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东(Robert HoTung Bosman,1862—1956),香港著名买办、企业家、慈善家。原名何启东,字晓生,生于香港,籍贯广东宝安(跟随母系),是香港开埠后的首富。何启东的父亲是荷兰裔犹太人Charles Henry Maurice Bosman(粤语音译何仕文),他母亲是广东宝安人...[详细]
陈隆恪(1888-1956),字彦龢。诗人,江西义宁(今修水)人,陈散原次子,陈师曾二弟,国学大师陈寅恪次兄,光绪三十年甲辰(一九零四),与陈寅恪一起考取官费留日,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财商系。(一九二七)陈隆恪四十岁,任南浔铁路局局长;(一九二八)隆恪任汉口电讯局主任。(一九三一)陈隆恪任九江...[详细]
左明学(1895-1956),滑县老庙乡左庄村人,正骨名医。左明学是左庄祖传正骨医术的第六世传人。1956年,他被聘请到安阳专区人民医院,创办了骨科。1956年病逝于家,享年71岁。同年(公元1895年)出生的名人: 梁冠英 (1895~1968) 民国时期西北军将领 河南省漯河市郾城...[详细]
赵天水,1917年出生,陕西省人。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一)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赵天水任红军班长、排长。 (二) 抗日战争时期,赵天水历任八路军120师排长、副连长、连指导员、营教导员、团政治处副主任、旅政治部组织科科长。 (三) 解放...[详细]
徐孝刚(1880-1956)字申甫,成都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赴日本留学,就读于陆军日本士官学校,曾任四川省政协副主席等。 光绪三十年(1904年)毕业后回国,执教于四川讲武堂。历任四川陆军速成学堂总办、四川兵工厂总办、四川陆军第一师师长、成都卫戍总司令、四川省政务厅厅长、川康督办...[详细]
吕济(1892.12.20-1956.11.23),字普生,陆军中将。其祖籍山东省清平县金郝庄乡(今属临清市)张伴屯村,出生在湖北省沙市县城。其父官举家迁回原籍后,吕济考入位于济南南关的陆军小学,继又升入位于北京清河的陆军第一预备学校第三期,1916年夏,吕济在预校毕业后接受了为期半年的入伍训练...[详细]
罗广文(1905—1956),重庆市忠县人。1924年考入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1927年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炮兵科。1929年毕业回国,在广东黄埔军校任少校兵器教官和军官队队长。1931年在国民革命军18军14师炮兵营任中校营长。历任整编第18师师长、第18军军长、第4兵团司令、第15兵团司令...[详细]
廖鸿翔(1898~1956),也作廖洪翔,后改名廖云路,秦皇岛港机器厂机器匠。 1922年9月,秦皇岛港口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下,仿照山海关京奉铁路工友俱乐部的经验,建立了秦皇岛矿务工友俱乐部,廖鸿翔任委员长。这是中共领导秦皇岛码头工人成立的第一个工会组织。10月15日,他作为秦皇岛矿务...[详细]
蒋维中(1892~1956),沅陵县城人,清光绪十八年生。6岁入私塾,后毕业于辰州府中学堂,旋入南京讲武学堂。民国7年(1918),考入日本士官学校。北伐战争胜利后,入南京陆军大学研究院,毕业后,授少将军衔,留院任教。 蒋维中,治学严谨,编写教案,通宵达旦。课后与学员一起交流学习心得,一道进...[详细]
傅剑秋(1880年-1956年)原名长荣,天津宁河县芦台镇人。自幼演习武功,初随尚会川学少林拳术,后从形意拳师申万林习内家拳。1908年,拜李存义为师,融形意、八卦、太极等武功于一身。学成后回芦台镇设馆传艺。 傅剑秋为传艺江南时的名字。生前喜临帖,擅颜体,好歌皮黄。幼年失学,随父至关外以贩布...[详细]
陈士英(1904~1956),字克明,女,沅陵县城人。民国14年(1925)毕业于湖南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后,受聘为沅陵私立民生小学、辰郡联立中学、县立女子小学音乐教员,以“歌曲纯熟,教授合宜”获优秀工作奖。 民国20年,出任女子小学校长,并推选为沅陵教育委员会第二届委员。民国24年8月,筹...[详细]
钟衍林(1898~1956) 教育家。字竹贤,铺前镇隆丰圩山头村人。出生于海口市。青少年时就读于琼崖中学(今琼台师范),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五四”运动时,被选为琼崖十三属学生联合会第一任会长。1921年肆业于北京大学预科。回琼后在母校省立第六师范任教。1923年秋,钟衍林、冯官尧等十三人成立...[详细]
余茂淮(1902~1956),名琪,又名余飞,别号光一,化名茂德,黟县城中名贤里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 年)四月二十三日生。父亲在县城开设余复泰杂货店,后迁居安庆。 民国8 年(1919 年),余茂淮18 岁,在上海英商电车公司当工人,参加中华职业学校学习并任中央上海执行部 干事。民国...[详细]
岳泽普,原名岳广生,号东普,化名赵锡九。1875年生于乐亭县木瓜口村一农民家庭。自幼就聪明好学,立事早。少年时期,正值国家处 于内忧外患之中,清政府腐败无能,人民受尽剥削、压榨和欺凌,陷于水深火热的境地,更面临着-灭种的危险。这种社会现实,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忧国忧民和痛 恨帝国主义之心。他立志发奋...[详细]
杨开劲,字莱松,县中和团北渡村(今上梅街道北渡村 )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生。 民国元年(1912)离家至长沙求学。民国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民国15年初,毕业于美国加省工学院化工系,获硕士学位。同年回国。8月受聘至湖南大学任教,历任化学系教授兼系主任。民国33年代理湖南大学教务长。19...[详细]
严端(1844—1956),字直方,庇江乡森冲村人。其父梦奎在森冲开“鑫盛”等店铺,当地有“富不过鑫盛”之说。严端17岁到桂林读大馆,后考选廪生。22岁自费留学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在日期间参加孙中山创建的同盟会,并兼任同盟会广西支部会计。1910年毕业回国,参加留学生廷试及第,...[详细]
徐粉英(1938—1956年) 徐粉英,女,赵巷乡崧泽村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员。出身于贫苦农家,从小参加农业生产,对封建剥削制度无比仇恨。解放后,翻身当家作主,全家积极投入各项活动。农业合作化时,加入了农业社,虚心学习农业技术,积极劳动,关心集体,常受到群众赞扬。1...[详细]
王孝前(1 893一l 956),又名天德,艺名十三娃,群众俗称“孝儿"。线腔名艺人。合阳县紫光村人。家境贫寒,自幼踉随戏班打杂干活。后跟盲琴师王天堂学线戏,13岁便登台演出《梅花簪》、《花柳林》。后又拜名艺人六八儿为师,继承了师傅的艺术特点。口齿灵巧、字清声亮、感情丰富,擅长于唱“冤仇戏",演...[详细]
王仁山(1889~1956年),字静轩,大信村镇乔家村人。幼年曾读私塾,继入济南陆军小学,后考入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赴日本留学,在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立志投身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爆发后,王仁山回国,参加奉军张作霖部,后因负伤回到家乡。1913年,王仁山创办《即墨公报》,任该报主编,积极撰文宣传民主...[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