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元龙(1912—1942)八路军第129师新编4旅政治部副主任 2015年8月,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详细]
程绍芬(1898—1942),浙江松阳县寿年小学校长。 抗日英烈; 为永远铭记抗日英烈的不朽功勋,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抗战精神,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民政部24日公布第二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程绍芬是其中之一。 2015年8月,被列入民...[详细]
曹洪德(1917年-1942年5月),山西省太谷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原太行军区二十八团团长。 1942年5月牺牲于郭堡。 2020年9月2日,入选第三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详细]
蔡良(1910—1942)苏中区税务局局长 蔡良出身贫苦农民家庭。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初期,曾任新四军军需处会计科科长。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一师供给部部长、华中地区税务局局长。1942年,因公殉职。 2015年8月,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详细]
白凤翔(1897-1942)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骑兵第6师师长。 字源兰,号瑞麟,河北沧州人,1897年4月生于热河围场(今属承德),著名爱国将领,“西安事变”捉蒋一线总指挥,抗日烈士,陆军中将,中国国民党党员。录入《中华英烈人物大辞典》,被中共中央授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奖章,牺牲地内...[详细]
白皓(1919—1942),女,原名叶明珠,别名叶磊,汝城县城郊乡锦堂叶家村人。白皓从小天资聪颖,白皓八岁那年,跟母亲到长沙随父生活,同年进长沙崇实小学读书,14岁时,由于家境贫困,当时有个富户人家要订她为媳妇,她坚决反对,表示要继续上学。白皓到衡阳女子中学继续就读初中,考入长沙南华女子中学初三...[详细]
朱汝珍(1870—1942年)原名倬冠,字聘三,号隘园。祖籍太和镇八片村,后定居清城南门街,生于仕宦之家。清末民初书法家、文章家。 朱汝珍22岁考入广雅书院。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乡试中举人。光绪三十年(1904年),进士殿试(封建社会最后一期科举考试)以第一甲第二名钦点榜...[详细]
周启邦(1918—1942) 新四军第4师宿东游击支队政治委员 周启邦出生于铜山区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在父母的教育影响下,思想进步,追求真理。他的表姐和表姐夫均为共产党员,是他共产主义思想的启蒙老师。周启邦于民国27年(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3月初奉命到河南确山竹沟工作。在竹沟工作期...[详细]
支兰芳 (1922—1942) 女,演员。原名支春珠,浙江省嵊县支鉴路村人。曾在嵊县公立小学就读5年,1933年进崇仁镇戒德寺的“凤鸣舞台”学艺,工花旦。科班因故中期解散,后随屠杏花演出于桐庐、富阳、杭州等地,崭露头角,被称为“小筱丹桂”。18岁加入施银花领衔之“第一舞台”至上海,演出于太原、通...[详细]
张传卓(1919~1942),南坪乡南坪村人。民国23年(1934)考入温州省立第十中学。27年8月到矾山石宫小学任教,组织青年救亡团,在马站一带宣传抗日。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8年春,中共鼎平县委派他到蒲门一带发展党组织。不久,任蒲南小学校长,在校秘密建立中共南坪小组。29年成立蒲门区委,任组...[详细]
言菊朋(1890-1942),原名锡,北京人,蒙古族。曾在清廷蒙藏院任职。因酷爱京剧,业余参加清音雅集、春阳友会等票房。演老生。早年经常观摩谭鑫培演出,并从陈彦衡学“谭派”戏,又向红豆馆主、钱金福、王长林等请益,唱、做、念、打均有基础。1923年,在梅兰芳、陈彦衡等鼓励下,正式参加戏班。以演《汾...[详细]
杨寿堂(1895.3—1942.2),流光岭新桥边人。家贫,读私塾一年辍学。杨喜观飞禽走兽,常以树枝划地摹之。15岁随父学石工,习雕琢。勤奋刻苦,尽得其父之技,且博采众家之长,学而不厌,尤喜古典石雕,常反复临摹,每致废寝忘餐,其艺日精。且每有创意,以致石雕自成一家。杨雕禽兽,人皆疑其欲走欲飞;雕...[详细]
薛福生(1911~1942) 江苏江阴人。出生农民家庭。民国21年(1932年)到上海大中华橡胶厂做工。 进厂后,在中共地下组织的引导下,常去业余读书班听课。民国29年初,参加中国共产党,次年被选为党支部委员。支部书记邱新培等被资方开除出厂时,他留在厂内继续领导基层工...[详细]
清•朝议大夫—肖开甲 肖开甲,字捷南。始祖贵有于清康熙年间,由滦州司家庄迁来乐亭城西巩庄子。开甲自幼聪明不俗,英爽而不善交往,因受家训,文才出众。后得名师韩文楼、 王历山、雷朋三诸孝廉自迪,致能融汇经史,贯通百家,诗词古文,下笔成章,深受名人称赞。光绪二十—年(1895)乡试夺得经魁(第一名...[详细]
萧红(1911.6-1942.1) 萧红,女,原名张乃莹,宣统三年五月初五(1911年6月1日)生于呼兰府城一封建知识分子家庭。其祖父张维祯原为封建地主,但不善经营,家境大不如前。其父张廷举系齐齐哈尔省立优级师范学堂毕业,奖励师范科举人,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其母姜玉兰,为呼兰著名私塾先生姜文选...[详细]
吴鉴泉(1870-1942),本名乌佳哈拉·爱绅,满族,河北大兴人。中华民国成立后随汉人习俗改姓“吴”(因为“吴”与“乌”谐音),他的父亲吴全佑是太极拳的高手。全佑先跟杨露禅学习太极拳,后又拜杨露禅第二个儿子杨班侯为师,学习杨式小架太极拳。许禹生在《太极拳势图解》里写道:“当露禅先生充旗营教师时...[详细]
汪野亭(1884-1942),又名汪平,别号传芳居士,江西乐平乐港镇传芳村人。民国时期景德镇著名陶瓷画家,“珠山八友”之一。 青年时汪野亭就学于江西陶业学堂,初期从张晓耕、潘淘字学画花鸟,后改学画山水。民国初年25岁的汪野亭来到景德镇从事陶瓷美术工作,开始绘瓷,刻意求精,勇于创新,成为著名的...[详细]
汪光焕(1912~1942)原名王灼群,又名王易,芜湖县湾 镇人。“九·一八”事变,他在南京中央大学机械工程系修业,参加抗日救亡-。12 月17 日,南京惨案,同 搏斗,身负重伤。“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他和旅外青年筹款支援十九路军抗日。民国22 年(1933 年)春,汪光焕在中央大学加入中...[详细]
王福山(1901~1942),原名王贤卿,即墨县兰东村(今属北安街道)人。1939年春,王福山结识了在当地开展抗日活动的共产党人马金铭。交往中,王福山思想觉悟不断提高,他明确向马金铭表示要参加共产党,走抗日救国道路的决心。1939年12月,王福山接受中共九区区委交给的建立兰东地下交通站的任务。他...[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