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致和(1910~1942)革命烈士,前店口乡河西店村人,1938年参加革命,中共党员。1942年春,胶县县委书记李奎生等在小高村遭日伪军包围而被捕。他设法救出李。同年7月,他所带部队被姜黎川改编为第三营。不久,姜黎川反叛为敌,他遭杀害。 ...[详细]
蒋仁坚(1921-1942),又名蒋丽炎,狱中化名狄克,福建省晋江县人,菲律宾归侨,擅长美术。1939年5月参加菲律宾华侨劳工回国慰问团,前往皖南新四军军部慰问期间参加新四军,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新四军军部教导队学员、新四军第一支队一团副指导员。1941年1月在皖南事变中被俘,关押在上...[详细]
黄诚(1914-1942) 河北安次(今廊坊市)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4年9月考入北平国立清华大学,历任清华大学学生自治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救国会主席,介绍唯物辩证法和社会科学知识,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并于1935年12月积极参加组织了“一二九”运动。...[详细]
侯卓夫(1914~1942)原名建民。高阳河西村人。其父侯君枚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侯卓夫自幼受父亲影响,养成了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和情操。1929年夏,考入保定育德中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育德中学刻苦学习,积极进行革命活动,后因肺病辍学回家。养病期间,利用小学教员的身份向学生宣讲马列主义和反帝...[详细]
释弘一(1880—1942年) 俗名李文涛,又名李成蹊,李息霜(艺名),字叔同。中国戏剧家、艺术教育家、文学家、书画家。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出身于清进士盐商家庭。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留学日本,肄业于东京美术专科学校,主修油画,兼攻钢琴,课余热心话剧艺术活动和歌曲创作。期间同周孝谷...[详细]
何泽民(1900~1942)原名何恩波,曾用名何剑平。定兴南店村人。幼读私塾,1924年定兴师范讲习所毕业。1925年在定兴城内模范小学教书。1930年在县建设局当技术员。1933年加入反帝大同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2月,被国民党当局抓捕,以“危害民国”罪判刑两年半,关入北平(今北京...[详细]
郭日明(1916—1942年),黎族,中共峨港联村党支部的组织者和道隆党支部的创建者。字世宗,乳名福临。乌烈镇道隆村人。8岁进私塾读书。1933年考入县立第一高等小学。1934年他在家乡创办夜校,教育发动青年破除迷信,废除旧习俗,提倡新风尚。1938年秋,考取琼西中学,在学校里结识了进步学友赵之...[详细]
符国拔 (1917—1942) 符国拔,革命烈士。l917年出生于海南岛文昌县的—个小商贩家庭。父亲是革命低潮时党组织派到崖县五区莺歌海村潜伏的共产党员,后来全家定居莺歌海。 1938年前,符国拔在琼台师范读书,他目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地方官僚和土豪恶霸鱼肉人民,民不聊生,可谓“...[详细]
房炳云(1915~1942)出生于博罗县显村禄岭村的一个富商家庭。1937年(民国26年)秋,考入中央军校(原黄埔军校)第四分校十五期步兵科。毕业后,随即被送南岳步校深造半年。1940年(民国29年)被派往湖南国民党军第九战区薛岳部辖下的兵站,先后任排长、副连长等职。其时,多次请缨对日作战。在大...[详细]
范成明(1918~1942年),民国7年(1918年)8月出生在诸佛庵镇后畈。幼年只读过几年小学。19年,家乡苏维埃政权建立,参加了儿童团,21年春,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县团委做团的工作。后随-战到陕北,任十八集团军总部机要科长,不久改任四局政治协理员。31年6月,在山西左权县石灰窑同日军战斗...[详细]
邓复生(1922—1942),福建龙岩人。少年邓复生目睹国民党 派对苏区群众的暴行,并受伯父邓子恢革命思想的熏陶,从小便参加革命。1939年4月辗转赴安徽皖南参加新四军,任第三支队第五团第三营书记员。1941年1月在“皖南事变”的突围中被俘。1942年6月19日在国民党特务的大-中牺牲。经历历史...[详细]
崔宜平(1915~1942)中共党员,1915年10月生于兰考县城关乡范楼村一个较富裕的家庭。 1935年至1937年在北京上学时,看到了政府的腐败无能,受中国共产党思想,接受了马列主义,认识到只有跟着共产党,赶走侵略者,中国才有和平,中国人民才能幸福。 1937年4月,崔宜平投笔从戎,...[详细]
陈里夫(1919-1942),又名李夫、里平,福建省南安县人,马来西亚归侨。一九三九年六月满怀爱国热情随菲律宾“劳联会”组织的华工回国慰问团归国参加抗日战争,同年八月到达桂林与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接上关系,介绍到新四军工作。一九四○年从新四军教导总队第四期四中队学习结业后分配到第一支队一团任文化教...[详细]
陈才庸(1913-1942),男,海宁硖石人。高小毕业去杭州印刷厂当学徒。1937年8月,因日寇侵华战争而停业回到硖石,与进步青年吴蔓华、史惜华等人一起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1月24日,在硖石沦陷前夜,与吴曼华等参加了省战地服务团,随团辗转新登、富阳、桐庐前线,救护伤、难民,开展抗日救亡宣传。19...[详细]
曹维新(1923—1942),又名曹维肃,笔名赵黑,原籍福建省长汀县,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学生时代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一九三八年初前往南昌参加新四军,一九四○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新四军军部工作人员,新四军教导队学员、新四军军部邮政收发科干部,参加了皖南前线的抗日战争。一九四一年一月在皖南事变中...[详细]
臧本忠(1908~1942)唐县寺城涧村人。1934年毕业于保定育德中学。1935年考入天津河北高等工业学校化工系,毕业后还乡。1937年冬,参加唐县抗日民主政府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唐县军用代办所科员。他亲自设计并印制了唐县临时邮政一分和五分两枚邮票,至今为集邮爱好者收藏。1940年臧本...[详细]
朱 志(1891—1942)化名未卜。天津蓟县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自幼品行端正,为人忠厚,勤奋好学,曾毕业于蓟县简易师范学校,后从事教育工作。1938年7月,参加著名的冀东七县抗日大-。并以在当地的影响,从民团中募捐出四十余条枪和大批弹药。自此投身革命。1939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敌工情...[详细]
诸葛韵笙(1871—1942),字泰,号源生,兰溪诸葛镇人。父亲棠斋,善鉴别中药材。清咸丰年间,在县城开设天一堂药店,继于香港、上海、广州开设祥源药号。韵笙初习举子业,曾中秀才,光绪末年弃儒经商,继承父业。扩充天一堂药店为药行,又在上海、杭州分设祥泰药号、同丰泰运输行。天一堂所制丸散膏丹,以“修...[详细]
周星棠(1877—1942),字以灿,原籍绍兴,生于武北汉口。幼家贫,弃学经商。在汉口先后经营晋安、阜通钱庄、公兴存转运公司、盈丰玉米厂等。投资纺织、工矿企业,曾任石家庄大兴纱厂董事长、武昌第一纱厂董事长、汉口商业银行总经理、重庆庆华颜料厂董事长、豫丰纱厂及中兴煤矿公司董事,并一度兼任日本住友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