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淦(1874~1948)字介夫,亦作介福。陕西富平人。三原宏道学堂毕业,曾在同州府中学堂任教员。清宣统元年(1909)加入中国同盟会,后任直隶州州判。辛亥革命后,各省设立临时议会,秦省(陕西)临时议会于1912年4月成立,刘自甘肃回陕,当选为秦省临时议会副议长。 1913年2月,陕西各地正...[详细]
李铁(1911~1948年),原名郭庆云,字缦青,化名郭耘,山东省齐河县人,生于济南。民国14年(1925年),在山东省立第一中学读高中时,经常写稿揭露社会黑暗。民国23年,入北京师范大学后,参加校内进步学生组织的“近代史读书会”。民国24年,参加“一二·九”-。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北师大任...[详细]
李荣顺,1917年出生于湖北省荆门县桥头村贫苦农民之家。幼时因家境贫寒,没能上学念书,8岁前放牛,以后当学徒。16岁李荣顺参加工农红军,在湘鄂西的红军第二军团第六师第十八团当战士。一次,在战斗中不幸因病被俘,他死里逃生,又找到红军,在补充团里当通讯员。由于他工作认真勤快,不怕吃苦,1935年初加...[详细]
李任(1877~1948),字葆森,今南风乡十字铺人。幼从伯父李楚屏就读长沙岳麓、城南书院。光绪二十八年(1902),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宣统元年(1909),毕业回国,任第二十五混成协工程管带。三年,响应义军,率师反清,任河南兵站部长。民国元年(1912)1月北伐,任李燮和光复军旅长。未几辞职...[详细]
李清业(1917~1948)乳名万宝。陕西安定(今子长)人。从小随父亲给地主揽工放羊,受尽地主殴打辱骂,对旧社会切齿痛恨。1933年5月,当红军的二哥在一次战斗中牺牲,他决心继承二哥遗愿,为穷苦人打天下。不久,李当上了村少先队大队长,亲手处死了县政府派来的密探。1934年5月,谢子长指挥的姚则峁...[详细]
李培信,1917年出生于山西省平定县城姑姑寺一个产业工人家庭。 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参加抗敌决死队,历任政治指导员、组织科长、卫生部政委等职。后因病调地方工作,曾任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干部科长、太岳区党委工人部秘书长;后又调回部队,任分区政治部主任、师政委等职。 刘培信敢于坚...[详细]
林正恩(1921~1948年) 林正恩,今联合乡连云村人。幼年丧父,全靠母亲替人做针线活来维持全家生活。7岁时就为别人放养鸭群,得些微薄收入帮补家用。稍长,向村里的财主租田耕种,每年收成的粮食,六成以上交纳地租。他虽然起早摸黑地劳动,仍然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村里的财主林红妹,保长包国成...[详细]
林松青(1920~1948年) 林松青,原名林新荐,号松甫,本县云源乡上云(今联合乡连云村)人。其父林立煌,以种田为业,兼做木匠。他8岁上学,勤读苦学,17岁于尤溪县立初级中学毕业。随后,他先后受本县惠政、丁地小学聘为教员。丁地小学停办后他便回家办私塾,招收10多名学生进行教读。 上云村...[详细]
林清卿 (1876~1948年) 侯官县人,家住城内。从小喜欢吟诗作画。后拜福州寿山石雕“西门派”陈可应为师,成为“西门派”代表人物,与“东门派”的林友深齐名。其后,又研习书法、篆刻、碑帖,着意创新,使以石为体、以意为本、以刀为用的薄意艺术从民间工艺进入文人艺术领域。清卿善于因材施艺,巧...[详细]
林立(1914~1948年) 林立,原名林笑幻,化名萧一秋、方生、老方、老黄等,闽侯县螺洲镇(今福州郊区螺洲镇洲尾村)人。 林立4岁丧父,家境贫困,在小学读了几年书就辍学。民国17年,随姐姐一家到台湾,在高雄“德州楼”菜馆当堂倌。民国20年“九·一八”事变,菜馆停业,林立又回到福州,在南...[详细]
林克俊(1926~1948年) 林克俊,化名老吴、吴克俊,闽侯县鼓山乡(今福州郊区鼓山镇)人。 民国30年(1941年)4月,福州沦陷,克俊辍学(初中),逃难到南平在国民党军队里当伙夫,3个月后,到福清县当小学教师。民国32年又到闽清入“福建学院附中”读书,不久到沙县考入“省福高”。但不...[详细]
林樾,字竹秋,笔名中虚,城坊区西街(今松城镇中乘街)人,生于民国13年(1924年)3月。天资聪颖,从小喜爱文学艺术。小学毕业后,先后就读于霞浦初级中学、三都中学和福安师范学校简师科。得大哥林椿熏陶指导,致力于画和木刻,经常随身携带速写本,画其所见山水、人物、虫鱼、花鸟,寒暑不移,勤学苦练,打下...[详细]
李孟祥,1930年生于山东省文登县(今文登市)汪疃镇西梁格庄村一个农民家庭。全家人租种着几亩薄地,终日劳作,依旧是吃不饱穿不暖。 1945年,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的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又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和武装下,悍然发动了-反人...[详细]
李林(1916~1948),原名李囝仔,出身于县内洛阳保西山亭(今金溪乡大源村堵树下)一个贫农家庭。父母种田,李5岁丧父,继父也是农民。12岁开始下田干活,给别人放牛。15岁时继父病逝,母又招赘。从此,李常挨继父打骂。同年红军第一次攻克建宁,李产生离家当红军的念头。 民国21年(1932),...[详细]
李继藩,大桥镇隆德洋村人。民国13年(1924年)生。民国27年秋,考入古田私立史荦伯中学后,参加抗日救亡宣传,曾在全县学生为庆祝台儿庄大捷火炬-中,扮演《满清走狗》街头剧重要角色。民国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初中毕业,考入英华中学,以“地理研究会”名义宣传抗日爱国思想。高中毕业后上武夷山,...[详细]
李辉,又名长连,1913年11月出生于江西省宜春市慈化乡冷水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3岁入村小学读书,16岁考入江西省万载县大桥镇东洲中学,因家庭贫寒,仅读一学期就辍学。 在小学读书的时候,李辉就参加了儿童团。1930年2月,他担任乡红色儿童小学的老师,5月加入了共青团,接着,任乡团支部书记...[详细]
李公然,1926年出生在河南省杞县城关镇花园村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16岁那年,受生活所迫参加了“汪伪和平救国军”。19岁时离开国民党队伍,参加了新四军。通过诉苦和阶级教育,他认识到只有跟着共产党,才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 统治,穷苦人民才能得到解放。在连队宣誓0大会上,李公然宣...[详细]
廖逢卜(1928~1948年)尤溪县中仙乡竹峰村人。 廖逢卜出生在一个农民家里。家有薄田10余亩。父亲廖克好,种田为业,农余从事屠猪,收入尚能维持生活。廖克好为人朴实,待人和气。廖逢卜幼年资质聪颖,父母十分宠爱,8岁时进入竹峰初小,成绩优秀,继而升入井门小学,毕业后又以优异成绩考取尤溪县立初...[详细]
梁竞魂(1886—1948),原名伯铎,号觉,涟源市三甲乡三甲村人,青年时期,加入中国同盟会。先后两次去日本,入政法大学深造。民国六年,任湖南中路厘金局局长,以琢得厘金税款,秘密支援西南革命活动。民国七年,当选为湖南湘西地方参事会参事,兼任湘西高等检察分厅检察官,后又任淑浦县知事。民国十八年,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