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云渠(1895—1960),又名江韬。祖籍湖南省,早年定居长安镇。1921年毕业于广西政法学校,同年加入国民党。1927年任西林县政府秘书。百色红军起义后,组建讨赤军自任司令,并率队进剿,使数百红军伤亡,官封西林县长。期间 杀下属军官2人,士兵6人。不久,被委任昆仑关办事处主任, 历时5月余机...[详细]
江庸,字翊云,晚号澹翁,祖籍长汀南岩丁屋岭,清光绪四年(1878)农历三月二十七日生于四川壁山。(其祖怀廷曾为壁山县令),他曾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清末历任学部普通司司员兼京师法政学堂教务长,修订法律馆纂修,法政学堂教习监督,大理院详谳处推事等职,武昌起义后,他随唐绍仪南下,与革命军进行“南北和谈...[详细]
蒋以麟(1890~1960年),又名以琳,泉州新门外树兜村(今属江南镇)人,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生。幼年在村塾读书,13岁时随父出国到爪哇泗水,初当学徒,后与友人合办艺林国货图书公司。他对孙中山、陶成章等革命家十分崇仰,16岁就参加反清组织泗水洪门会,18岁加入泗水光复会,后在星洲加入中国...[详细]
黄竹斋(1886~1960)原名黄谦,又名维翰,字竹斋,又字吉人,晚号中南山人,又号诚中子。祖籍陕西临潼,后迁居西安府城,入长安籍。因家贫幼时常随母亲在府城街上拣煤渣,14岁随父亲打铁,18岁始发奋自学。从此,不论春夏秋冬,每天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地刻苦读书,不仅阅读哲学、历史、地理和文学方面的...[详细]
韩光甸 (1888-1960),字龙郊,号云龙。辽宁省辽阳县人。1903年考人辽阳简易师范学校读书。1907年又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堂,因族人资助不继,1908年辍学返回辽阳,在县城西路模范小学教书。教书之余,苦练书法,为其成为书法家奠定了基础。为生计所迫,1919年到奉天第四师范学...[详细]
桂超亚(1898~1960) 原名雨融,字卓然,本县汤坪乡人。 祖籍江西德安县,曾于湖北黄梅县安家落户。远祖高敏,参加川陕鄂白莲教农民起义,失败后携子复万逃隐秦岭深山后,落户宁陕县汤坪乡汤坪沟小廖家山,佃农为业。复万继业移居汤坪乡小沟口西庄。长孙光兴考取贡生,教书乡里数十年,晚年,得受平...[详细]
龚子襄(1900~1960),原名龚赞成,名以字行,邵武城关人。幼时上私塾,酷爱诗词、书法绘画,在业师指点下,临帖、绘画渐有长进。14岁入邵郡中学堂(后改名福建省第六中学)。民国6年(1917)毕业后,受聘邵武县第一高初两等小学,担任美术教师,深受师生欢迎。课余,他与地方宦绅、文人,经常相聚于沧...[详细]
耿毅(1881—1960),河北任县南留寨人。他自幼好学,立志报国。1906年在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即保定陆军军官学堂,1912年10月改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当教官时参加同盟会。1910年初,耿毅与保定陆军军官学堂的教官和毕业生何遂、冷遹、陈之骥、刘建藩、吕公望、成铭斋,留日士官学校毕业...[详细]
高敏,民国7年(1918年)出生于福安下白石。15岁入福安湖山小学就读。上初中时因父负债而辍学,旋进黄岐小学任教。 民国22年,福安正处于革命0。高敏遵照中共安德县委书记阮英平的指示,到福安下南区赤卫队从事宣传工作。不久后,国民党军队对福安苏区进行大规模“围剿”,高敏遂往福州隐蔽,后又至宁德...[详细]
高家骥(1872-1960),别名金骥、季韶,原籍巴彦县西集北高海屯(今丰乐乡东风村)人,有地150垧,为当地比较开明士绅。 高家骥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入本地私塾读书,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考中秀才;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新学堂成立后,在黑龙江省优级师范毕业并考入京师法政学堂,...[详细]
高参上人 (1886~1960年) 高参上人,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生。俗姓林,名亚鸿,一名天豹,南埔乡海楼村人。幼年父母双亡,依兄嫂为生。13岁(1898年)离乡投于闽名武师曹彪门下,习少林武功、轻功,历三年四个月而学成,乃归视家人,与其兄林亚兴南渡新加坡,操摇船业三年。其兄不幸覆...[详细]
方邵安(1883~1960年),字景袁,号筱庵、今吾,云霄城关人。幼家贫,7岁就读于进士林镇荆之弟林亦楼,家中时常断炊,课本靠自己抄录,林见他勤奋好学,常给予资助。光绪三十年(1904年),院试录为生员,开始设塾授徒维持生计。民国初年,方邵安受聘为甄陶、阳霞、孙坑等小学的教师。民国11年(192...[详细]
丁德山(1893~1960),小名福仔,邵武县人。从小务农,闲时常捏泥人为戏,稍长赴江西学艺。20年代,在邵武创建福吉班,自任班主,演木偶戏。他演的是掌中傀儡,本地称“手掌戏”。全戏班仅3人,丁为师傅,另二人为助手。演出时,丁双手操作木偶(以五指套入木偶之头及四肢,使之活动),口或唱或白,双脚打...[详细]
陈振佩(1930~1960) 石泉池河镇人。从小在家务农。13岁时给地主放牛。18岁,被国民党拉壮丁,当兵10个月。民国三十七年(1948)十月,在蒲城永丰镇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次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军后,他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七师十九团三营七连历任通讯员、副班长、班长、通讯排排长、警卫...[详细]
陈延香(1887~1960年),又名树坛,字澄怀,晚年号慧香居士。在坊里阳翟人。其父为清末秀才、乡村塾师。延香少年时期随父就读。19岁时父亲病故,延香继承父业,受聘在灌口、角尾一带任塾师。清宣统二年(1910年),在灌口石头亭乡加入同盟会。受派遣回同安,组建青年自治研究会,任副会长。辛亥革命中,...[详细]
陈善臣,字子恭,自号通玄子,溪坪下街人。清光绪十年(1884)出生。善臣博学多才,能诗文,通医书,尤工书法。宣统元年(1909)拔贡。其后应聘在白琳、三沙、柘洋等地两等小学以及省立第三中学、汉英中学任教。任教期间曾兼任霞浦县教育局董事、霞浦学界联合会会长、自治公所委员等职。 民国15年(19...[详细]
陈粹芬(1873~1960年),又名香菱,厦门集美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出生于香港。父为中医。她排行第四,人称“四姑娘”或“陈四姑”。 光绪十八年(1892年),她经陈少白介绍认识孙中山。出于对孙中山的崇拜,自愿追随孙中山奔走革命,照顾孙中山的起居饮食,身兼护士与卫士,无怨无悔...[详细]
朱荫龙(1912—1960) 字琴可。桂林人。明靖江王后裔。1934年毕业于北平民国大学政治系,历任桂林中学、南宁高中、桂林师范学校教师,广西艺术专科学校、广西大学教授。抗日战争中参与进步文化活动。对中国韵文史、古文字学及南明史素有研究,尤长于词。被柳亚子赏识,有“桂林才子”之誉。1943年与...[详细]
曾苏元(1896—1960)原名宪悦,字起戎,四川广汉人。生于1896年11月10日。中央军校高教班第五期、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七期毕业,川军起义将领。 人生经历 军旅生涯 早年在川军田颂尧部任职,1930年任第29军川陕边区剿匪第2纵队司令,1931年任第29军独立2旅旅长,旋任第2...[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