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圃(1903~1968)又名刘春永。安国西王奇村人。15岁在药店学徒,17岁入天津隆顺榕药庄。他潜心钻研业务,虚心学习中药鉴别加工技术,几年后擢升为总经理。1939年被推举为天津市国药同业公会会长,多次冒险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抗日志士。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军加紧对天津商界掠夺,...[详细]
刘采庭(1899~1968),别名畔芗,铜鼓带溪西村人。1924年春,与大塅赖益躬(北伐烈士)一道离乡别亲赴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二期;10月,加入国民党。毕业后两次随军东征,历任区队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少将师长。后参加北伐战争,在攻克武昌、南昌战役中战功卓著。土地革命战争期间,曾奉命率部...[详细]
李秋野(1915~1968)安国明官店村人。1935年从冀县中学毕业后,先后在山东博山县和安国县伍仁桥镇小学任教。1937年投奔革命队伍,先入山西民族革命大学读书,翌年4月转入陕西公学,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晋察冀分局青委会组织部干事,中共华北局行政处处长、生产处秘书长,山东渤海利民盐业公...[详细]
林吉祥(1907~1968年),海南行署副秘书长。乐罗球港村人,幼年时代,不满土豪劣绅的压迫和剥削,多次参加抗纳租税的斗争。1928年初,任乡农会武装部长,曾带领望楼港自卫团没收了奸商偷运出港的一船大米500多斤,分给商民和盐民。年底,同表弟陈亚裕等在秦标村一带发动武装起义,打击乡村中的 势力。...[详细]
丽尼(1909—1968)本名郭安仁,笔名丽尼。孝昌白沙镇栗树张湾人,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教授。1921年,入汉口博学书院(后名博学中学)读书,1925年,因参加反帝大-被开除学籍。1926—1927年夏,在武汉邮电局任职员。结识吕骥、夏芝圃等进步文人,曾与夏芝圃合编综合性文艺刊物《汉心》,并以...[详细]
林海梅(1944-1968),福建省闽侯县青口乡青圃村人。1965年3月入伍,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昆字902部队战士。1967年赴中越边境地区执行援越抗美的交通保障任务,任后勤六支队34大队战士。1968年1月17日在抗击美军轰炸的战斗中牺牲。安葬在越南奠边府中国抗美援越烈士纪念陵园。...[详细]
李楚(1919-1968年)原名崔书章。山东栖霞县人。民国27年10月参加中国共产党,此后一直在胶东地区坚持革命斗争。曾任栖霞县第四区区委书记、北海地委秘书处副主任等职。1949年,李楚随军南下,先后任奉贤县委书记,松江地委组织部长、地委副书记、书记,苏州地委第二书记。1960年3月李楚调镇江任...[详细]
吉义光(1914—1968)昌江县新街镇(今属东方县)文通村人。幼时在私塾读书。1933年8月,考入琼山中学就读。1936年8月,任国民党昌江县斯草乡副乡长。“七·七”事变后,辞去副乡长职务,积极参加抗日救亡的宣传工作。1937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秋,被聘为昌江县第一高小学校教员。...[详细]
金吉芬(1950~1968),女,辽宁省锦西县沙河镇人,烈士。1950年4月出生于部队干部家庭,13岁进宝安县龙华中学念书5年。1968年3月应征入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十三野战医院(院址在博罗县城北郊现省技工学校)服役。4月下旬,刚入伍不久的她随野战医院小分队到博罗县石坝公社黄山洞大队帮助农民...[详细]
胡先骕,植物学家和教育家。中国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与秉志联合创办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静生生物调查所,还创办了庐山森林植物园、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发起筹建中国植物学会。继钟观光之后,在中国开展大规模野外采集和调查中国植物资源的工作。在教育上,倡导“科学救国、学以致用;独立创建、不仰外人”的教育思...[详细]
洪水甘(1945-1968),福建省漳浦县人。1964年12月入伍,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13师63团战士。1965年9月赴中越边境地区执行援越抗美的交通保障任务,任后勤一支队5大队战士。1968年8月29日在太原地区抗击美军轰炸的作战中为排除 牺牲。安葬在越南陶美烈士陵园。...[详细]
韩焕畴(约1890~1968),万宁县长丰镇南山村人。原是一家地主的仆人,后来当上国民党团董,加上胞弟和儿子的势力,置占了大量土地、牛群,成为万宁县的大地主。据后来的调查统计,韩家拥有田地6000多亩,园林地5000多亩,水牛、黄牛1000头以上。在万宁方圆数百里内,人们谈富都攀比“南山焕畴”。...[详细]
韩春山(1903—1968年),曲周县南里岳乡刘大寨村人。县高级小学毕业,出身于六代祖传中医世家,自幼随祖父学习中医,擅长妇科,在经、带、胎、产等妇科病症诊治方面经验丰富,医术高明,在曲周周边的邱县、馆陶、广平、肥乡、永年、鸡泽、平乡等县享有名医声誉。韩春山先生医德高尚,热心传艺授徒,其弟韩春生...[详细]
关啸彬(公元1918-1968年)原名官金亭,杨店镇官家河人,楚剧艺术大师,生于1918年12月22日。自幼酷爱戏剧艺术,人送外号“小戏迷”,16岁时拜彭秀山为师,成为一名花鼓戏演员。后随章炳炎等到汉口演出,成为观众喜爱的楚剧名伶。24岁时拜沈云阶为师,艺技日趋长进。他主演的《思凡》、《乌金记》...[详细]
符球坚(1927—1968年),又名符兰弟,黎族,出身于昌江县七差乡重合村。幼年丧父,家境贫寒,10岁时给东方县苗村人放牛,次年被卖到机构村一户人家为嗣。符球坚个性活跃、处事灵活,17岁受到进步思想影响,在昌感县少数民族特别区武装常备班当队员。194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调任昌感特区...[详细]
符耿光(1914—1968)昌江县四更镇(今属东方县)日新村人。幼年到私塾念书,后转到昌江县第一小学和第三小学就读。1935年,被昌江县国民党政府选送到广州某师范专门设立的海南黎族师资班受训半年,结业后被派到黎族地区的西方村小学任教,不久,任西方村小学校长,半年后,回家务农。1937年秋,考取广...[详细]
崔洛唐(1906~1968)易县墨斗店村人。由于交不起地主的租子,逃荒到杏树台村大深山沟里落户。1938年,易县、良岗、杏树台一带成为晋察冀一分区的抗日根据地,崔洛唐和边区农民一样为八路军站岗放哨,到前线抬担架救护伤病员。1943年春,日军残酷“扫荡”抗日根据地,部队将伤病员分散在各家各户养护,...[详细]
程庭芳(1911一1968),蒲台县寺后圩村(今滨城区)人,出身农民家庭。9岁入小学,先后就读于北镇鸿文中学、潍县广文中学、济南齐鲁大学附属中学。1932年考入齐鲁大学天算系,1936年获理科硕士学位,被聘为齐鲁大学天算系助教,兼管天文观测工作。1937年参加中国天文学会,任变星观测委员会委员。...[详细]
陈发德(1945-1968),福建省福清县江阴乡镇洋门村人。入伍后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某部战士,1966年赴中越边界地区执行援越抗美的交通保障任务,时任后勤六支队33大队战士。1968年1月25日在抗击美军轰炸的战斗中牺牲。安葬在越南奠边府中国抗美援越烈士纪念陵园。...[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