一双“铁拳”,从此,他凭这双拳打抱不平,曾打得工头窜逃,打掉日本佬的门牙。但也为...[详细]
凌压西,(1891—1969)原名凌琼德,字剑南。 1891年农历三月十四日出生于广西容县石头镇石塘村一个贫穷农户家中,1899年至1904年在家乡读了六年私塾,因家景贫寒辍学替别人放牛,1910年凌压西年已19岁方能进入福山小学读高小两年,1914年至1915年入容县县立中学肄业,1917...[详细]
李景瑞(1914—1969)江西省吉水县人。一九三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三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方面军第三十四师电台报务员,少共国际师电台报务员,粤赣军区电台报务主任,军委电台报务员,红三军团电台代报务主任,红四方面军电台报务主任,红五军团电...[详细]
廖德荣(1906—1969) 凤翔县纸坊乡六营村人。幼读私塾数年,受祖辈和家庭熏陶,爱好彩绘、泥塑。农闲季节,随祖父和父亲学做“泥活”,自学水彩画装饬泥塑品。中年时,已能独当一面进行操作,且有独创。所做泥塑品大、中、小号老虎、狮子、犀牛望月和娃娃骑牛、骑象、骑骆驼、骑公鸡、骑凤凰、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