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吕尘(1901~1943年) 庄吕尘,字正义,笔名蔚心,庄行人。少年入松江某书肆习艺,又至中华书局为徒,后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才学大进。曾因校勘百衲本四部丛刊而才名扬世。庄善作诗词,常发表于《申报》及松江《茸报》、《金刚钻报》。抗战期间,赴南京汪伪政府谋事。不久因病还乡。著有《宋诗...[详细]
周玉珍(1921~1943),女。响水县张集乡人。烈士。民国29年(1940年)参加革命后,她从事党的-工作,大力宣传抗日。不久,组织兄弟团和姐妹团,向广大青年宣传并布置工作任务,吸收其中一批优秀青年参加革命,加入中共组织。抗日兄弟团和姐妹团成立后,十分活跃。抗日救国兄弟团有100多人,分南团、...[详细]
周贯一(1855~1943),原名汝恂,字贯一,后以字行。清祥符县(今开封市)人,其家曾住开封城内十二祖庙街路北。举人出身,光绪年间曾任安阳县教授,清末民初在开封开办私塾,教书育人。周贯一擅长楷书、隶书,魏碑尤佳,清末民初即为颇有影响的书坛大家。弟子张贞随周读私塾,学书法,后来亦成为魏碑名家。1...[详细]
赵良斌(1910~1943),扬中县杨家高滩赵家埭(今兴隆镇红专村)人。幼入私塾,1929年考入黄墟师范,1931年转学至黄渡师范。1933年师范毕业,至丹徒县大港小学任教,一年后任镇江市磨刀巷中心民校校长。抗日战争爆发后,返回扬中。1938年春担任扬中县青年抗日团副团长。1939年参加江南抗...[详细]
于思礼(1913~1943年),字敬斋。亚桥乡东石露头村人。 1928年,思礼人庙街县立二高小读书,同班主任党继新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1930年,人济源师范读书。在党继新、薛子中的革命思想影响下,参加了学校的进步组织"读书会",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开始了革命活动。他经常和一些进步同学星夜外...[详细]
尤卓(1895~1943年) 尤卓,字斗山,别名瞻韩、觉非、浦左遗民,怀庭第三子。松江师范讲习所毕业,曾在齐贤国民学校、沈行前阮家区立作新初级小学校和钱家桥唐明德家任教。诗、书、画秉承家学。绘画采明、清大家之长融为一体,画仕女不打底稿,近乎现代速写, 传神。如作四幅屏条,敷墨设色交替...[详细]
阎汉亭(1891~1943),字云楷。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生。沛县龙固镇三河尖人。明末抗清义士阎尔梅第十四代孙,为沛北首富。清宣统元年(1909年),赴京应试,中拔贡。他以拔贡资格,先后担任沛县湖田总董事、沛县农场场长。民国元年(1912年),沛县县知事高梅仙聘阎汉亭为沛县二科科长,掌管全...[详细]
杨莲卿(1923-1943),修武县万箱铺村人.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中共修、博、武中心县委和豫北地委办事处的地下政治交通员,多次出色地完成党所交给的任务。1940年夏,他挑着一担《新华日报》和党的宣传品下山,被敌军截获。敌人打得他皮青脸肿,顺口流血,还威胁要 毙他,但...[详细]
杨定(1913—1943) 又名杨志雄。本县老港乡日新村人。高小毕业后曾在家务农。16岁时到六灶嵇义泰杂货店当学徒,后回家经人介绍到小学任教,并经黄渡师范学校培训,取得合格学历证书。1934年7月,杨定自办朱路小学。他教学认真,热爱学生,得到县教育局的表彰。 抗日战争爆发后,杨定积极投入...[详细]
