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连杰(1901~1945),字汉三,因在兄弟中排行为四,生性像兔子一样好窜,故外号“四家兔子”,今元造户乡吴海子村人。生于小康之家,自幼不务正业,将家产挥霍殆尽后无法度日,19岁去东北谋生。后又投奔当兵的族叔,次年携 逃跑当土匪。1929年,已成为匪头目的吴连杰归至刘黑七(刘桂堂)匪部任团长,...[详细]
王国藩(1921—1945),男,汉族,安徽省宿县蕲县区大王庄人。 王国藩19岁时,经郑良瑞介绍进入淮上新四军四师创办的抗日联合中学学习。随后,他被淮上办事处调出联中,参加工作,并经乔亚民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1年,组织上派王国藩到蕲县集一家盐行以管账的身份做地下交通工作,经常护送...[详细]
孙宗暄(1917 -1945),男,汉族,安徽省怀远县草寺南圩村人。 孙宗暄自幼寄居于县城姑母家,就读于乐群小学。高小毕业后因家贫辍学,经叔叔介绍至蚌埠商务书局当学徒,两年后回家乡草寺小学当教员。1937年初,随表兄沈立基(中-员)奔赴延安,在安吴堡学习。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被派往...[详细]
施肇曾(1865~1945),字鹿珊,号省之。吴江震泽镇人。清同治四年(1865年)生。早年为国学生,曾先后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学院、电报学校。从光绪十七年(1891年)起,先后任知县、同知、道员等职。光绪二十年赴美,任驻美使(领)馆随员、领事等。光绪二十三年回国,任汉阳铁厂提调,兼理京汉铁路工程。...[详细]
齐学启(1900—1945) 湖南宁乡人,生于1900年。国民党新编第三十八师副师长,陆军少将追晋中将衔,著名抗日将领。 1923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是孙立人将军的同窗好友,后赴美国学习陆军。 1929年在美国诺维奇军事学校毕业后返国,曾任宪兵第6团团长,负责南京治安。 19...[详细]
浦文汀(1874~1945),名大纶,以字行。金匮县(今属无锡市)厚桥镇人。20世纪中国关内最大油厂厂主,爱国实业家。10余岁即随父从商,后在上海、无锡等地粮行习业。勤奋钻研,精于对稻麦杂粮特征、质量的鉴别,为同行所钦佩。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荣宗敬、荣德生慕名聘其为茂新面粉厂办麦主任。...[详细]
马裕藻(1878—1945),字幼渔,祖籍浙江鄞县(今宁波鄞州),近代文化名人,北京大学著名教授。早年受业于近代教育先驱叶浩吾,后留学日本。1913年5月在“读音统一会”上率先提出《注音字母》方案获大会通过,被聘为北大教授,1918年至1926年连续八年担任校评议员,参与北大建设。1920年起任...[详细]
刘桂泉(1882~1945),又名刘须有(西友、西有),广兴洲镇永明村人,原住长沙幕云市西塘村龙坑子。读过五年私塾,从小跟随父亲做木工。1922~1925年,刘桂泉先后结识了湖南早期革命活动领导人滕代远、易礼容、任树德、陈伏泉、李德霜等人。经滕代远介绍,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近桥区南路十三都任...[详细]
梁奔前(1925-1945),女,原名竞一,襄垣村人。民国30年(1941),参加抗日教师训练班,坚定了抗日救国思想。先后在照四角、千庄等村任抗日小学教师。组织妇女为前线战士做军鞋,动员青壮年参战达数十人之多,并与群众一起制石雷。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县抗日民主政府交通局机要交通。民国34年(...[详细]
胡振球(1904—1945) 出生在安徽省繁昌县保定乡鸭鹏村一个农民之家,祖籍桐城县。小时读过几年私塾。1928年,中-组织已在繁昌沿江一带频繁活动,他通过与中共早期党员高鹏起的接触,于1929年夏加入了党组织,经常在繁昌沿江一带从事创建党团组织活动,是地方党组织的主要负责人之一。1931年2月...[详细]
胡旭盱(1915-1945),少将,湖南长沙人。陆军第三战区第1突击队少将司令。1945年6月23日,在浙江孝丰对日激战中壮烈牺牲,时年30岁。 胡旭盱中将的死因 2010年5月31日,国台办批文终于下达。重庆有关机构就要求审看全画,直到6月20日,又传达北京有关机构意见,去掉两个人: ...[详细]
耿锡华(1919~1945),原冀南军区命名的杀敌英雄。生于今清水镇锡华村一个农民家庭,自幼随父务农,后以卖馍馍维持生计。1938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以推馍馍车子为掩护,为中共组织传递文件、张贴标语、散发传单。建立村农会时,被推举为会长。组建村民兵队,任教导员。1943年,西焦庄及周边村庄建立...[详细]
冯以平(1905-1945),名廷尉,西王智村人。参加革命后以字行。祖父冯庆云为药商,且在当地以中医著称。父亲冯夺章从小住票行,后也回乡行医、治病。 民国5年(1916),毕业于本村小学。民国7-9年(1918-1920)就读于县立第一高小。民国11年(1922),在太谷铭贤学校...[详细]
丁翰东(1880——1945),字剑东,今横埠镇丁家黄庄人。翰东曾师事陈澹然,与胡聘三同年中秀才,后进入桐城学堂和安徽武备学堂,复入北京陆军大学深造,参加了同盟会。他与李济深、胡聘三、魏曙东为同窗好友,并与李济深宿上下床位,交契深厚。民国初年,翰东任安徽军政司筹划科长,旋任察哈尔都统署参谋,参加...[详细]
丛良弼(1868—1945),号庭梦,道号良悟。蓬莱县安香丛家村人。民族企业家。 丛良弼出生于农民家庭,青年时代先后在烟台、上海等地东顺泰商号为店员,因勤于事业又精明诚信,被派往日本大坂川口九十六番东顺泰任资方代理人,负责收购火柴向中国 贩运。其时,国内火柴主要依赖进口,俗称洋火。...[详细]
朱国翠(1916—1945),湖北天门渔薪镇观音湖村人。1942年在渔北区参加地方游击队,1943年参加新四军五师主力部队,后任第十五旅四十五团排长,1945年在大悟山作战牺牲。渔薪镇 天门市辖镇。是市境棉花集散地。1950年设区,1956年分设赵场、金场2个生产指导组,1957年复区,19...[详细]
周斌2(1911-1945),虹桥镇港沿村人,曾用名周方凎、周君雅、周怀昂。1925年发起重组学生救国会,呼吁反抗强权,并发动捐助,声援上海工人、学生的正义斗争。抗战初期,赴“抗大”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6月被派往印尼棉兰市等地,发动抗日反法西斯斗争,1944年8月被捕,1945年3...[详细]
郑维发(1905—1945)新四军第2师兼淮南军区路东军分区六合县总队副总队长 湖北红安人,1905年,生于一个贫农家庭里。自幼父母双亡,从小就在地主家中帮工、放牛。1926年,郑维发在家乡参加红军组织的赤卫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四军第四旅东南支队司令员,于1945年不幸牺牲。 20...[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