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志椿(1914―1944)江苏常熟王庄镇人。曾任新四军海启县委书记兼东南警卫团政委。 1932年毕业于省立无锡师范中学部。1933年冬为组织纪念苏联十月革命活动,被国民党逮捕,先后关押在无锡第三监狱、苏州反省院。1935年入上海暨南大学化工系学习。1936年3月参加中国共产党。因参加抗日救...[详细]
邹韬奋(1895.11.5—1944.7.24),原名恩润,乳名荫书,曾用名李晋卿。余江县潢溪乡渡口村委会沙塘村人。1922年在黄炎培等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任部主任,开始从事教育和工作。1926年接任生活周刊主编,以犀利之笔,力主正义舆论,抨击黑暗势力。 “九一八事变”后,邹韬奋坚决反对...[详细]
周济凡 (1923—1944) 周济凡,新民乡人。1936年小学毕业后,因家贫辍学,在父亲创办的应时小学教书。 1940年秋,日军疯狂扫荡清剿,将周家房屋烧毁。周满怀国恨家仇,热心于抗日救亡工作,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撤往苏北,转战于海门、南...[详细]
臧致平(1869~1944),界首城关人。幼家贫,成年后以卖水为生。因生活所迫投身清军,先在第一协统张怀芝部任标统,后为冯国璋辖部。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被选送吉林讲武学堂学习,肄业后返部。民国2 年(1913 年)11 月,被北洋政府任命为第十四混成旅旅长。民国6 年9 月12 日,任...[详细]
张根仁(1880~1944),字涵初,怀远县城关人。自幼勤奋好学,光绪三十年(1904年)毕业于北洋大学。光绪三十一年参加同盟会,任孙中山先生秘书。嗣后,参与刺杀晚清摄政王载沣并组织起义,被捕入狱。出狱后,又参加黄花岗三·二九起义,战斗中负伤。事后,为纪念怀远同乡宋玉琳、程良两烈士英勇为国献身,...[详细]
裕德龄(1886-1944),又称德龄公主或德龄郡主,清朝作家,著有《清宫二年记》等回忆作品。裕德龄长得漂亮,又精通八国外语,曾担任慈禧太后做翻译官,1905年其父病重而离宫到上海,再没回过宫廷。德龄之后与撤迪厄斯·怀特在上海结婚,抗战期间随宋庆龄左右,给抗日军民筹集经费和物资做出了贡献。194...[详细]
杨杏堤(1883~1944年) 杨杏堤,字猛钟,真如镇南栅街人。清宣统三年(1911年)在杨树浦入股达丰纺织印染厂,任厂长。民国8年(1919年)扩大生产规模,厂址迁至曹家渡吴淞江北岸。杨曾赴日本考察3个月,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引进设备。首创先织后染和匹印新工艺,称为...[详细]
许德佑(1908~1944),丹阳城镇人。民国16年(1927年)江苏省立苏州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复旦大学外文系,兼修社会科学。在校期间,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与中学同学陈鲤庭最友善,经陈介绍,加入田汉、洪琛办的南国剧社,担任过导演。民国19年大学毕业后留学法国,入蒙伯里大学攻读地质学。民国24年获...[详细]
许崇道(1920—1944年) 许崇道,女,金泽镇人,中国共产党党员,革命烈士。父许志和,毕业于神州大学,早逝,由母亲黄佩忍抚育。许崇道在金泽小学毕业后,考入青浦县初级中学,后转入吴江县乡村师范,学习刻苦勤奋,成绩优异,所写作文曾被选入江苏省《学生优秀作文选》。民国24年...[详细]
熊冲(1893~1944),字坤山,廉桥人。民国11年(1922)大学毕业,在北京慈幼院胶澳观象台任职。民国14年闰4月初4日“青岛惨案”发生。熊倡议组织雪耻会,发动群众揭露日方残杀华工的罪行。民国16年,任职国民党中央训练部,倾向孙中山的新“-”,与国民党 不合,毅然弃政从教。民国18年,任南...[详细]
萧竹雯(1865-1944),名湘柱,今洪溪乡黄佩村人,清同治四年(1865)生。肄业于濂溪、岳麓书院。曾任湖南省资议局议员,积极建议清政府兴办学校,向西方学习;坚决反对清廷将民办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出卖给外国。 光绪二十七年(1901)与同乡周辛铄等人发起,创办大同高等小学堂,先后五任校...[详细]
吴藩(1883~1944),字伯生,生于贵池县城内儒林巷(今属九华街)。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 年)考取秀才,时年15 岁。 光绪二十八年,吴藩去天津谋事,被安排到直隶银元局任职。光绪二十九年,吴藩随同该银元局总办周学熙赴日本考察实业。民国4 年(1915 年),吴藩任湖南银行监理官。因当...[详细]
王葆心,1867年,生于湖北罗田大河岸古楼冲的一户耕读之家;曾在武昌两湖书院深造;1912年,任革命实录馆总纂;1922年,任武昌高等师范教授,时值湖北国学馆成立,又应聘任馆长;1928年,国立武汉大学成立,应聘为教授;1932年,任湖北省通志馆筹备主任兼总纂;`1944年,在罗田病卒,时年77...[详细]
王金水(1879—1944) 男,办班人。浙江嵊县施家岙村人。祖籍嵊西赵宅村。因父入赘施家岙而世居。王幼读私塾,参加“抬脚班”谋生。活动能力强,曾往宁波、余姚等地做生意。后到上海,为嵊县小歌班演员承办一日三餐,并贩旧衣裁片往返于沪、嵊之间。王金水受京戏髦儿班演出启示后毅然弃商,请男班演员金荣水...[详细]
汪精卫(1883年-1944年),名兆铭,号精卫,广东番禺人。祖籍安徽婺源(今属江西),后迁居浙江山阴(今绍兴)。陈璧君,女,原籍广东新会,出生于马来亚华侨巨富之家。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汪考取官费赴日习政法,入日本法政大学。光绪三十一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任评议部评议长。是年...[详细]
谭昌朝(1885—1944年),龙塘镇木棉村人。出身贫苦,自幼立志求学,十多岁时,入雷州府 学习。戊戌变法后,雷阳书院改为雷阳中学,谭昌朝成为陈乔森的得意门生。 ? 清朝末年,谭昌朝赴省府考拔贡,他名列全省第五,被选为雷州三县“拔元”,故称为“三 县拔”。? 民国初...[详细]
阮明(1889~1944),字哲符,全椒赤镇乡大阮村人。民国7 年(1918 年)毕业于全椒县立中学校,入南京两江高等师范(东南大学前身)学习,后东渡日本毕业于明治大学法科,回国后任全椒县劝学所所长,曾参加民国9 年《全椒县志》的编修工作。 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阮明追随李济深任机要秘书、北伐...[详细]
吕旃蒙 (1905~1944),零陵县堡里桥乡人(1995年后属永州冷水滩区普利桥镇)。1919年14岁时,到县城崇文小学读书,两年后考入永郡联立 洲中学。在校期间,成绩优异,名列前茅。1926年,在 洲中学毕业后,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1935年,入陆军大学。1938年毕业。先后任国民革...[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