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培文(1911—1942)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炮兵营政治委员 宋培文,1911年12月出生于山西省太原。父亲宋子纯,为人正直忠厚,曾做过小生意,当过小职员。母亲何静容,是一位贤惠勤劳的家庭妇女。父母的传统美德和家庭环境的影响,给少年时期宋培文的心灵播下了正直做人、勤奋好学的种子。 宋培文7...[详细]
史子谦(1900—1942)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附属陆军中学副校长 史子谦,原名史克让,字子谦(紫千),1900年出生于山西省榆次县史家庄(今张庆乡北胡乔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3岁时父亲积劳成疾,不幸去世,生活全靠勤劳善良的母亲维持。母亲节衣缩食,勉强供养史子谦上学堂读书。天资聪颖,刻苦用功...[详细]
石又年(1924—1942),湖北天门九真镇南堤村人。1941年参加革命,任新四军四合乡乡长,在九真、皂市一带从事游击活动,1942年秋执行任务时被日伪军抓住,杀害于天门县城北门古城堤。九真镇 天门市辖镇。1950年设天北区,后改为九真区,1956年改指导组,1975年复区,1958年改红光...[详细]
石光`(1910—1942)中共丰(润)玉(田)宁(河)联合县委书记 2015年8月,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详细]
沈小峰(1918—1942),湖北天门净潭乡白湖口村人。1939年8月参加革命,历任县游击队第三中队中队长、新四军五师五团三连连长、第十三旅三十九团四连连长。1942年7月在黄陂祁家畈与日军作战时牺牲。净潭乡 天门市辖乡。1951年置净潭乡,1955年设合作社,1958年改大队,1975年为...[详细]
沈文林(1918—1942),威远县严陵镇人,自幼受父母熏陶,爱好文学。1920年,举家迁南京,沈文林考入钟南中学。在这里,他接受了民主革命思想,积极投身中共党组织领导的-,常在《赣江日报》上发表诗文。面对当时国民党特务对青年学生的猖狂绑架杀害,他毫无畏惧,并告诉母亲:“如果我一天两天不回家,你...[详细]
晏盛明(1913—1942)新四军第3师兼苏北军区泗阳独立团团长; 为永远铭记抗日英烈的不朽功勋,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抗战精神,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民政部24日公布第二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晏盛明是其中之一。 2015年8月,被列入民政部...[详细]
邵瑞麟(1913―1942)辽宁新民人。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考入中央军校第八期骑辎科。毕业后,被选送杭州笕桥中央航校第三期学习。1935年毕业,留校任飞行教官。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要求调战斗部队杀敌。1941年底,任国民党空军第二大队十一中队少校队长,率队驻成都太平寺机场。多次...[详细]
秋世显(1914~1942)曾用名邹永贵、曲振声、邱国才、邱玉龙、邱树栋、袭维礼、袭振山、乔有才。11月5日出生于吉林省宽城子(今长春市)一个官吏家庭。 家族历史 祖父秋青士任吉林交涉局局长,父亲秋梦周在长春开棉布业,母亲秋曾氏管理家务。 个人简介 秋世显920年就读于家乡...[详细]
彭为工(1923年-1942年5月25日),出生于成都市一个革命家庭。父彭劭农(民主革命家),哥哥、姐姐都是共产党员。早年彭绍农的家就是中共四川地下党组织的联络站。彭为工幼年时受家庭影响,积极参加党组织领导的各种革命活动。 1937年,彭为工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青年秘密核心组织中华民族...[详细]
彭会春(1925—1942),湖北天门麻洋郭湾村人。1942年参加革命,曾任天沔行政委员会陶湖乡乡长,1942年5月被日伪军陈庚部抓住,杀害于陶湖乡月成湾。麻洋镇 天门市辖镇。1949年为天门县第五区,1956年改生产指导小组,1958年改先锋公社,1959年改麻洋公社,1961年复区,19...[详细]
潘维周(1917~1942),河北省赵县大章乡四德村人。1935年从赵县初中毕业,参加过“一二·九”-。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赵县县委组织部长,1936年春,西去太原与中共北方局接关系未果,又转道西安奔陕北,参加了红军第十五军团,任连队文化教员,后到红军大学学习。1938年5月,随郭洪涛由...[详细]
欧阳波平(1912~1942.10),湖南人。 经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曾任红军营长。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毕业后,任冀热察挺进军随营学校军事教育科长。1940年12月,冀东分区为培养训练部队干部,提-部的军政素质,建立了教导队,欧阳波平负责军事培训工作。由于斗争环境残酷,战事异常频繁,教学条件很...[详细]
李子英(1898—1942)八路军第115师鲁南支队7团团长 2015年8月,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详细]
在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县城西十公里的化身台寺旁,有一座高大的墓冢,那里安葬着国军一位师长,他是真正的抗日英雄,青天白日勋章获得者,抗战时期国民军68军143师少将师长李曾志。 著名的冯玉祥郾城招兵,成就了吉鸿昌、梁关英、田金凯等著名将领,而李曾志也是冯玉祥西北军旧部,也是郾城招兵一员虎将。192...[详细]
刘正(1915—1942),男,汉族,江西泰和人,抗战时期革命烈士。 1915年出生,1930年参加革命,任少先队副队长。 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游击队,后编入红军独立第五师十五团当战士。 1934年,参加长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等职。抗...[详细]
刘星南(1887~1942)字寿长,单城镇东关街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跟随抗日爱国将领赵登禹先后任132师参谋长、副师长。 1933年初,曾转战热河、察哈尔一带抗击日军,参加过著名的“喜峰口”战斗。1937年“七·七”事变后,回家乡单县。1939年底,被国民党山东第十一区专员兼保安司令朱...[详细]
柳树人(1905—1942),贵州安顺人,黄埔军校第五期毕业,1924年,柳树人从黄埔毕业后即分配到第5军。历任排、连、营长,至抗战爆发后,升任第5军200师戴安澜部599团团长。率部先后参加过台儿庄战役、昆仑关大战等著名战斗。1941年,200师驻防贵州安顺时,在戴安澜师长的率领下,柳树人带领...[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