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良(1916~1967) 本县电市乡李家河村人。国良于1947年参加工作,后在水利部门任技术员。1951年被评为省劳动模范,1958年又被评为水利系统省劳动模范。 李国良酷爱本职工作,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坚守岗位,严格要求,耐心指导,不畏艰险,经常出入于涵洞、桥梁、石崖等地段查看现场,每...[详细]
李光前,原名李玉昆,南安县梅山芙蓉村人,生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初入故乡私塾读书,10岁随父南渡新加坡,于英印学堂学英文、算术,后入养正学堂学中文。光绪三十四年回国,获得清政府公费,入南京暨南学堂。宣统三年(1911)升入北京清华高等学堂,嗣后转入唐山路矿专门学堂(交通大学前身)。因清政府...[详细]
雷建席(1915—1967),又名雷洪,黄陵县店头镇人,出身贫苦家庭。解放前务农,店头解放后,参加民兵,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担任七丰大队民兵连长。他热爱社会主义,拥护共产党,忠于职守,不辞劳苦,协助-门抓获各类罪犯甚多。1953年带领民兵在深山搜捕-的-匪徒,持续27昼夜,将匪徒全部抓获,...[详细]
来伟良,1882年出生于萧山长河头,1967年病逝于杭州,终年85岁。浙江武备学堂及浙江炮工学院将校科毕业。光复会会员、同盟会会员。1908—1909年,任清军浙江陆军混成旅工程营左队队官,旋升充该营管带,后受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影响,毅然参加辛亥革命。1911年11月4日午夜12时,他率领工程...[详细]
贾拓夫(1912~1967)原名贾耀祖,曾用名贾元、拓夫、红光、虹光、关烽、绍先,字孝先。陕西神木人。1926年考入绥德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先后任团神木县第一高小支部书记、绥德县 主席。大革命失败后,领导学生开展反对 校长取消学生会的斗争。1928年2月,学生们正在-,...[详细]
胡起(1906.6-1967.5) 胡起,原名胡荣庆,北京人。父亲曾是清政府的文官学士,因参加戊戌变法和维新运动被革职。不足10岁时,父母相继双亡,被送往北平香山慈幼院(孤儿院)就读。1919年提前升入中学。1924年中学毕业,考入北京香山师范专科学校。在校期间,读了一些进步书刊,接触了共产...[详细]
霍子乐(1898~1967)原名霍育丰。陕西绥德人。1921年考入北京法政大学。1924年毕业后,谢绝了友人邀请留京、津工作的机会,回到偏僻的陕北,协助中共早期党员李子洲创办绥德县单级师范(1926年停办),并担任教务主任。他积极向学生传播新文化,鼓励、支持学生的革命活动。1927年大革命失败...[详细]
惠庶昌(1930~1967)陕西清涧人。从小参加儿童团,受到中共组织的培养教育,上学期间曾被选为学生会干部,1944年刚满14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6年中学毕业后,任清涧县青联主任。根据中共中央在解放区试建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指示和中共中央青委、陕甘宁边区青联在延安、绥德...[详细]
黄兆希(1928~1967年),曾名兆瑞,民国17年(1928年)1月出生罗源县起步乡。民国38年7月毕业于福州三一中学。求学期间接触进步书刊,积极参加罗源同学会主办的进步刊物——《弋林》活动,撰写文章抨击时弊,揭露国民党政府。 民国38年8月,解放军长江支队第4大队南下干部驻防三一中学,省...[详细]
黄煇如(1904~1967年),原名汉禧,字健甫,罗源城关北门街人。生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民国14年(1925年)毕业于福建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先后在县公立第二、第一小学任教务主任、校长,民国17年1月调任县教育科督学、课长等职,民国22年1月后,先后任平潭、永泰、宁德、同安、霞浦等县教...[详细]
黄大钦(1928~1967年),闽侯县南通乡州头村人。1949年11月,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省立福州中学高中部,后进入福建人民革命大学学习。1950年5月,他到将乐县工作。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历任县文教科科员、副科长,第三区副区长、区长,县人委会秘书、办公室主任,县水利局局长,高唐公社党...[详细]
何成湘 (1900-1967),四川省珙县人。1917年考入宜宾叙州联合中学读书。1922年秋考入上海大学。这所大学是上海-的中心,在学期间,受到新思潮、新文化影响,经常阅读《新青年》、《向导》、《觉悟》等进步刊物。1923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由黄培元、刘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详细]
关宏达(1914-1967年)又名鸿达、洪达、文达,阿城县城内常兴屯生人。民国18-20年(1929-1931年),先后就读于哈尔滨第一、二中学,在学校期间参加中国农工民主党。 关宏达在学生时代,性好诙谐,在学校参加文艺演出时,常扮演喜剧角色,惹人喜欢。他身胖体壮,爱好体育活动,擅长掷铅球...[详细]
高凤翔(1915~1967)原名占荣。民国四年(1915)出生于宜川县云岩镇贺家岭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两岁那年,瘟疫就夺去了母亲的生命。3岁时,父亲被土匪害死。靠爷爷和二叔养育成人。 二十二年(1933)高凤翔受共产党的影响,跑到二里半村,找到共产党员赵正化,投身于革命,被分到宜川预备队工...[详细]
杜颖,曾名承钧、剑秋,安东乡罗浮(今长春外城村)人,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四月生。民国8年(1919年),福州私立三一中学毕业。民国12年,考入福州私立格致中学英文专修班,毕业后留校任教。民国16年,回县任省立第三初级中学英语教师,同年加入中国国民党。 民国18年2月,赴菲律宾谋生。翌...[详细]
杜定友(1898~1967) 杜定友,广东南海人,出生于上海。初名定有,求学时改名定友,笔名丁右等。11岁进学堂,因家庭困难,时读时辍。后考入上海工业学校(即南洋大学前身,今之上海交通大学)附小及附中。中学毕业,以成绩优良于民国7年(1918)被校方派往菲律宾大学入读图书馆学系。民国9年被授...[详细]
丁超五(1883~1967),字立夫,邵武故县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中秀才。光绪三十一年入基督教创办的邵武汉美书院就学,继转学福州格致书院。宣统二年(1910)毕业后,回到邵武担任旧制中学堂英语、数学教员。他经常向社会人士宣传清朝政治腐败,要推翻帝制的道理。民国元年(1912),丁超五先后...[详细]
崔天恒(1920.5~1967.1.1),河南省林县崔家屯人。中国共产党员,历任东山县人民政府财粮科科长和东山县人民武装部副部长、部长、政委以及中共东山县委副书记等职。1965年被授授予少校军衔,后晋升中校。 崔天恒出身于贫困农家,从小参加农业劳动,闲时也上山打石。 在抗日烽火中,崔天恒...[详细]
陈培英,字养才,建瓯县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生。父为清末举人陈碧山,培英幼承父教,笃实勤学。民国15年(1926)以榜首成绩毕业于福建省立第五中学,民国22年毕业于河北唐山国立交通大学工学院,获土木工程学士。由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分派到粤汉铁路工段服务。民国27年,广州、武汉相继沦陷,他撤...[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