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木碗(1910-1944),福建省福鼎县店下乡溪岩村人。入伍后任闽东红军独立师某部战士,参加了闽东地区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所在部队编入新四军北上抗日,任新四军三支队六团排长。1939年随部东进江南,参加了开辟苏南、苏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1944年随部南下江南开辟苏渐抗日根据地,在南京...[详细]
陈琳(1913~1944)原名陈之骏。涿县(今涿州)毛家屯村人。11岁考入涿县城内完全小学读书。毕业后,考入通县师范学校。勤奋好学,历次考试名列前茅。通过学习,逐步懂得了爱国爱民的道理。对“九一八”事变和“一二·九”-感触很深,不顾冀东伪政权阻挠,与通县师范爱国师生一起,投入到抗日救国的洪流中。...[详细]
陈济恒(1893—1944),广西桂林城防司令部中将参谋长。 号昆山。广西岑溪人。青年时代参加桂系军队,辛亥革命时支援武昌起义军。后在陆荣廷部历任排长、连长、营长等,参加过护国运动和 战争。1921年,孙中山援桂讨陆,进兵广西,旧桂系瓦解,陈济恒率部投奔粤防的田南警备司令部,仍任营长之职,驻...[详细]
陈惠儒(1923~1944)高阳-庄村人。家境贫寒,自幼随母亲讨饭。13岁即与哥哥陈安到季朗村给地主打短工。1937年11月,人民自卫军占领高阳城。陈惠儒要求参军,但他仅14岁,部队未收留。次年冬,他奔波数十里,来到河西村四分区司令部驻地,再三恳求参加八路军。入伍后,任司令部司号员。1940年9...[详细]
陈尔财(1916-1944),福建省福鼎县前岐乡薛家村人。入伍后任鼎泰(福鼎、泰顺)红军游击队战士,红军挺进师战士,参加了闽淅边区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所在部队编入新四军北上抗日,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四团三营战士,参加了开辟江北沿江抗日根据地的斗争。1944年在安徽反“扫荡”战斗中牺牲。...[详细]
白运章(1880~1944)回族。保定市区人。自幼习武,品德仁厚、豪爽,乐于助人。兄弟三人,白运章行三。兄弟三人自幼拜武术大师平敬一为师,习武,摔跤,还练就一身好气功。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保定满回两族发生械斗,打死了人,白运章逃到天津,和侄子白喜贞一起在街头打把式卖艺为生,在天津收下徒弟...[详细]
白永庆(1918~1944)徐水雁门辛庄(今辛庄)村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本村党支部书记,先后领导组建了崔家独树、小马各庄、栗元庄的党支部。1940年底,因地主告密不幸被捕。在押往姚村据点途中与日军展开肉搏,打死敌人后脱身,被迫潜入栗元庄,期间发展3名党员。1941年反“扫荡”战斗中,...[详细]
朱学彬(1875—1944),字子文,湖州人。16岁从余杭名医葛载初学医,21岁离师回湖州应诊。诊治疾病,深思明辨,审证果断,名噪湖城。遇有不治之症,必反躬自问,检点过失。常说:“为人治病,不能自文其过。”清宣统三年(1911),与同道创议发起成立吴兴医学会,历任理事、监事、主席,兼任国医检定委...[详细]
朱生豪(1912—1944),原名文森,又名文生,学名森豪,笔名朱生、朱朱等,嘉兴人。1912年2月2日生于一个破落的商人家庭。三四岁时,即由叔祖母、母亲教读《三字经》、《神童诗》、《千字文》等。5岁入嘉兴开明初小读书,9岁毕业,得甲级第一名。1921年秋入嘉兴县第一高级小学就读。次年冬,母朱佩...[详细]
