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维藩(1923--1948) 安徽省繁昌县平铺乡五华山区人。1938年初,日军疯狂地轰炸、进犯繁昌,很快侵占了繁昌县北部地区,他的家乡五华山不久也沦陷。他看在眼里,恨在心里。1944年春,年仅20岁的他,打起背包,踏上了民族解放的大道,成为繁昌大队的战士,随部队在南繁芜一带游击抗战。1944年...[详细]
丁树本(1900—1948),号立斋,安徽蒙城双涧镇人。幼读书,青年入冯玉祥的西北军。初从政,任山西省张多关盐务监督,察哈尔省沽源县县长。1933年,冯玉祥在张家口誓师抗日,丁树本任抗日同盟军总司令部军需处长。1935年,任河北省濮阳县县长。继任河北省第十七区(濮阳)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 ...[详细]
川岛芳子(1906年5月24日 - 1948年3月25日(待考证)),本名爱新觉罗·显玗,字东珍,号诚之,汉名金碧辉,清朝肃亲王爱新觉罗·善耆第十四女。 1912年清朝灭亡。善耆欲借日本之力复国,将女儿显玗送给川岛浪速做养女。显玗从此更名川岛芳子,被送往日本接受军国主义教育,成年后返回中国,...[详细]
陈章:(1902~1948年),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 字戎光,罗定县围底区杨村人。 曾入广东省立第八中学。1921年考入福建军官学校炮兵科,后毕业于广东讲武堂。 1923年后在陈济棠部下历任连、营长,第五十九师第二三五团团长。1931年5月调第二师第二团团长,7月改任第一集团军独立第二旅...[详细]
陈木寿(1910--1948) 出生在福建省宁德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8年4月随闽东游击队到皖南,编在新四军三支队六团任连长,1941年4月,他随队返回皖南,任繁昌县红花山区独立排排长,1943年任繁昌大队中队长,1944年4月,任繁昌大队大队长,1945年夏任皖南支队二团一营营长。抗日时期...[详细]
朱显召(1903—1948),湖北天门张港镇百家台村人。1939年4月在本地参加革命,曾任新四军天京潜县被服厂厂长。抗战胜利后随部队转战大悟山等地,参与反内战。1948年10月在山东作战时牺牲,时年45岁。张港镇 天门市辖镇。1949年为潜江县第九区,1955年划属天门县,设张港区,1956...[详细]
朱显洋(1911—1948),湖北天门张港镇百家台村人。1944年在本地参加革命,曾任新四军五师某部连指导员。抗战胜利后参加反内战斗争,随部队转战鄂豫陕根据地。1948年7月随部队过黄河时牺牲,时年33岁。张港镇 天门市辖镇。1949年为潜江县第九区,1955年划属天门县,设张港区,1956...[详细]
周醒迷(1893-1948),乐成镇南门村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被迫外出隐蔽。抗战爆发后,与党取得联系,继续从事革命活动。1946年4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乐清支部,1947年12月被捕,1948年1月在牛鼻洞英勇就义。...[详细]
郑伦(1916-1948),原名郑茂煜,雁荡镇朴头村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朴头村支部书记、白溪中心支部书记,中共大荆区特派员、山面区委书记、永(嘉)乐(清)黄(岩)边中心区委书记等职。1948年6月,在福溪乡西庄村与敌遭遇,不幸牺牲。...[详细]
张荫三(1883~1948) 张荫三,名庭槐,荫三是其字,商城镇张辛庄人。其自幼天资聪慧,热爱学习,经常阅读古典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逐步养成了惩恶扬善、除暴安良的侠肝义胆。民国九年(1920年)冀南一带大旱,颗粒不收。为了帮助乡亲解决生计,他发起举办了有900人参加的纺织厂,...[详细]
张英(1921~1948.10)莱西县牛溪埠乡牛溪埠村人。1931年张英随父母逃荒要饭,1934年春流落到蓬莱县城时,被一个叫孙子平(中人地下党员)的小学教师收养,供他上学。1938年春,张英参加了八路军,在胶东独立13团任战士。因作战机智勇敢,6月升为班长,不久,又升为排长。1941年升为连长...[详细]
张顺干,1917年9月16日出生于河南省清丰县韩村乡苏二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跟着父亲和哥哥给地主扛长工,母亲领着弟弟沿街乞讨。 7岁时,父亲和哥哥被地主逼债外出逃荒饿死在他乡,母亲忧病交加无钱医治惨死在土炕上。此后,张顺干与叔叔相依为命。 1942年秋后,张顺干离开家乡去南乐县找八路...[详细]
张成祖(1922—1948),湖北天门张港蒲潭村人。1944年3月在本地参加革命,曾任新四军五师某部连指导员。抗战胜利后参加反内战斗争,1948年5月在湖南一次战斗中牺牲,时年26岁。张港镇 天门市辖镇。1949年为潜江县第九区,1955年划属天门县,设张港区,1956年改名朱场生产指导组,...[详细]
曾焕干,1920年6月16日出生于福建省平潭县中楼乡坪楼村农家。7岁半进学堂式的私塾念书。 1936年秋,曾焕干考进福州私立英华中学,积极参加地下党创办的夜校与《萤火》刊物宣传抗日救亡的活动。不久加入沈钧儒、邹韬奋创立于上海的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将“救、救、救中国”的歌声响遍校园。1940年...[详细]
杨宣永(1868—1948),字作楫,号淮清,杨尚昆的父亲。清同治七年(1868年)出生于四川省潼南县双江镇(今属重庆)。曾捐了个“蓝翎候选巡检”的官衔。自幼攻读书文、娴熟中医,注重对子女教育,不惜花费大量的资产送子出国读书,希望他们长大后报效国家。1928年春,他积极筹资,在双江关帝庙办起了“...[详细]
杨奚勤(1920-1948),男,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系。利用岳池县尚用中学校长身份,从事地下活动。 根据上级党组织决定,组织武装起义,建立华蓥山起义部队七支队,任政委。1948年8月28日在开赴华蓥山区途中,被国民党军队包围,壮烈牺牲。...[详细]
杨道和(1914—1948)中共七大正式代表。1914年生,湖北省大悟县丰店镇人。曾用名杨道如。1930年7月参加革命。193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全国抗日战争时期在山东滨海地区工作。1940年12月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二旅第一团政治委员。1942年秋至12月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教导第一旅第四团政...[详细]
王莘逸(1906—1948年)字福德,号愚农,湖北省保康县龙坪区人。幼年在家读私塾。1928年春参加了以张道南为领导的“荆山农民暴-动。”1931年4月参加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春,柳直荀率领留在房县的红三军二十师东下洪湖时,王莘逸因身体负伤,双目残疾,被派回家乡搞地下工作,公开身...[详细]
王恕义(1915—1948),湖北天门渔薪镇斗笠湾村人。1939年参加革命,曾参加天门敌后抗日根据反扫荡斗争,解放战争时期,随江汉军区第三军分区部队转战襄南潜江、沔阳、洪湖等地,任一团三营七连司务长。1948年冬在攻打江陵普济关战斗中牺牲。渔薪镇 天门市辖镇。是市境棉花集散地。1950年设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