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星(1916—1946),原名何承蔚,又名何苇林,廉州镇人。民国18年考入廉州中学,24年廉州中学高中师范科毕业。文章书法俱佳,经常获奖。读书期间,受革命进步人士和进步书刊的影响,于22年秋与何世权等发起建立进步组织“艺宫学术研究会”,组织学员和进步学生阅读马列主义书刊,出版墙报和文艺刊物《镭...[详细]
孙仲奎(1912—1946),横山县党岔镇老庄村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党组织遭敌人破坏,他被捕进榆林监狱,遭受多次严刑拷打,曾七次陪杀场,他以共产党员坚贞不屈的气节,视死如归,始终未暴露组织的任何机密。后经组织多方营救出狱。1931年参加米西游击队,任文书、指导员等职,多次参加战斗。...[详细]
孙京良(1913—1946),又名文达,化名程远,富阳龙门乡龙一村人。出身贫苦。1929年,毕业于杭州宗文中学,即回乡在环山诸佳坞村小学教书。次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组织、发动富阳农民“五一”武装-。-失败,遭国民党政府通缉,-离乡,隐蔽于萧山县。抗日战争前夕回乡,在龙门小学任教。 193...[详细]
石杨保(1965-1946),临夏市折桥李孟村人。河州驰名“木掌尺”。民国二十年(1931)任总掌尺,设计重建临夏市南关清真大寺。1932年应马鸿逵之邀,带50多名工匠到宁夏修建“将军府”,并维修银川城楼。明国二十二年(1933)主持维修水泉清真大寺,所酬钱物均捐于寺。明国二十七年(1938)...[详细]
沈相荣,山东莒南人,1908年出生。1938年参加八路军,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沈相荣任筵宾地区武委会主任,带领武装中队和民兵同敌人展开斗争,成为筵宾地区颇有影响的群众抗日武装。1945年12月,沈相荣任岫岩县石佛崖区党工委书记,组织开展反奸清算、减租减息和支前支战工作。1946年...[详细]
任福黎 (1872~1946) 任福黎,字寿国,晚号遐思山人,长沙县新康都长塘铺(今望城县乌山乡长塘铺)人,清同治十一年(1872)生。幼从父习诗文,10岁丧父后于近山密林中筑一小屋刻苦攻读,16岁时与兄任寿文人岳麓书院学习。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他投身军旅,在陆军统帅...[详细]
彭兆璜(1873~1946),字公望,号韵端,今汨罗市铜盆乡人。举人出身,清末官费留学日本,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法政科。在日本参加兴中会,后转同盟会。追随孙中山从事反清革命活动,与黄兴、蔡锷一道参加辛亥革命。民国1年9月,国民党湖南支部改组,他当选为评议员,并任省政务委员会法制主任。不久,当选为湖南...[详细]
潘芝山(1900—1946),名怀升,桐庐四管乡雅坊(今新合乡雅坊村)人。1917年秋,考入浙江省体育专门学校,因参加“五四”爱国-被开除。1930年春,结识共产党的秘密工作者金焕善,立志献身革命。他以“金兰结义”的办法,联络受苦弟兄,向地主豪绅开展减租斗争,并为革命筹集经费。是年5月,他集合农...[详细]
农超谋(1914.2~1946) ,壮族,化名李德群,南晓乡福里村天等坡人。农超谋8岁就读于本村私塾,后考入南宁高中,毕业成绩优异,免试进入广西大学深造。时值日军侵华,国难当头,农超谋毅然投笔从戎,参加广西学生军,奔赴安徽抗日前线。 1939年7月~1944年秋, 农超谋历任安徽省立煌县政工...[详细]
褚民谊(1884—1946),字重行,吴兴(今吴兴区)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去日本,攻读政治经济学。于此结识汪精卫,后随张静江去欧洲。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回国,在上海同盟会总部工作。1912年留学法国,获医学博士学位,曾任法国里昂中法研究所副所长。1925年回国,任广州国民政府教育委员...[详细]
蒙复兴(1919—1946)又名长兴。天津蓟县人。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因家境贫困,只上了几个月的私塾,为了维持家里生活-给地主扛活当长工。1938年7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冀东七县抗日武装-后,遂投身革命。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村党小组长、支部委员、支部书记。带领支部全体党员和群众积极...[详细]
蒙卜却(1868—1946)乳名老敖,镇西乡多利村人,瑶族,有兄弟姐妹11人,排行老大。 家境贫寒,无法上学,为人忠诚老实,肯为贫苦人民伸张正义。1928年春,蒙卜却托人写信给韦拔群,诉说瑶人苦难和要求解脱苦难的心情,请韦拔群到镇西“帮助组织贫苦农民革命”,并派人将信带往东兰亲呈韦拔群,得到...[详细]
马然(1916--1946)原名马德进,辽宁省海城市温香达连村人。中小学读书期间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为收复东北失地而呐喊。1936年1月马然入关内求学,1937年5月加入民抗组织。“七.七”事变后,马然先后 -到南京,武汉继续从事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8月,马然和一批进步青年来到延安,...[详细]
马平民(1898~1946),陕西永寿人。民国2年(1913年)入陕西易俗社学艺,工丑角,受业于秦腔名丑聂金铭(艺名聂大少)。聪敏好学,纱帽丑、方巾丑、草笠丑、斜衣丑及丑旦、时装丑样样娴熟, 出众。民国10年(1921年)在武汉演出时,被推崇为“易俗六君子”之一。民国11年(1932年)随社去北...[详细]
鲁效孔(1864-1946),临夏县三角乡大鲁家村人,早年就读于王朝弼私塾,后又考入甘肃师范,以优异成绩毕业后赴新疆阿尔泰教学。民国五年(1916)返乡后在刷达小学任教。民国十一年(1922)任凤林小学校长,民国十二年(1923)担任导河县(今临夏)立初级中学教师,民国十四年(1925)担任导...[详细]
龙泽厚(1860~1946年),字积之。两江镇信果村头村人。出生书香世族,父龙朝言为翰林院庶吉士。他被推选为优贡生。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到四川任知县,不久代理广东翁源县知县。看到腐败的清王朝对内镇压劳动人民,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内心十分愤慨。光绪十八年(1892年)辞官回乡,途经广州与康有...[详细]
龙家泉 (1903-1946) 又名龙在前,湖南石门人,一九O三年生。一九二四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二八年参加工农革命军,历任湖南省农运特派员。湘鄂西根据地特委委员、苏维埃代主席、红四军一团-表、红四军政治特派员(兼政委)等职。三五年长征途中负重伤留医。四一年到省立第八师范学校任教并坚持地下斗争...[详细]
里希(1921~1946),原名李亚芬,祖籍江苏常州,出生于上海。12岁进上海电机织袜厂当童工,在繁重的劳动后,还坚持进女工夜校读书。在中共地下党员教师的启发下,积极开展抗日宣传活动,每当她用上海方言演唱《工人自叹》时,台下工人一片哭声,激发了女工们对剥削者的仇恨和抗日救亡的热情。民国25年,里...[详细]
刘秀梅(1865-1946) 近代僧人。法号心镜,人称铁禅和尚。番禺人。早年嗜好书画。1884年加入刘永福军,参加谅山之役。解甲归田后,因生活艰难而入广州六榕寺为僧。旋受职友石堂房主,渐为寺主。1903年捐献寺产作黄埔武备学堂毕业生赴日留学经费,被清廷赐“清修忠悃”匾额。后结识孙中山,同情革...[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