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骅,原名黄金山,学名黄为有,1911年2月8日出生在湖北省阳新县木石港区凤凰乡良上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阳新,位于鄂东南,东临长江,在土地革命时期,曾成为鄂东南革0据地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青山绿水,有“江南鱼米乡”之称。但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社会,“鱼...[详细]
哈德成(1888~1943)回族。名国桢,字德成,经名希拉勒丁。陕西南郑县城(今汉中市汉台区)人。与王静斋、达浦生、马松亭并称为中国现代四大阿訇。幼读儒书,同时随其父哈希龄学习阿拉伯语,还曾赴甘肃等地学经。后因避战乱,随父移居上海,16岁时到江苏镇江和河南投师深造。三年后因父病返回上海。其父...[详细]
高捷成(1909~1943),福建龙溪人,生于龙溪县城一个小手工业者家庭。小学毕业后,被学校保送进省立第三高中初中部就读。 “五四”运动爆发后,高捷成开始倾向革命,积极参加校内外的革命活动。初中毕业后,因家庭经济困难而缀学。1926年5月,高捷成到上海,受到革命思潮的影响。返回漳州后不久,前...[详细]
董玉河,又名董二来宝,1920年出生于内蒙古萨拉齐县(现土默特右旗)美岱召村。因家庭贫困,从十来岁起就给有钱人家放羊、放马。1939年后,因董玉河家住在召庙后边的大青山脚下,背山面川,前可进村,后可入山,位置偏僻隐蔽,而他一家人又苦大仇深,倾向革命,老实可靠,中共地下工作人员便把他家作为堡垒户。...[详细]
丁进朝,又名惠源,1902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安县黄儒村。7岁入私塾读书。1931年参加革命,同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革命后从事地下交通站工作,以经商为掩护为根据地收购子弹、药品;筹集物资;侦察敌情;传递信件。后又参与发展赤卫队,建立苏维埃政权和党的组织的工作。先后担任过村支部书记、区秘书、区委书...[详细]
邓振询 (1904-1943) 兴国县长冈乡大塘村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兴国县总工会委员长,江西省总工会组织部长、委员长,全国手工业工会委员长,中央政府劳动部长等职。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全国总工会西北办事处主任兼劳动部长。长征中任红5军团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详细]
陈潭秋,1896年1月4日出生在湖北省黄冈县陈策楼。1912年,陈潭秋离家到湖北省城武昌读书。1920年秋天,董必武、陈潭秋等在武昌成立了武汉共产主义研究小组,在工人和青年学生中开展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组织活动。在小组中,陈潭秋具体负责筹建武汉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工作。他以武汉中学为重点,并以五...[详细]
陈绍武(1888-1943),今宾亨镇江积村人,是黄埔军官学校早期毕业生。曾参加东征讨伐陈炯明和北伐战争,多次负伤,屡立战功。历任广东独立第一师第二旅第五团上校团长、第七战区一八六师五四八旅少将旅长、第十二集团军驻西江办事处少将主任等职。他治军严明,东征时有士兵擅摘百姓荔枝,他严令摘果者向主人道...[详细]
陈洪,原名陈鸿,曾用名陈开、陈非白、陈宗炎、陈作宾、陈正浩、陈浩,1906年6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浦江县岩头陈镇的一户殷实家庭。1921年入湖山小学,受新文化新思想的影响,思想趋向进步。目睹家乡农民的疾苦、政府的腐败,他从小立志改革社会。有一次,陈洪与同学谈及不平等的社会现实时愤愤不平地说佃户终...[详细]
陈冠时 (1922—1943) 陈冠时,外海永安里人,中国共产党党员,香港中国新闻学院第二届学生。民国29年(1940年),在香港国新社和进步教师指导下,与同届学友组织“政治经济研究会”,钻研革命理论,研究中国近代史和政治经济学;与国民党在香港右翼地下组织开展反围剿、反破孩斗争。 民国3...[详细]
陈飞龙(1908-1943)国民革命军陆军第58军新编10师代理师长 字绍平。男,1908年出生,湖南岳阳人。1929年2月,黄埔军校第6期炮科毕业。历任连长、营长、团长等职。1940年任第58军新编10师代理师长,曾参加第二次、第三次长沙会战。1943年11月,日军为牵制中-队在滇西发动的...[详细]
柴意新(1898-1943)国民革命军陆军第74军58师参谋长兼第169团团长 字泽高,号惹愚。男,1898年出生,四川南部人。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3期学习。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毕业后,分配到第74军,历任连长、营长。后进入陆军大学特别班第5期学习。毕业后任第74军副参谋长。...[详细]
宾步程 (1879—1943) 同盟会会员,湖南省政府委员,实业家。 湖南省东安县人,1879年出生于东安县山口铺。少时读私塾。后入两湖书院肆业。不久,人湖北将弁学堂读书。1900年,赴德国柏林工科大学留学,学习机械工程,历时八载。曾赴欧美实习,去过20个国家。在德国留学期间...[详细]
安汉(1897~1943) 字杰三,本县梁山镇人。民国7年(1918)毕业于陕西省立农业学校。因学绩出众,被北洋政府选送法国留学,考入朗西大学农学系。一些热衷仕途的同学认为学农不吃香,便讥笑他是“笨伯”。他不为所动,后经9年苦学,获得本科硕士学位。民国16年(1927),安汉回国后出任国民革命...[详细]
周如交(1921~1943),今烟庄乡前小化村人。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农家,7岁随父流落到天津做苦力。后回乡读了几年小学后,为开染房的父亲拉车下乡接送染布。1938年,任村内青年救国会主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青少年进行站岗放哨、拥军优属、参军参战等活动。常带人到为日军所占县城附近贴标语、撒传单...[详细]
周复,字旭人,乳名红仔,1900年4月24日生于江西省临川县湖南沙湖周家村。父亲周石麟,种田为生,为人忠厚。母亲邓氏,勤劳贤慧,生6男1女,因家贫,5个儿女相继夭折,只剩下周复及小弟。周复8岁时,父亲病故。12岁读完4年私塾即经人介绍入县城义丰粮行当学徒。15岁学徒期满转到丰太粮行帮伙。周复聪明...[详细]
张淑华,1921年生于桐城童铺。父亲早年病逝,她随寡母和胞兄弟生活。9岁时,她在童铺读过两年私塾,因家贫辍学,生性豪强,能说会道。在家排行老小,素有“小霸”之称。 1937年,红军高敬亭部来到皖西,开辟革0据地,在桐城花果园建立了地下党组织。当时,张淑华的义父戴长春饭店已是共产党地下联络站。...[详细]
张寿天(1905-1943),男,汉族,安徽省怀远县龙亢镇人。 张寿天自幼读书,高小毕业后考入县城中学,初中毕业回乡任小学教员。抗战爆发后,张寿天投身抗日救亡活动,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彭雪枫开辟淮上抗日根据地,张寿天被任命为龙亢区区长。张寿天任区长期间,积极扩建抗日根据地,...[详细]
张少舫(1905—1943),中国国民党员,少将军衔,别号植桴,江西瑞金人,黄埔军校第五期步科毕业,参加中央训练团军官研究班第三期、中央军校校尉班毕业,参加北伐战争,历任国民革命军排、连、营长,团副。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新兵补充旅副旅长,苏鲁战区第一一三师少将参谋长。 1943年2月苏鲁战区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