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鸿楷(1887~1954年),字景云,新兴县天堂莲塘村人。20岁时,替人做店工。后往广州,适遇清政府招募新军,应招入伍,历任班、排、连长等职。不久,进入粤军教导团训练班及陆军小学,后加入同盟会,从事民主革命。1917年,梁鸿楷奉命到桂军林虎部任营长,驻防燕塘,响应孙中山号召,进攻莫荣新督...[详细]
古殿英(1881~1954) 字伟臣,本县青树乡中医。以“从证不从脉”之术著名。民国7年(1918),劝服驻在青树乡的川军刘占鳌连减征军饷军粮。11年(1922),建议吴新田只向富户为其三姨太摊派“脂粉捐”被采纳,穷人得免其累。26年(1937)捐募大部粮款,为来乡定居的战区难民安排生产和生活。...[详细]
邓军凯(1901—1954年),1901年生,梅城三角地上坪村人。早年就读师范学校,毕业后任梅南乐怡学校教员。1926年冬,到毛里求斯谋生,先后在毛埠的华文报馆《华侨商报》、华侨社团、仁和会馆任职。后来又兼任新华中学校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邓军凯拥护中国共产党联合抗日主张,在报上常撰文宣...[详细]
陈济棠(1890年1月23日-1954年11月3日),字伯南,广东防城(今属广西)人。出生于一个没落地主家庭。幼年在私塾读书。光绪三十三年(1907)入钦县 讲习所,6个月毕业。同年考入广东陆军小学。次年春,由陆小教官邓铿介绍入同盟会。1911年转入陆军速成学校步兵科学习,毕业后在广东地方部队中...[详细]
陈滚(1867—1954) 沙溪岗背村人,父有进、母张氏,是长子,有二弟及三姊妹。弟妹多家境困难,其19岁便赴美谋生,先往三藩市,清光绪十三年(1887)转往檀香山,开办义合肉店,有盈利。1920年开办思乔义合公司专营杂货。不久又办火奴鲁鲁屠场代替肉店,专营肉类生意。公司每天屠猪100头,为...[详细]
陈光 (1906-1954)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代理军团长,广州军区副司令员。 湖南省宜章县人,1906年2月26日生于宜章县栗源堡一个贫农家庭。1927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1月参加湘南起义,任赤卫队队长、工农革命军第三师特务连连长。上井冈山后,历任连长、游击队队长...[详细]
曹学彦,1920年生于甘肃省岷县寨乡野狐桥村一个农民家庭。1927年,曹学彦进入田阳乡(现西寨乡田家堡村)保国民学校读书;1930年,因家贫寒而辍学,在家放牛。 1936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四方面军长征路经岷县集结休整期间,16岁的曹学彦在舅父张明远(岷县苏维埃政府主席)的影响下,参加...[详细]
蔡秋农(1883—1 954),原名蔡鸳云,澄海县澄城镇西门人。早年投身反清革命活动,为同盟会会员。曾参加北伐和东征。民国9年(1920)和国民15年,先后任文昌县和饶平县县长。在任期间,.整肃政治,深为当地人民拥戴。民国1 2年,在广州参加创建广东大学(中山大学前身),民国21年重返中大,任文...[详细]
张闾珣,张学良长子,母亲于凤至,1918年出生,1933年张学良下野出国考察,闾瑛、闾珣和闾玗也一同前往。在英国期间,德国法西斯残酷的空袭,导致张闾珣的精神出现严重的问题,1954年逝世,年仅37岁。 张闾珣,张学良长子,母亲于凤至。从小聪明而又淘气,深得爷爷张作霖的喜欢。有一次,闾珣悄悄跟...[详细]
余云岫(1879~1954),字岩,号百之。浙江镇海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就读于浔溪公学,光绪三十一年,公费赴日本留学,在日本体育会肄业,后转学大阪医科大学。民国5年(1916年)毕业后回国,任公立上海医院医务长。翌年在沪自行开业行医。曾任国民政府卫生部中央卫生委员会委员、内政部卫生...[详细]
王瑶卿祖籍江苏靖江,1881年(清光绪七年)农历八月初七出生于北京,京剧表演艺术家、戏曲教育家 ,他不仅青衣、刀马旦兼演,而且文武昆乱不挡,艺术上博大精深,他所创造的“王派”,是京剧旦角艺术的基本流派。 王瑶卿享有盛名以后,首先突破了京剧界多年来的陈规旧念,把青衣、花旦、刀马旦的唱、念、做、...[详细]
王静甫(1874——1954),名惠莲,号藕塘,今老洲镇竹园村人。静甫20岁中秀才,后为塾师6年,得交陈澹然、房秩五、史推恩等名士。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考入安徽省高等学堂。学堂监督为闽人严复,以翻译西学而闻名。在校期间,他深受提倡实业的张謇、译著西学的严复,以及主张维新的梁启超等人的影...[详细]
田燮吾(1886——1954),字宗方,晚号雪梧诗人,今横埠镇桃园人。燮吾父田际茂,清秀才,以教书为生。燮吾幼随父读,年少时,从师陈澹然,以诗文名于时,为桐城文派吴汝纶、马通伯、姚永朴等赏识。他在家乡读书期间,曾向当地武林高手学习刀棍拳术,练就了一身武功。 燮吾在安庆法政专门学校毕业后,历...[详细]
梁思永(1904.11.13~1954.04.02), 广东新会人,1904年生于上海,中国现-古学家,梁启超次子,近代田野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近-古学和近- 古教育开拓者之一,我国第一个受过西洋的近-古学正式 训练的学者。 著作有《梁思永考古论文集》。他通过一生的田野 实践和辛...[详细]
冯超然 ,(1882~1954),名回,号涤舸,别号嵩山居士,晚号慎得。原籍江苏常州。辛亥革命后,寓居上海嵩山路,署其居室为“嵩山草堂”。自童年始酷爱绘画,十三、四岁卖画已有所收。早年精仕女,以唐寅、仇英为法,笔墨醇雅;晚年专攻山水,饶有文徵明秀逸之气。好吟咏,工行草篆隶,均骨力神韵并具。 ...[详细]
包丹庭,京昆名票。名桂馥,原籍浙江绍兴,生长在北京。祖包衡甫居官工部,父包荣星夙喜戏曲。 其父因虑丹庭自幼体弱多病,甫逾十岁,即经何桂山、张紫仙介绍,拜文武老生王福寿为师,锻炼武工。每晨由大安营寓至王宅练功,历数十寒暑,基础功外,王更以昆腔《探庄》、《雅观楼》为开蒙,续授以《别母乱箭》、《对刀步...[详细]
邹洪,暂编第2军军长、第三十五集团军副总司令、粤桂边区抗日总指挥,陆军上将。他生于日据时期的台湾,因此对中华文化仰慕极深,在军之时治学勤勉,手不释卷,对于学者极其尊重;而治军严明,指挥若定,对于军事战略更是洞察先机,勇敢果决,堪称雄才大略,不可多得的将才,更被誉为“常胜将军”;他清廉自持,尽忠报...[详细]
赵鹤清(1865—1954)字松泉,别号瘦仙,姚安光禄镇人,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其父官至河南汝南道员,他从小跟随父亲宦游国内外,“东渡瀛浙之岛,北游燕赵之都,南揽六朝之风,西采三峡之胜。”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赵鹤清乡试中举,本想考中进士后再步入仕途,后因朝廷废除科举,被派到八旗高等学堂担任...[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