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庸之(1896 ~ 1955),名国齐,号泽民,白族,洪家关海龙坪人。庸之少时,随宿儒贺星楼读私塾。1913年进入县高等小学堂,毕业后,在海龙坪任教数年。 1918年,庸之投笔从戎,参加贺龙部任副官。后任连长、营长等职。1922年,贺龙去川,安排庸之在县留守,当年活捉神兵首领王国章、徐国柱...[详细]
王思恭(1880~ 1955) 商州人。幼读私塾,少时在城东街“太运堂”中药铺为徒习医,拜名中医任庆锋为师,苦读医著。从《药性四百味》、《汤头歌诀》学起,继读《寿世保元》、《医宗金鉴》、《金匮》和《内》、《难》二经等,对妇科医药精研甚深。民国初年,在城内东街开设“万生成”中药铺,悬壶行医,日诊甚...[详细]
孙妙茜(1863—1955) 女,孙中山二姐。南蓢翠亨村人。小时候常与孙中山一起劳动,打柴、挑水、拾猪菜等。十三四岁时,被母亲杨氏按旧例缠足,所受痛苦得孙中山同情,为其请求母亲不要给其缠足。嫁同县崖口乡杨紫辉(又名帝光)为妻。杨紫辉曾在檀香山孙眉(孙中山兄)处做工,后去台湾和杨心如经营...[详细]
苏杰文(1909~1955),镇安镇石坳村人。青少年时期,分别就读于镇安超明高级小学、云浮中学。民国21年(1932年),考进上海国立暨南大学,民国25年毕业后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留学两年。民国27年回国,到四川省立教育学院报到,分配江津编译馆工作。 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云浮,曾任红豆乡乡长、县...[详细]
石文华(1889—1955年),字荣五。本县喜峰口城里人,其父石云峰,清同治年间武举,未出任官职,靠经商治家。 石文华兄弟五人,其排行第三。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19岁的石文华离开家塾,带着四弟和乡里一些少年同学到迁安县城高等小学堂去求新学,与杨秀峰等同班。他学习成绩优...[详细]
宁济仲(1870~1955),名相臣,济仲是其字,宁强县大安宁家湾人,出身农家,清末生员,奋学欲登科第,因“燕子砭教案”发,罚宁停考5年而未就。开办新学后,蒙亲友资助,赴西安考入省立优级师范,民国元年(1912)毕业回县。次年,受聘为宁羌县高等小学校长。由此,开始教育生涯,成为本县受过专门师范教...[详细]
李实生(1900~ 1955) 商州人。名春华,别号石僧、东岩客樵、上洛布衣。早年毕业于陕西第一美术学校。民国17年(1928)投身商县教育事业,曾先后任商县县立第一小学(今城关小学)美术、音乐、劳作课教师、教导主任、校长等职。民国34年(1945)受聘为商县县立初级中学美术教师。1949年商...[详细]
林美南(1909~1955年),笔名缪南,本县东园镇东桥园村人。林美南两岁丧父,家庭贫困。1924年得姑母资助,先后在五经富教会办的小学和道济中学读书。1927年初,考进揭阳榕江中学。1928年起,他开始读《新青年》、《语丝》和北新书店、创造出版社的书刊,接受了许多新思想。1929年初在揭阳榕江...[详细]
李龙门 (1882~1955),名述膺,耀县城内南街人。青年时,以官费留学日本,投身革命,为东京陕西同盟会刊《夏声》杂志主要撰稿人之一。辛亥武昌起义,应于右任之聘回国,任上海《民主报》。民国二年(1913),当选国会参议院议员。国会解散后,复东渡日本潜心写作,有《法兰西革命》、《德意志主战论》、...[详细]
连可觉(1886~1955),字伯伦,广东顺德人。在两广大学堂肄业,后得名师授以针灸专著和传授针灸医术。清末民初设医馆于广州西关,后在医馆开办广东国医传习所。民国8~15年(1919~1926)间受聘于西关四庙善堂针灸赠医所,任内外科主任医生。民国15年任广州市政府卫生局考试中医委员会第一届中医...[详细]
郭国厚(1932~1955·10),商州市人,城关中学毕业。1950年参军。历任商洛军分区文工队文化干事,镇安城关区、达仁区人民武装部军事助理员兼区机关青年团支部组织委员,县人民武装部参谋等职。1955年10月15日,在镇压-运动中,郭国厚去达仁区执行任务,逮捕-分子唐国荣。临行前密定,由区委...[详细]
戴恩赛(1892—1955) 长乐(今广东五华)人,清光绪十八年(1892)出生于香港。曾入读香港育才书社。民国2年(1913)上海圣约翰大学堂毕业,后就读北京清华留美预科学校。民国3年(1914)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国际法,民国7年(1918)获法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不平等条约产...[详细]
蔡洁丞(1880—1955),原名垚,本市人,1908年毕业于广东法政建成学校。先后在广东新宁县、四川成都、西安关陇民报社、郃阳县府、陕西省参议会等地任职。次年,与刘次枫等人被汉中各界推举为赴省请赈代表,向省主席杨虎城汇报汉中灾情,以求赈灾。1942年,任南郑县财委会主任。次年,集体加入国民党。...[详细]
蔡达三(1888—1955年),又名贻裁,本县坪上镇古榕村人。 1906年,蔡达三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药理学。其时,他结识了柳亚子先生,并由其介绍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加入国民革命的行列。 1916年蔡达三回国,立志创办新兴的民族工业。次年,在家乡办起一间小型化工厂,研制小苏打...[详细]
袁克定(1878-1955年),字云台,别号慧能居士,河南项城人,袁世凯长子,原配于氏所生。 辛亥革命爆发后,拉拢汪精卫。后鼓吹帝制,帮助其父袁世凯复辟。袁世凯去世后,袁克定迁居天津隐居。曾任开滦矿务总局督办。1955年袁克定在张伯驹家中去世,时年77岁。 袁克定是军事家、政治家,北洋政...[详细]
司徒美堂(1868—1955),原名司徒羡意,字基赞,著名旅美侨领,中国致公党创始人。1882年3月赴美谋生,加入“洪门致公堂”。富兰克林·罗斯福任总统前,在该堂当法律顾问。1904年,孙中山赴美活动,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其后,司徒美堂多次发动筹款,支持国内的革命。为支持抗日,司徒美堂发起成立...[详细]
沈士远(1881年-1955年),著名学者,庄子专家。1881年出生于陕西省汉阴县城。曾任北京大学预科乙部教授、庶务部主任、校评议会评议员,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燕京大学教授。“五四”运动中,曾任北京中等以上学校教职员联合会书记。后任浙江省政府秘书长、浙江省府委员兼教育厅长、湖北省教育厅长、民国政府...[详细]
马衡(1881~1955),浙江鄞县人,字叔平,别署无咎、凡将斋。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长,金石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早年入读南洋公学(现上海交大和西安交大),曾学习经史、金石诸学。精于汉魏石经,注重文献研究与实地考察。中国金石学家,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南洋公学肄业。 曾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考古学...[详细]
李永利 (1884年-1955年),京剧武净。祖籍河北省雄县,为满族正黄旗人。自幼酷爱戏曲,曾充任临时的武戏演员。25岁时与15岁的孙炳财结婚,生有六子二女。长子、长女及五子夭折。万春名为长子实为次子,下面依次为李桐春、李庆春、李圜春;次女李慧英排行为四,为武旦李金鸿前室。民国20年创办“永春社...[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