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公元1944年去世的名人介绍

公元1944年去世的名人介绍

胡普临 [公元1878年-1944年]

  • 胡普临(1878~1944)长沙人,清光绪四年(1878生,湘剧名演员。十八年入湘剧长沙福临科班学艺,从师名丑姚春芳。出科后在清华班演唱,一呜惊人,声振省垣。他演唱谨守规范,神情冷隽,幽默传神,誉为“一股神”。演《不老夸才》中的董年伯,稳重兼风趣,念做俱佳;在《十字坡》中饰解差,念京白后以长沙方...[详细]

黄贵朝 [公元1901年-1944年]

  • 黄贵朝(1901-1944)同老乡同老街上人。黄贵朝是长男。街上有个姓梁富翁,有女无男。 这个富翁看中他精灵机巧,就招其上门作主仔少爷。送往榜圩学堂、南宁补习班学习。他品德败坏,被学校开除,后来与土匪韦排祥、黄彩珍结拜兄弟,搜罗组织当地流氓、, 棍结帮为匪,分别在大同、海城、万冈(今巴马)...[详细]

洪行 [公元1902年-1944年]

  • 洪行(1902~1944) 字明达,宁乡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生。先后在湖南讲武堂、国民党陆军大学毕业。历任预备二师第四团团长、副师长、第六军新编=三十九师师长。1938年调滇西抗击日军。1944年10月在云南保山县战斗中牺牲,被追认为陆军中将。...[详细]

何迈泉 [公元1883年-1944年]

  • 何迈泉 (1883~1944) 何迈泉,派名前众,号佩吾,长沙县新康都亭梓庙(今望城县格塘乡三合村)人,清光绪九年(1883)生。早年毕业于日本明治大学法科,辛亥革命后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独立二团上校团长,不久弃职还乡。 1917年,何迈泉被委任长沙县新康团防局长,时三湘大地天灾...[详细]

顾英明 [公元1863年-1944年]

  • 顾英明 (1863~1944) ,又名光廷,六靖龙湾村人 (后迁居石寨塘冲)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中秀才,二十七年中举人,三十三年参加废科举后清政府为录用人才而举行的贡举会考,被录取为陕西省即用知县。民国元年5月任广西荔浦县知事。 顾英明到任不久,荔浦花南源和兴坪山区相继发生匪乱。...[详细]

顾贻榖 [公元1885年-1944年]

  • 顾贻榖(1885-1944),亦作诒榖,名立仁,以字行,海宁硖石人。出身书香门第,父业塾师,家境清寒。16岁中秀才第一名。后考入京师大学堂官费求学,攻格致(物理)专业。辛亥革命后,进上海交通银行当文书主任,不久升外地分行经理,1928年为该行常务董事,以精通银行业务著称。1927—1930年任江...[详细]

方咏裳 [公元1874年-1944年]

  • 方咏裳(1874—1944),字子青,又字家善,长兴和平镇方家庄人。初习举业,后因身体赢弱,转而学医。医德高尚,不计诊金,不分贫富,均悉心诊治,遇到赤贫病家,常义诊、赠药。还自备一马,虽驰骋百里之遥,亦不辞辛苦。兼之辨证精确,用方灵活,屡次治愈危症,故声誉鹊起,前来学医者不绝。 1927年,...[详细]

恩和巴图 [公元1882年-1944年]

  • 恩和巴图(1882~1944)蒙古族,字子荣,姓杭锦,太仆寺左翼牧群正白旗五旗敖包人,该旗总管斯仁栋日布之三弟。 8岁到北京雍和宫当喇嘛,29岁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常以巨商的身份深入东北、内蒙、西北、京津等地区,扩展同盟会组织、筹集资金,得到孙中山的高度评价。 恩和巴图拥护孙中山的新...[详细]

邓典龙 [公元1905年-1944年]

  • 邓典龙 (1905-1944) 江西省于都县人,青少年时期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参加两万五千里长征。1944年任八路军冀察冀军区40团副团长;9月,在攻打张家口东北的新营子战斗中,与战士一道抢登云梯,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9岁。...[详细]

仇永清 [公元1909年-1944年]

  • 仇永清(1909—1944)化名任克强。天津蓟县人。自幼读书,从天津度量衡专业学校毕业后,在蓟县度量衡检验所任职。不满当时社会的黑暗。为寻求救国之路,阅读过孙中山的《建国方略》,鲁迅的《呐喊》等书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大同盟,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5年以汉奸殷汝耕为首的“冀东防共自...[详细]

陈夜莺 [公元1918年-1944年]