覃竹饶(1883~1944),号懋才,平南县大新乡上廊村人。幼时,家境贫寒,其父宝熙,号旦生,在白面崖自挖一炭窑,以烧炭为业。烧得炭后,便肩挑到大新、大安等圩镇出卖。 一家人全靠这些微薄收入维持生计。 覃竹饶少时到邻村的私塾就学。竹饶因为资质敏慧, 甚得塾师的钟爱,却又引起不少同窗的嫉妒...[详细]
朱立文(1909—1941),新四军第五师第十五旅副旅长。 原名朱连升,又名朱礼文、朱理文。1909年9月24日出生在广西百色县后府街(今红旗街)。因家庭贫困辍学,到资本家的工厂做工。 1929年夏,中共党组织深入到广西的工厂、农村、学校等宣传、发动群众参加革命工作。同年12月,朱立文毅...[详细]
周灼泉(1877~1944),名汉藩,平江县三市镇人。湖南优级师范毕业,留学日本,回国后任北京大学生物系副教授。著《河北树木志》、《湖南植物图考》,均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先后任湖南省博物馆馆长、中国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七·七”事变后,他化装成佛教徒逃归故乡,创办敦睦小学,自任校长。1943年,创办...[详细]
钟应廷(1924~1944) 又名钟二哥,系大成乡甘子根上坝村人,自小家贫,只念4年私塾。1938年,合浦共产党组织派人前往开辟白石水抗日根据地时,他是地下交通联络员,翌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6月担任白石水区委组织委员。 1940年4月, 他以敢进虎穴的胆略,带着八路军通电《告全国人民书...[详细]
赵宗藻(1883~1944)长沙县新康都(今望城县靖港乡)人,清光绪九年(1883)生。早年在靖港筹办长沙县第四高小,曾组织学生举行讨袁(世凯)驱汤(芗铭)-活动。郭亮、刘畴西都是他最器重的学生。1926年参加农民运动,被选为区农民协会委员长。他带领数日名农民纠察队员包围新康镇团防局,砸烂所制拷...[详细]
张有恒(1892~1944) 字若愚,宁乡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892)生。历任湘军总司令部中校参谋,国民革命军副团长、参谋主任、上校团长、少将副旅长等职。1937年在上海参加抗日战争。次年,被任命为宁乡县县长兼人民抗日自卫团团长,筹建自卫武装,组织训练民众。1941年调任二十军副师长、师长,...[详细]
张国权(1880—1944),字震欧。阳朔县高田乡乐响村人,出生于农民家庭。 清朝宣统元年(1898年)考入河北保定陆军第一中学。毕业后回广西陆军小学堂任教官。 1912年陆荣廷任广西都督,其部属对新军青年军官十分岐视,张国权乃离开广西,在湖南军队任师长。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详细]
虞和钦(1879—1944),名铭新,字和钦,又字自勋,以和钦字行,镇海邬隘扎马村(今属北仑区大碶镇)人,迁居柴桥老上境。早年就读灵山书院,20岁于乡里设塾课蒙。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与钟观光等组建四明实学会,致力于物理、化学研究,继集资于上海筹办灵光造磷厂,半年后因亏本停办。二十七年,复与...[详细]
姚亚英(1878—1944),派名万宰,字名卿,观音桥乡袁家垱村人。其父有薄田数亩,自耕为生。因不识字,受人愚弄,乃决心让亚英入学读书。姚恪遵父训,发奋攻读,光绪年间被擢为拔贡。 光绪三十二年(1906),姚就读于荆州某校。毕业后,考入湖北方言专科学校,主攻俄文,课余之暇,他经常到图书馆阅读...[详细]
严叔庚(1900-1944),名兆同,古砦乡古砦街人。民国6年就读于柳州省立四中,11年考入梧州后期师范学校,14年12月由学校选送国民党广西省立宣传员养成所,接受了共产党人毛简青和谭寿林的教育, 参与了反对 校长杨昭的斗争。民国15年5月,苍梧县党部于宣传员养成所优选严叔庚等10余名进步学员,...[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