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宜勉(1899—1963)字敛斋。桓台县起凤镇夏庄人。其祖上三代都为正骨大夫,名扬数县。他15岁即跟其祖父田淑界学习正骨用药技术,数年后尽得其传,且有创新。后独立应诊行医,设立医馆。其正骨医术超过父辈,在骨伤临床上,能按伤位特点,对症使用整复手术,并外敷自己配制的膏药。经他治疗的骨伤愈合期短,...[详细]
沈奏廷(1903—1963),浙江余姚人。1921年毕业于交通大学上海学校附中,随即考入大学部工程科,1929年以总平均成绩全班第一毕业。1929年由铁道部派往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院攻读铁道管理。1932年回国后曾在铁路部门任职。1936--1938年任交通大学副教授、教授。1949年再度到交...[详细]
沈钧儒(1875-1963),浙江嘉兴人,字秉甫,号衡山。清末进士。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五四运动期间,撰文提倡新道德、新文化。曾任国会议员、广东军政府总检察厅检察长、上海法科大学教务长。 生平年表 沈钧儒自幼聪颖,有7岁(实为5周岁)能诗之誉。徐志...[详细]
商子源(1895—1963)又名商於渔。夏津县人。书法家。初摹魏碑,后转汉隶,兼临篆体,并习石刻。笔力遒劲粗犷,笔画犹如耙齿。商子源生性耿直,不事高门,愤世疾俗,痛恨-污吏,常借书法排遣心中愤懑。“七七”事变后,到济南卖字谋生,结识了著名画家李苦禅,成为莫逆之交,共同举办“李苦禅、商於渔书画展览...[详细]
秦德纯(1893—1963)字绍文。沂水县后埠东村人。1916年毕业于保定军校第二期步科,在济南陆军第五师当见习军官。1920年入北京陆军大学第六期,1922年毕业,任河南豫东镇守使署参谋长。1925年接受国民军第二军第五师番号,任参谋长兼骑兵团团长。1926年后历任第二十四师师长、第一军第一师...[详细]
齐安聚,1919年1月25日出生,山东昌邑(现为市)双东乡东永安村人。193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小学毕业后考入昌邑县育秀中学。1938年参加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七、八支队。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八路军山东纵队宣传员、八路军山东纵队第8支队连副政治指导员、政治指导员,第1旅政治部干事,第4...[详细]
马鉁(1886年-1963年),字少坡,白族。中华民国陆军中将,出生于云南洱源县城北乡大果村的马氏家族,马金墀之长子。时势造英雄,马鉁传奇的一生就是如此,他历任滇军排、连、营、团长,护国第三军第五团参谋长,昆明市第一任市长,云南省-司令等职。当侵华日军的魔爪还未伸向中国大陆时,马鉁就已成为云南军...[详细]
刘镜清(1900—1963)又名刘志平,字涟漪。招远县(今招远市)东良村人。国民党党员。国民党中统特务。历任国民党山东省党部组织部长、外交部亚州司司长、国民党中央参议员、“国大代表”、南京市法院院长、台国民党-“-”等职。 ...[详细]
刘鸿若(1910—1963)日照市东港区日照街道十村人。1938年秋参加八路军,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任日照县委-部长兼八路军二支队驻日照办事处主任。1940年3月,任日照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后任滨海行署第三专署副专员、连云港市长等。1949年随部队南下,任浙江省台州专署专员、华东军政委员会...[详细]
李瑞岚 (1916—1963)费县石湾沟村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7岁丧父,家境贫寒。 1943年冬,八路军收复大安,任村农民救国会会长。翌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任村党支部书记。1949年春荒严重,村里的大部分青壮年参加民工队支援前线,他带领留下的村民开展生产救灾。率先成立变工组,男...[详细]
李建梓(1910—1963)寿光市人。1931年在寿光县立中学读书。1933年考入乡师读书。1936年在北京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家乡参加抗日武装起义, 历任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七支队中队指导员、 鲁东游击队政治部副主任,1940年任山东纵队第一支队政治部主任、鲁中军区第二军分区政治...[详细]
李鸿祥早年屡经坎坷,遍寻名师。自幼读完《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周易》、《千家诗》等,13岁考入五华书院,后又到西古城等地就读,遍览四部要籍,考取四属经古第一名,他曾亲历列强侵略中国领土,目睹列强-我国人民,强迫清政府订立不平等条约,国家主权一步步丧失,...[详细]
吉青林(1885—1963)莒南县安前村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任代理区长。 战争年代,他先后送3子2女参加八路军。1945年2月,当选为县参议会参议长。翌年1月,响应滨海地委精兵简政的号召,带头回乡参加农业生产。 ...[详细]
贾锡兰(1897—1963) 女,今白彦镇北沟村人。她生长在农民家庭,日军入侵后,她亲眼看到侵略者的暴行,义愤填膺,积极参与抗日救国。1940年2月,八路军一一五师某部七连驻进北沟村,她为战士腾房子,补衣服热心招待伤病员,对待战士如同亲人。1942年11月,被推选为村妇救会会长。1945年3月加...[详细]
高复隆(1914—1963)沂水县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历任沂水一区区委书记, 沂临边联县委、沂临县委书记,沂南县委副书记、书记等职。1949年2月南下,历任临安地委组织部长,临安地委副书记、书记,浙江省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杭州市委-书记、台州地委书记等职务。中共浙江省二、三、四届省委...[详细]
芳信 (1902~1963) 原名蔡方信。江西南昌人。1925年肄业于北京人艺剧专。曾赴日本留学,后历任上海演员、教师、翻译,浙东文艺处文艺科副科长,淮阴清江招待所主任,苏皖地区文协筹委,华中建设大学文艺系教授,文化部编审处、人民文学出版社。1920年开始发表作品。195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详细]
董作宾(1895~1963)字彦堂,又作雁堂,号平庐,男,汉族,温县林肇乡董杨门村人。他29岁前,从未放弃学业,自1923年起,曾以旁听生资格就读于北京大学。1925~1927年,先后在福建协和大学、河南中州大学、广州中山大学任讲师、副教授和教授。1928~1946年,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详细]
陈毓山 (1880—1963)苍山县沟西村人。1912年家中有地3 0多顷。曾任国民党临沂第七区区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支持抗日活动。1937年8月,在其家中召开会议, 成立临郯费峄四县边区联庄办事处筹备处、抗日常备队,他拿出5万斤小麦支援队伍。11月,又在其家召开各县联庄会负责人第一次会议,正...[详细]
陈孟元(1894—1963)名嗣宗。掖县(今莱州市)前朱石村人。爱国实业家,全国人大代表。他自幼家贫,只读过几年私塾。16岁去东北爱辉县(今黑河县)学徒,出徒后当店员,不久,被派往俄国负责批发花布等业务。1919年,陈孟元回哈尔滨开杂货店,获利颇丰。他见东北工业受日本垄断,决心走实业救国的道路。...[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