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相(1881-1949),原名福臣,字辅臣、辅忱,奉天义县(今辽宁省凌海市班吉塔乡杂木林子村)人,祖籍直隶深县太古庄花盆村(现属河北省深州市前磨头镇)。中华民国军事将领,国军陆军上将。 清光绪七年二月初九(1881年3月8日),出身贫苦农家,先辈世代务农。五世祖张德禄,闯关东谋生。父张永...[详细]
张廷枢(1903-1949)张作相次子,原名柏庭,字蔚久,国民党陆军中将。辽宁义县人。 1903年出生于辽宁义县。1923年任上校团长,被选送到日本千叶县步兵专门学校学习。1925年回国,先后晋升为少将旅长、中将师长和预备军军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张廷枢第12旅在锦州驻防。张廷枢立即下...[详细]
曾广珊(1871—1949),晚年自号心杏老人,又号辉远老人,湖南双峰县人。曾国藩孙女,曾纪鸿独生女。其母郭筠,时为有名女诗人,曾广珊自幼即耳濡目染,也爱吟诗填词,亦可称清代著名女诗人。 曾广珊,20岁嫁俞明颐。俞字寿臣,晚清做到湖南学政。与俞明颐所生之女俞大絪,是曾昭抡的夫人,北京大学一级...[详细]
禹子鬯1885年生于和县历阳镇,回族人。他建立了巢湖地区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和县支部“,并出任第一任党支部书记。他因此成为了巢湖地区范围内,第一个中共支部书记。 早期组织学生- 怀着教书救国之志的禹子鬯,早年只身来到南京两江师范学堂就读,毕业后受聘于萃文中学任教,在学校得以接触许多革命志士...[详细]
俞庆棠(1897~1949),女,字凤岐。祖籍江苏太仓。民国8年(1919年),赴美哥伦比亚大学留学,获学士学位。民国11年回国,先后执教于无锡中学、大夏大学。民国16年,任江苏省教育厅社会教育科科长、第四中山大学区扩充教育处处长,规划江苏省的社会教育事业。其间组织中国社会教育社,编著出版《民众...[详细]
吴虞(1871~1949),原名姬传、永宽,字又陵,笔名吴吾,四川成都人。近代思想家,学者。 吴虞少时曾从吴之英学诗文,从今文经学家廖平习经,深受儒家学说的影响。以后与父亲的关系破裂,被逐出家门。1906年留学日本,归国后担任成都中学教习。一度主编《蜀报》。辛亥革命后,任《西成报》总编、《公...[详细]
吴伯超(1903~1949),原名畴大,字缕述。清光绪二十九年七月初一日(1903年8月23日)生于常州府阳湖县(今常州市武进区)雪堰桥镇。中国著名音乐教育家、指挥家。小学毕业后,考取设在常州城内的武进县立师范。当时刘天华正在母校——江苏省立五中(今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教授音乐课程,吴伯超...[详细]
吴徵(1878—1949)字待秋,名徵,以字行。别号抱鋗(xuán)居士、疏林仲子、春晖外史、鹭丝湾人、栝苍亭长、晚署老鋗。浙江崇德(今桐乡)人。 吴徽为吴伯滔之次子。后居上海。山水初传家学,终日作画。手不停挥,无暇构思,以致笔墨僵滞,缺乏意趣。花卉师吴俊卿早年笔墨,又学李(鱼单),后窥元、...[详细]
王白与(1902-1949) 名本霖,今蓬安柳滩人。陆军测绘学堂毕业后,回川为成渝各报撰稿。1927年,重庆《新蜀报》聘请担任总。因张澜和蒲殿俊推荐,出任二十一军政治部宣传科长。期间,创办“新闻学研究所”。1933年,任省政府编译室主任,兼任川康善后督办公署政治部主任。1934年,创办《华西...[详细]
谭启秀(1892—1949),罗定县黎少区龙九村人。1931年夏升任十九路军七十八师少将副师长。1932年1月,“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2月7日,日陆海空三军联合进攻吴淞要塞,击毁炮台。吴淞要塞司令邓振铨弃职潜逃,蔡廷锴令谭启秀兼任要塞司令,谭即日上任,竭力整顿炮合防务,坚决抗击日军。2月中旬...[详细]
唐达兴(1926——1949),又名达勤,今OU山镇新开沟人。达兴系船民出身,为人豪爽。民国38年(1949年)3月底,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开始,他第一个报名参加支前战斗。 4月21日傍晚,渡江开始,从下枞阳到戚矶头主攻对江乌沙夹的江面上,唐达兴担任首航尖刀船任务。达兴系舵工,认为自己身强力...[详细]
宋汝功(1923~1949),今冠城镇宋三里庄人。家境贫寒,少时到东北逃荒。1945年在东北参加革命军队,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东北野战军战士、班长、排长、连长等职。作战勇敢,不怕牺牲,曾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在解放海南岛战斗中英勇牺牲。同年(公元1923年)出生的名人: 朱惠然 (1...[详细]
秦鸿钧(1911~1949) 原名秦相猷。辛集镇世和庄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秦鸿钧是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里的原型人物之一。 1926年,在共产党员徐相南、贺百珍影响下,秦鸿钧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参加农民暴-动,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出狱后,加入青旗会(...[详细]
龙翥云(1900—1949),名翔,字壮飞,号飞天,男,苗族,麻阳县豪侠坪毕业于湖南省陆军十五师教导大队,又就读贵州省讲武堂。龙翥云于贵州讲武堂毕业后,在湘西“统领”陈渠珍手下充当收厘金的小吏,吃喝嫖, ,嗜好 。后因将所收厘金巨款挥霍罄尽,畏罪逃至云南,于某保安团充当军需。 民国37年(1...[详细]
李运先(1906~1949),原名孙树勋,字建功,今东古城镇张查村人。1936年于聊城师范学校毕业后,在馆陶县任教师。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嗣后,由中共组织派往山东第六区抗日游击司令部政训处驻馆陶县办事处任服务员、指导员。1938年7月,任中共馆陶县第八区区委宣传委员兼动委会干事。193...[详细]
李 白(1910-1949) 男,汉族,湖南省浏阳县人,中共党员。 李白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成为通信-士,后任指导员。1934年6月,到瑞金红军通信学校第二期电讯班学习无线电技术,结业后分配到红五军团任电台台长兼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全国抗战爆发后,19...[详细]
黄大受(1903—1949),字承夫。男,麻阳县黄桑人,出身于书香门第,通读四书五经。 民国13年(1924),黄大受受革命思潮影响,弃文习武。15—16年,任陈渠珍讲武堂教官、红旗大队队长、连长。18年人黄埔军校。毕业后任国民革命军128师少校营长,驻防浙江富阳。26年“七七事变”后,奉命...[详细]
戴季陶(1891~1949年)本名良弼,又名传贤,字选堂、季陶,笔名天仇,晚号孝园。祖籍浙江吴兴(今湖州),生于四川广汉。民国8年(1919年6月8日,创办并主编《星期评论》,时与《新青年》齐名;又参与创办《建设》杂志,曾将考茨基《马克思资本论解说》日译本转译成中文,于《建设》陆续刊登。与...[详细]
成建军(1918~1949),原名成勤。民国七年(1918年)出生。湖北省阳新县杨林乡文宣村人。烈士。1931年,13岁的成建军参加儿童团并担任大队长,次年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任团支书和青年队长。民国23年,成建军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鄂东南红三师迫击炮连任司号员。民国1938年2...[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