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孔彰(1887~1967年),五通镇人。毕业于桂林优级师范学校。早年从事教育,曾任五通小学校长和义宁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校长。解放前曾任几届义宁县参议员,并任一届议长。 后居家经商,开有一间书画店,兼作文具生意。黄孔彰以书法和国画驰名乡邑,地方上逢庙会或其他庆典,常聘请他挥毫题联作画。平日常有...[详细]
黄国厚 (1883~1967) 黄国厚,字振堑,女,长沙县人,清光绪九年(1883)生。系湘阴郭嵩焘之外孙女,幼受维新思想影响,主张男女平等。 光绪三十一年,湖南选派第一批女学生赴日留学,国厚与妹国巽随堂姊黄萱祜同时出国,在日本东京青山实践女校师范科学习美术,与秋瑾意气相投。是年冬,...[详细]
范根郎 (1900—1967) 范根郎,合作乡人,铁匠。范14岁时在保安镇王姓铁铺当学徒,3年后去沪,先后于沈长顺、卜万顺、-兴等著名铁器店做工。1934年携家回乡,先于龚家河头、后于猛将庙西河头开设铁铺。 范所制农具及肉刀、菜刀、斧头、凿子等锐利耐用,销路极畅,因而有“铁根郎”之称。l...[详细]
董洪(1911~1967),曾名安仁,繁峙人。民国26年(1937)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繁峙县武委会副主任、五区区长、六区区委书记,应县武委会主任、县委宣传部部长、县贸管局局长,怀仁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部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阳泉工矿区工商局局长、税务局局长,中共阳泉市委-部部长、市政协副主席...[详细]
翟念劬(1891.8~1967.2),字秋峨,县城北门街(今城厢村公所辖)人。少年随父在雷江书院、桥漘两等小学堂、柳郡中学堂就读。 1908年,翟念劬考取桂林第二师范学校。1910年以优秀成绩毕业,次年由广西公费送北京法律学堂深造。武昌起义后,学校停课,他离开北京经广州回广西。后加入同盟会,...[详细]
陈一力(1913~1967),安徽六安市人。幼家贫,以乞讨和给地主放猪糊口。1928年12月于河南商城参加革命。1930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鄂豫皖三大队战士和红四军排、连、营、团长,参加过第四次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期间,任一二九师六旅工兵营长、副团长,从延安赴华北前线作战。1...[详细]
陈一帆(1914--1967)辽宁省海城市耿庄镇东耿村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不甘做-奴,-关内,先后在北平中学、中国大学读书。读书期间,积极参加"一二.九"等-,193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其后在北平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先后担任中共北平中国大学支部书记、北平市委秘书等职务。1937年...[详细]
策布格苏荣(1901~1967年) 男,蒙古族,阿巴嘎右翼旗塔宾苏木(现那仁宝拉格苏木)人。策布格从8岁开始学蒙文,15岁时拜旗总管苏德那为师,学习藏文和满文。1921年,到旗衙门任笔帖式(文书)兼塔宾苏木骑校,后又晋升为旗参领。1934年被派往百灵庙伪“蒙古地方自治区政务委员会”任职。1935...[详细]
宾业绳(1916—1967),那林镇那林村人,1931年合浦县第一高中毕业。1937年入广西大学经济系学习。在学期间参加千家驹主编的《现代社会科学辞典》的工作。1941年广西大学毕业后到广西省政府任省主席黄旭初的秘书。不久,奉派赴重庆任广西省驻渝办事处秘书。 后参加全国高等文官考试合格。194...[详细]
班四妹(1870—1967)班四妹,女,壮族,岜暮乡岑西屯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她年幼随父习武,不仅学到许多刀法、拳术,练就一身武艺,且养成坚强不屈、灵活机智的性格。年轻时,专爱打抱不平,尤其恨“官家”。有一次,遇上两个公差来村里抓人,要抓的人闻讯逃跑了,两个公差便赖下来,侮辱这家的女青年。被辱...[详细]
白少兰(1884~1967年),原名济苍。回族。临桂县六塘镇人。出身小贩家庭。15岁丧父,常去赶圩做小买卖添补家用。自幼好学,深得叔祖喜爱,教其识字、读书。虽为生活所迫不能上学,但仍勤奋自学,19岁能文能诗,并在家设私塾课童。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考取广西大学堂(后改为简易师范)预科,享受津...[详细]
邹大鹏 (1907-1967),原名邹宝丰,曾用名邹积因、邹济英、邹蕴华。辽宁省辽阳县人。1921年高小毕业后,人辽宁省凤凰城省立第二师范学校读书。1925年入汉阳兵工学校学习。其问,投身革命。1926年加人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了北伐战争。大革命失败后。于1928年5月,与妻子宋静宜(中共党...[详细]
周利惠 (1892-1967),字子恩。山东省文登县人。1909年1月随叔父去烟台打铁,未学得技术,返乡务农。1921年春去大连做工,入顺兴铁工厂学徒。四年徒满。学得一手好技艺。1929年,他在哈尔滨创建了顺兴分厂。"九一八"事变后,在日伪统治下,顺兴铁工分厂难以维持,1934年6月,征得...[详细]
周菊珍(1921~1967年) 原名周宝光,女,夏茂镇儒元村人。解放前上无片瓦,下无寸地,靠砍柴和打短工谋生。 1951年2月打破夏茂地区妇女不下田的旧习惯,带领邓美娣、邓素兰等6名妇女成立全县第一个妇女互助组。同年春,互助组规模扩大,当年粮食增产10242斤,比上一年增长二成半。互助组...[详细]
周汉华(1934~1967) 周汉华,广东新会人。出身农民家庭,仅读过4年小学。1955年在大泽第五和第二农业生产合作社任水稻育种员,进行水稻丰产试验,采用经过穗选、粒选的“齐粘”和“金山粘”,采取深耕改土、精耕细作、施足基肥、合理密植等措施种植,当年创造亩产750公斤和次年创造亩产826公...[详细]
钟玉珂(1890~1967) 原名钟金钥,玉珂是他的字,关口街人。民国十二、三年,在西安上陆军测量学校,与吕瑞初、赵寿山、孙蔚如同学。三年毕业后,编入军官队。随冯玉祥部队两年,由陕西转战河南开封,任河南印刷局长5年,继到山东任民政厅委员。抗日战争爆发,回陕西(时值孙蔚如任省长)任民政厅委员,...[详细]
赵 镇(1884-1967),字东藩,原籍巴彦县城东大房身屯(现富江乡四合村)人。1O岁时入私塾念书,后为县学童生,20岁考取秀才。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入黑龙江巡警学堂,毕业后委任巴彦州巡警局长,在任3年辞官回乡,专攻经史及八股文;宣统元年(1909年)考取己酋科优贡生。宣统二年委吉林候...[详细]
赵毅 (1898-1967),字希坚,曾用名惕若。辽宁省辽阳县人。1917年入清河镇陆军预备学校,后人保定军官学校炮兵科,毕业后在东北军任职。"九一八"事变前任吉林军第二二旅六六二团团长,后接任旅长之职,驻守双城县。1932年1月率部加入李杜等组织的吉林自卫军,任左路军总指挥兼二二旅旅长,...[详细]
赵希愚(1915~1967),曾用名赵希育、赵敏之、郝浩、朱逸民,商南县城后营人。体微胖,深度近视。 民国十九年(1930)考入西安中山学校,阅读进步书刊,参加进步活动,其间祖父与父亲因与国民县政府官员不睦,官方以通匪罪将其同时杀害。激起他对国民党腐朽统治的憎恨,对光明的向往。民国二十一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