徐盘荣(1915—1943),原名古荣,武进县人。民国26年(1937)11月,日军侵占武进,盗贼蜂起,土匪猖獗,各村成立自卫团体,徐参加了大刀会。不久,大刀会被国民党改编为忠义救国军五支队一大队,徐任二中队教官。民国28年6月,“忠救军”派一大队潜赴浒墅关,拦击虹桥机场的江南抗日义勇军。徐贯...[详细]
席光国(1874~1943年),字靖吾。轵城乡郭庄人。清末最后一届秀才。民国初年就读于上海中华教育专科学院,终生从教。抗战前,曾任河南省立十二、十三中学国文教员、济源师范校长、县教育局长等职。日军侵济后,坚持民族气节,不为日伪做事。为摆脱敌人,曾伪造投井 现场,逃至登封,任教于迁至该地的武险中学...[详细]
武士奎(1889-1943),名三元,以字行,修武县陈村人。幼读私塾,辛亥革命前后,入河南法政学校攻读法律。毕业后,曾在开封、安阳法院从事录事、推事等工作。 在"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思想的影响下,武士奎辞退公职,返回乡里,创办国民小学。1925年任修武县教育局长时,竭力提倡新文化运动,主张男...[详细]
王渊鉴(1913~1943),扬中县长旺乡头墩子村人。王幼读私塾,后至上海某商店学徒。抗日战争爆发,失业回扬后,积极参加抗日活动。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至1942年先后任抗日民主政府第三区、第二区军事助理。 1942年11月上旬,王至三涫镇头圩埭参加会议,途中被日伪军...[详细]
王才林(1911-1943) 本县盐仓乡立新村人。父母都是农民。才林自幼聪明。深感父母供他读书不易,所以学习十分刻苦,新陆师范毕业时,他的成绩是毕业生中的第一名。毕业后,先后在上海江湾虬江小学、塘桥塘畔小学任教。1937年日军占领上海后,王才林弃职返乡,参加“青年抗敌后援会”。后又到上海难民...[详细]
王妞妞(1920~1943),女,乳名留留,学名王温玉,句容磨盘乡白杨村人。1930年随父 在常州卜弋桥读书,1937年冬,回白杨村。1938年4月24日,侵华日军包围白杨村,抓去 70多人,一齐押到马场杀害。妞妞的父亲也被抓去绑在树上,被敌人用刺刀挖去双眼后杀 害。目睹亲人和乡亲们残遭杀害,妞...[详细]
裘廷梁(1857~1943),又名可桴,字葆良。清咸丰七年(1857年)生于无锡县城(今无锡市区)沙巷。中国早期白话文积极创导者之一。早年有才学,为“梁溪七子”之一。光绪十一年(1885年)中举。会试落第后与梁启超、严复等鼓吹新学。以京师大学堂主持人名义,赴日本考察教育,致力于开通民智和变法维新...[详细]
田时风(1912-1943年)字安之,又名田时丰,西万镇西万村人。时风自幼聪明好学,1928年考入开封省立第一中学,在这里结识许多进步人士,阅读了《中国青年》、《向导》、《资本主义入门》等进步书刊。1931年,他在北平中国大学附属高中就读时,日军侵占了东北三省,他和爱国学生一道,走上街头,宣传抗...[详细]
孙晓梅(1914—1943),原名小蛮,后读唐诗“杨柳小蛮腰”句,知小蛮为白居易之歌姬,遂改为肖蔓,浙江富阳县人。高小毕业后,应聘至陆家村驯雉小学任教,深受同事中共秘密党员的影响,参加富阳“五·一”农民-的准备工作。民国27年(1938)10月,得堂弟新四军干部孙成修信,动员家乡青年参军,遂带领...[详细]
孙钺(1876~1943),字子鈇。清光绪二年(1876年)出生于通州(今南通市城区)。张謇为通州师范规划公共植物园物色筹建人才,经推荐,孙钺负责工程建设。光绪三十一年,植物园改建为博物苑,孙钺继续负责苑务。博物苑作为学校教学的补充,孙钺征集文物、制作标本、编订篇目,内容集历史、美术、自然诸项。...[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