  • 陈夜莺(1918~1944),女,原名叶昭容,又名叶小舟,大湾乡大湾街人。先后在广州中山大学附中、柳州师范学校、桂林女子中学就读,1937年高中毕业后,在桂林市当小学教员。 中学时代,她便结识了共产党人和一些革命青年,思想趋向进步。 1938年7月,在中共党员彭澎(又名彭克明) 帮助下,...[详细]

陈协五 [公元1876年-1944年]

  • 陈协五(1876——1944·5),名祖虞,县底乡冠堂村人。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中举人。 拥护孙中山开办新学的主张,1904年在梧州创办国民学堂,并任校长,后任国民日报主编。 1908年东渡日本,就读于早稻田大学。这期间,参加了孙中山同盟会。1911年毕业回国,任南京临时国会议员。...[详细]

陈晓云 [公元1910年-1944年]

  • 陈晓云(1910—1944),女,原名陈素英,又名挺然、继芳,慈溪三七市(今属余姚)人。1924年冬小学未毕业辍学,次年改名陈晓云,考入宁波女子中学。1927年弃学回家,-完婚,未几出逃,执教镇海新仓小学,经斗争终获离婚。1938年移教鄞县梅园乡沿山小学。1941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改名...[详细]

陈少益 [公元1878年-1944年]

  • 陈少益(1878~1944)眭沙县人,清光绪四年(1878)生,湘剧名演员。少聪敏好学。二十年,湘剧“春华班”来附近瞿真庵演戏,他看得入迷,并向管班乞求人班学艺,得拜春致为师。数年后,竞成名角。以生角著称,演《六郎斩子》、《煤山上吊》、《金沙滩》都极传神。后入长沙“同春园”,演黄忠、关羽等大靠戏...[详细]

陈大悲 [公元1887年-1944年]

  • 陈大悲(1887—1944),笔名蛹公,杭州人。早年在苏州东吴大学读书时,加入文明戏班,为春柳社成员之一。1921年与沈雁冰、欧阳予倩等组织民众戏剧社(后改名中华戏剧社)。同年11月发起组织北京实验剧社。1922年与蒲伯英接办《戏剧》月刊,并任人艺戏剧专门学校教务长。1928年在南京国民政府外交...[详细]

陈秉琨 [公元1919年-1944年]

  • 陈秉琨(1919~1944)曾用名陈克光,大成乡金街村公所细角塘村人。自小在金街小学读书,1935年秋考入合浦二中(今福旺中学)就读,两年后,因家贫而辍学,不久,乡亲推荐他到金街小学当教员; 同年10月,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40年4月,他带领学生和青年农民到白石水、 张黄、旧州等地散发、张贴传...[详细]

常志箴 [公元1894年-1944年]

  • 常志箴(1894~1944年),名勤铭,字志箴。河南省栾川县人。少时家贫。其母以树枝画地,教其认字。及长,入塾攻读后,考入开封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民国8年(1919年)毕业,留校任教。翌年任直鲁豫巡阅使署蚕桑处长。为洛阳西工的绿化亲自规划,巡视栽种。洛阳桑园街因当时栽种大量桑树而得名。民国12年(...[详细]

包文 [公元1873年-1944年]

  • 包 文(1873~1944) 教育家、金陵大学首任校长。美国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汇文书院院长师图尔辞职,包文接任院长。宣统二年(1910),汇文、宏育(1907年,由基督、益智两书院合并而成)两书院合并,成立金陵大学,包文任监督(即校长),并兼任文科科长。民国2年(1913)3月包文任...[详细]

朱幼康 [公元1875年-1944年]

  • 朱幼康(1875~1944),又名朱钊,延长镇朱家湾村人。延长一高毕业后考入陕西省第一中学,该校校长杨明轩(共产党员)不时对他进行启发和教育。他利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进步书刊,接受新思想,成为学生中的活跃分子。杨明轩对他十分赏识,曾把自己亲笔写的一块“善于办事”的红绸子奖励给他,以资鼓励。朱幼康从...[详细]

朱学勉 [公元1912年-1944年]

  • 朱学勉,原名应端贤,1912年出生于浙江省宁海县城一个穷苦读书人家庭。是著名画家应野萍先生的胞弟。 朱学勉的父亲应桂磬是前清秀才,为人慷慨正直,爱诗能文,工书法,以教书为业,安贫乐教,淡泊明志。他的这种秉性,对朱学勉的成长颇有影响。 1925年朱学勉高小毕业的时候,家庭的厄运接踵而来,“...[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