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修基(1915—1943)绰号房麻子。乳山县(今乳山市)房家村人。1938年秋入国民党苗占魁部武术队当兵。 1939年2月参加了中共领导的牟平县侦察队,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提升为队长。他经常带领队员出没于牟平、福山日伪军与投降派盘踞的村镇,侦察敌情,铲除罪大恶极的敌酋、汉奸。在牟、福...[详细]
褚方塘(1906—1943)字云渠,化名李瑞之、张裕德。寿光市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4月任共青团寿光地执委委员。1929年任共青团寿光县委书记。1933年被捕。1937年被释放出狱。回乡后于1938年参加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第八支队。历任八支队后勤处军需科长、处长、山东纵队一旅兵...[详细]
董正香(1904~1943),射阳县安石乡人。烈士。自幼家境贫寒,16岁就给地主做长工。民国30年(1941年)安石乡建立民主政权后,参加抗日工作。次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32年9月,盐东县委指示他带领民兵,伺机打击卢公祠的敌人。当时,卢公祠驻有日、伪军150多人,而安石乡只有民兵50多人、...[详细]
董馥庭 (1920—1943)号兰阶,化名一笑。鄄城县葛庄乡董庄人。193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3月任周桥乡抗日动员委员会主任,8月改任乡长。1941年任抗日第七区区长。1943年10月,为粉碎日军“扫荡”,董馥庭率领七区联防队奔波于七区各村,领导群众藏粮藏物,坚壁清野,多次阻击敌军...[详细]
戴福祚(1886~1943) 字锡祉,生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武进人,世居区境内青果巷。戴经营纸业多年,在常开设德和豫、戴德和、元兴昶3纸号,营业颇好。戴曾任县0执行委员多年。曾投资修筑由东郊到三里庵的道路,中途设有茶亭。曾分管常州红十字会分会事务,任红十字小学校董事长。抗战前为整...[详细]
崔聘臣(1860~1943),名朝庆。海门县(今海门市)人。数学家。15岁入静海乡学为诸生,19岁师从通州人顾韵芳、马勿庵学习词章学和数学,26岁曾随瑞安黄漱澜学算术。于南菁书院肄业后,不久去北京同文书院学习。崔聘臣在科举未废之时,就致力于数学研究。在北京就馆时,曾教过光绪皇帝数学,还被聘为商务...[详细]
程瞻庐(1879~1943),名文棪,字观钦,一字瞻庐,号望云居士。吴县(今苏州市区)人。作家。自幼父母早亡。20岁入紫阳校士馆,24岁入江苏高等学堂。毕业后执教于东山五湖两级学堂、苏州晏成中学、景海女校、振华中学等。因中文课卷甚多,辞教职,专心写作。民国初年,开始发表小说。生性旷达,和蔼可亲。...[详细]
曹振亚(1913—1943)招远县(今招远市)铁夼村人。1937年入党。历任中共招远五区区委书记、 县委办公室秘书主任、西海地委秘书长等职。1943年4月,在招远西肇甲沟突围时牺牲。 ...[详细]
卞子策(1905—1943)莒南县卞家汀河村人。临沂省立五中毕业后任教。193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受组织派遣,到民间帮会组织“金钟罩”去做帮助改造工作。1941年5月至翌年9月,先后任莒中行署主任和莒临边县办事处主任。1943年病逝。 ...[详细]
保三娘(1911~1943),女,盱眙县城人。烈士。幼年家贫,未读过书,连名字都没有,因丈夫姓保,排列第三,故称“保三娘”。保三娘共生7个孩子,饥饿和疾病先后夺去她6个孩子的生命,丈夫也染病身亡,只剩下一个儿子保振国。家中人手单,娶一个童养媳索家凤(1928~1943),小名千金。 民国29...[详细]
朱紫绶(1877—1943),字裘炘,号赤霓,新会县丹灶乡(今属蓬江区)人。出生于马来亚(今马来西亚)。清光绪八年(1882年)回到祖籍读书。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到广州杉木栏街广祥烟号当学徒。两年后到新加坡,在朱广兰等商号习商。此其间,结识侨商邓泽如,经邓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由此,朱、邓...[详细]
周之柏(1 870一1943),字石如,澄海县澄城镇港口村人。清末中举人。因不满清政府腐败,虽曾以举人奉派广西为县知事,但辞不赴任。终身从事教育,绝意仕途。 之柏精于书法,融化各家之精萃而有自己的风格,结构严实而不呆滞,运笔偏锋、中锋兼施,道劲而隽逸,尤以匾额大字更显得雄健而有气魄。澄海县博...[详细]
郑建文(1912-1943年),名经,陆丰县东海镇真君社人。因家贫,13岁才人学。父郑懿艺以摆小摊卖鱼为生,善经营,30年代起生意逐渐起色,成为当地一贩鱼大户。民国19年(1930年)郑建文进陆丰县立一中读乡村师范班,民国22年进入广东省立第一师范就读,民国25年考进广东省国民大学,在校参加中国...[详细]
赵天爵(1918~1943),又名赵成,别名培高,香山县第八区(今斗门镇南门村)人。赵天爵自小就有强烈的正义感。抗日战争爆发后,天爵还在其父亲赵梦虞举办的私塾读书,就在南门中共组织赵荣、赵岳雄、罗健才等的影响下,投笔从戎,民国28年(1939年)2月5日参加中共八区区委在南门乡新围村林崇基祠举办...[详细]
赵寿眉 (1860—1943),又名赵锡其,字寿眉,号泉峰,以字行,弥陀寺乡赵家庄人,晚清贡生。习中医、研医术。民国19年(1930)应聘至汉中一药店坐堂行医。22年(1933)汉中伤寒、霍乱流行,曾治愈赵寿山部队官兵多人,不收赠礼。赵寿山赠“汉上人瑞”匾。年老回县行医,治病不分贫富疏亲;不避寒...[详细]
赵烈(1920—1943) 香山县人。民国27年(1938)北上延安参加革命,先后在陕北公学、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4月毕业后,分配到八路军陕北留守部队工作,后赴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摄影干事。1940年秋拍摄百团大战战地照片。1942年参加创办《晋察冀画报》,任报...[详细]
叶桂霖(1908~1943年),原名叶桂林,阳西程村叶家寨人,阳江证光学校毕业后,在广州中大糖厂从事绘制良种甘蔗彩色图谱工作。 1938年广州沦陷前,从事抗日爱国宣传工作,后经合浦到达桂林。他绘制的《新木兰》宣传画在街头展出,得到时在桂林组织艺苑、培养国画人才的岭南派创始人高剑父、高奇峰兄弟...[详细]
杨铁夫(1869—1943) 又名玉衔,字懿生,号铁夫、季良、銮(鸾)坡。清同治年八年(1869)5月2日出生,沙溪申明亭村人。1895年就读广州广雅书院,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科举人。翌年官费派往日本读师范。1904年赴京应内阁试,钦取第六名,为内阁中书。1906年在京师大学堂师范科毕...[详细]
谢平波(1910~1943),热水镇人。在小学读高小时从师于进步青年张觉青、黄惊白。民国15年(1926)在和平中学读书,参加了“新和平青年团”,受到了革命思想的熏陶。 民国23年(1934)夏,谢平波经常到东华小学与罗响、张觉青一起阅读进步书报,讨论国家大事,自觉加入革命斗争行列。 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