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远(1892—1965)字履斋,号友石,别号罗峰山人。招远县(今招远市)原家村人。 画家。 幼时喜爱绘画艺术,后到济南求学,开始系统学习工笔花鸟画。1916年中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被保送到北京高等师院(今北京师范大学)手工图画专修科学习,师从著名国画家陈师曾。在陈的教导下,绘画技艺大有长进,...[详细]
王步荣 (1889—1965)女。 沂水县小滑石沟村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她先送次子参加八路军, 次子牺牲后,又将其余的4个子女全部送上抗日前线。还积极组织妇女支前。1945年她荣获鲁中模范军属称号。其事迹先后在《鲁中大众》和《大众日报》上刊登,还被编成秧歌剧在根据地内传唱。 ...[详细]
王讷(1896—1965)原名王逄元,莱阳县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2月莱阳党组织遭破坏, 他去大连、哈尔滨等地从事党的地下活动。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回到莱阳发展“民先”组织,开展抗日救国活动。后调黄县任抗日民主政府民政科、实业科科长。1941年2月,任莱东行署(县级) 主任兼县大...[详细]
孙东阁(1880—1965)临清县东张堤村(今属河北省临西县)人。1917年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任山东省教育厅督学。1919年任聊城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校长。1937年赴川陕地区任教。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教于历城县中学,后任省文史馆馆员,并当选为山东省政协常务委员。1965年5月病逝于济南。相关院校:...[详细]
孙笃丞(1898—1965)名培厚。祖籍济宁,后迁居曲阜城里五马祠街。幼读私塾6年, 后从父命辍学经商,在自家开设的福玉号杂货店学生意。1926年,济宁玉堂酱园由于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生意日渐萧条,他受族人之托,接任总经理。上任后,他注重发挥老字号和名牌产品的社会影响,以物美价廉,薄利多销占领市...[详细]
沈志远(1902.1-1965.1)浙江肖山人,经济学家。1922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前身南洋大学附中,1926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29年入莫斯科共产主义科学院当研究生。1931年回国后,曾任暨南大学、北京大学、西北大学教授。1944年参加民主同盟。建国后,历任出版总督编译局局长、...[详细]
钮永建(1870—1965),上海市人。1897—1899年在南洋公学师范院学习。后又就读于湖北武备学堂、日本本土官校。曾加入同盟会,投身辛亥革命,出任松江军政府都督,南京临时政府参谋次交长。讨袁失败后赴日,参加中华革命党。1917年任广州大元帅府参谋次长。1926年任中央会议秘书长。次年出任国...[详细]
梅曰周(1904—1965)原名梅兴庠。淄博市周村区周村乡建国村人。中医大夫。自幼过继给伯父为嗣。1913年始读书,1922年学习中医,1929年在一家药店行医。1938年后,在济南等地挂牌行医。新中国建立后,他先在周村天德生药店挂牌行医。1952年底,同周村几位医生成立周村中医联合诊所。 该诊...[详细]
马健翎 (1907~1965) 陕西米脂人。中共党员。1937年到延安参加革命工作,历任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编导、团长,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副主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副部长,西北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西安分会主席,西北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剧协常务理事,陕西剧协主席。20世纪3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详细]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七月初六,罗隆基出生于安福县枫田镇。他9岁时生母病故,自幼受父亲熏陶,爱好古文及古典诗词。罗隆基从小天资聪颖,有神童之称。 1913年,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在全国招生,罗隆基以江西总分第一,考入清华大学。“五四”运动,罗隆基以学生领袖的身份,冲杀在-队伍的最前列,...[详细]
刘天韵(1896—1965)艺名“十龄童”。原籍山东。苏州弹词演员。自幼学习弹词。10岁登台演出。演唱弹词《三笑》《落金扇》,以表现人物内心活动见长。长于“陈调”、“山歌调”等唱腔、曲调。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参加说新书活动,演出《小二黑结婚》获得好评。1951年加入上海市人民评弹工作团,参加中...[详细]
刘奎官(1894~1965.10),开封市人。生于开封一梨园世家,6岁从父学艺。其父刘长清是有名的武净,受过名师指点,练就一身少林武功。刘奎官腰腿和刀枪把子的基本功,得力于父亲给他打下的坚实武功基础。9岁拜架子花铜锤名演员张仲福为师,学《芦花荡》、《嫁妹》、《醉打》、《五人义》等戏,打下昆腔戏的...[详细]
李守俭(1922—1965)利津县庄科东村人。中共党员。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曾立三等功。1952年转业回村,组织11户贫农办起全村第一个互助组,1954年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曾任庄科东村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等职。1959年—1961年,他带领党支部一班人,依靠集体力量...[详细]
李绍明(1946—1965)淄川县上台村(今属淄博市淄川区东坪乡)人。1964年10月应征入伍。当年被评为“五好战士”,并任某部高射机枪连八班副班长兼机枪手。1965年9月敌机入侵祖国领空, 他主动配合战友周密组织火力,打退了第一批来犯的敌机。在战斗中,他中弹受伤,包扎后又继续战斗,因流血过多牺...[详细]
李兰香(1931—1965) 女。胶县(今胶州市)人。茂腔演员。其祖父李庄儿、父亲李元林都是茂腔艺人。 她7岁时在青岛随父亲学唱茂腔,后来也唱柳腔,擅演青衣、花旦。17岁与姐姐李玉香同台配搭演唱,后来玉香兼演小生,兰香便主要饰演旦行角色。1949年秋,以李玉香为主组成青岛市光明剧团,姊妹合作...[详细]
李华萱(1895—1965)原名李荣寿。济南人。音乐家。自幼爱好音乐,曾拜著名音乐家王心葵为师。1912年考入山东高等师范艺体专修科,1914年毕业后到山东第四师范任音乐、美术教员。1920年参加“中华教育改进社”,为国民音乐组会员。1921年任北京大学音乐杂志社特约。1922年兼任上海音乐季刊...[详细]
孔宪斌(1888—1965)字师周。曲阜市城内鼓楼南街人。出身贫寒之家,自幼随父、兄学习雕刻(其父孔昭棠是曲阜楷雕四大家之一)。20多岁时技艺已相当精湛。1922年,在山东历史博物展览会上,他雕刻的楷木手杖和百寿如意荣获甲等奖牌。1954年,他雕刻的“群仙降龙”楷杖被推荐送到上海、北京等地展览,...[详细]
高名凯(1911.3.28-1965.1.3) 曾用名苏旋,福建省平潭县人,著名语言学家。 生于福建省平潭县苏澳区先进乡土库村。7岁入私塾读书,10岁入平潭开宗小学,12岁改入福州进德小学,13岁转入福州英华中学小学部。1925年考入英华中学。1931年秋考入燕京大学哲学系,1935年...[详细]
房有(1916—1965)莒县小店镇吕家崮西村人。中共党员。1950年初,在本村组织起封山造林委员会,连续3年造林500亩,封山900亩,建果园30亩,闸山沟7条,修建塘坝170余座。至1954年总计绿化荒山3000亩,栽植果树100亩,收割柴草75万多公斤。 1953年1月出席了山东省农业劳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