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顺(1889—1968),绍兴小保祐桥人。曾学中医外科,粗有文化。先在乡间宣卷,后又在道士队里唱曲,因家人不支持,到上海越声票房工作,得到绍剧老艺人李玉水的悉心指导与传授,乃参加乱弹班。因其说白老练有力,出腔声旺,颇受欢迎和好评。 此后,与李玉水、王桂法、汪筱奎、小杨松、陈鹤皋、小玲珑等...[详细]
文湘舫(1899~1968)字道生,善化县人。父文光彬为清末长沙颇有名望的外伤科医生,兄弟4人,他居长。6岁启蒙,仅读4年私塾,国家贫辍学,乃随父攻读医书,苦学10载,医业初成。他精通喉科、眼科,尤擅治疗疮。将师传与家传力法熔于一炉,精制“疔疮膏”、“内消散”专治痈疽,又制成“麝海散”、“五虎散...[详细]
韦启华(1920—1968) 澄泰乡大坡村人。壮族。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湖南师范学院毕业。 1944年秋师院毕业后,先后在湖南国立农业职校、湖南省永顺联立中学、湖南省立第八中学、九澧联立中学任教,他责任心强,教学有方,深受同学们的欢迎。 1949年秋,回上林中学任教,韦先后任上林中学...[详细]
韦敬身(1902—1968)韦敬身,通挽乡伏柳村人,壮族,中共党员。民国时期,给地主打过10多年长工。1926年参加通挽区农-动,被推选为伏柳村农会干部和农军副队长。1947年成立通挽乡人民政府,韦敬身任主席。1949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2年,韦敬身在乡努力搞农业生产,组织互助组,推...[详细]
万震九(1895~1968),固安人,中医师。1915年毕业于天津师范,从事教学工作,业余时间自学中医。1940年回乡后正式以医为生,1953年参加联合诊所并任县卫生协会副主任,1956年4月调至固安县医院工作任中医师,于当年9月省卫生厅中医处访贤时被选调到涿县结核病院工作(现保定地区第四医院)...[详细]
万武(1882—1968),字少石,号佛空,原籍湖南,随父母迁居昭平。1906年,万武东渡日本留学,先后考取日本宏文 班和东京经纬学校 科。在日期间,参加同盟会,追随孙中山进行革命活动。 回国后曾任湖南永明县 学校教员, 广西平乐县 教司等职。 1912年,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桂林,在桂同盟...[详细]
王晓梅(1896—1968),永嘉永强(今属瓯海区)人。浙江省立第十师范学校毕业。曾任永嘉县第一、二小学和永强崇实小学教师及温州中学艺术教师。1918年起,连续在温中附小任教师、主任18年。1940年起协助叶氏三兄弟(希禹、希黎、希贤)创办三希小学并任校长达16年。 在温中附小期间,对教材、...[详细]
王世英(1905-1968)洪洞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j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参加了省港大-。1927年后在国民党政府军中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后在上海、天津等地从事党的情报工作。曾任中央军委上海办事处政委、中共中央华北局联络处处长。1938年入延安马列学院学习。后任八路军驻山西办事处...[详细]
王敬华(1940—1968),罗锦尚水村人,出身贫农家庭。1959年初中毕业回村,被群众推荐到本村小学当民办教师。任教期间,教学认真,爱护学生。有的学生家庭困难,买不起作业本,他将自己的补助费给他们买本子。春夏多雨季节,部分学生往返要过河,他便亲自接送,因此深得学生爱戴和群众喜欢。1964年,党...[详细]
王邈达(1878—1968),名孝检,号若园、盎叟、覆船山农,嵊县普义乡(今嵊州甘霖镇)白泥墩人。博通经史,尤精《周易》。早年就读于杭州紫阳书院,尊父命弃儒从医,遍读家藏医籍。27岁在家乡行医,后至沪、杭,医名渐著。1919年,在嵊县开办芷湘医院,自任院长。1924年,因在杭以处方一剂治愈富商沈...[详细]
王炳南(1904—1968),丽水人。1927年清华大学毕业,留学美国伊利诺大学,发表《铁路与汽车业的竞争与管理》论文,获博士学位。1932年,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1936年后在铁道部任职。抗日战争期间,参加中印、中缅公路工程设计。历任交通部驿运管理处副处长、行政院战时生产局运输处处长。抗日战争...[详细]
特里格韦·哈尔夫丹·赖伊(Trygve Halvdan Lie,1896~1968),联合国第一任秘书长,挪威人,1896年7月16日生于挪威奥斯陆,1935年起从政,是挪威工党的重要成员。1945年以外交大臣身份代表挪威参加制订联合国宪章的旧金山会议。1945年至1946年在联合国初创阶段担任...[详细]
蔡松春(1911~1968),字松云、鹤飞,蔡幼笙之长子,自幼随父学医临诊,深得祖传蔡氏女科之精髓,悬壶行医,求医者众多。50年代初,蔡邀集中西医同道集资,自租房屋,创办虹口区第一联合诊所,任所长。1959年调任上海第二妇婴医院中医科主任。蔡对妇科月经病、白带、妊孕中病患之诊治有丰富经验。195...[详细]
陶玄天(1906—1968),曾名建中,金秀镇六拉村人,茶山瑶。陶致力于民族团结,带头贯彻执行《大瑶山团结公约》,为瑶山各民族和睦相处作出积极贡献。 陶玄天年轻时,在本村私垫求学一年多,因家境贫困而中途退学。 1943年, 陶玄天加入中国国民党,后不满国民党 派-,仅交过2次党费,就脱离...[详细]
唐资生(1900~1968),名元堃,字资生,白宝乡白宝岭村人。民国9年(1920)全县中学毕业。民国13年广东中山大学中文系肄业,民国15年任全县中学校长,民国17年任省立第二师范、第三高中教师。民国23年任广西省教育厅第三科科长(主管小学)、编审室主任。民国28年复任省立全州初级中学校长。...[详细]
唐巽泽(1911—1968),原名永济,湖南湘潭人。1931年复旦大学法律系毕业,在杭州虎林中学任总务主任兼教员。1932年秋在浙江省建设厅任合作事业股股长、合作事业室主任、第二科科长等职。1938年1月,赴省战时经济实验县龙泉县任县长。在中共龙泉县委的支持下,发表施政纲领,动员组织民众,进行抗...[详细]
苏景由(1887—1968),字昌寿,安吉晓墅镇人。早年毕业于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浙江高等师范学校),曾任燕京、华北(中国人民大学前身)、南方诸大学教授,后入北洋政府国务院任总秘书、主任秘书和南北统一委员会委员。 1924年,值孙中山北上,卧病北京,苏景由曾前往探望,受孙氏“慨革命无武力不足成...[详细]
粟豁蒙(1901~1968年),原名粟丰。渡头乡粟村人。出生于乡绅家庭。民国5年(1916年)考入省立桂林第三中学。 7年任三中学生自治会会长。次年作为桂林学生代表参加全国 在上海的成立大会。“五四”时期投入反帝-。11年考入国立北京医科大学,次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后因领导 被开除学籍。13年...[详细]
宋汉章(1872—1968),名鲁,字汉章,以字行,世居余姚浒塘朗厦宋家(今属余姚镇),生于福建建宁,后回余姚,又迁居上海。早年毕业于中西书院,入上海电报局,继任职通商银行。通英语,信天主教。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因参与通电反对慈禧废光绪帝而遭通缉,避走香港、澳门。三十二年任北京储蓄银行经理...[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