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伟成(1906—1942)八路军太岳纵队供给部副部长 1906年生。河南省商城县人。八路军太行军区供给部副部长。1942年5月在山西省长子县作战牺牲。 2015年8月,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详细]
萧辉锡(1917―1942)湖北阳新人。土地革命战争初期参加鄂东南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县委书记、红军团政治委员。主力红军长征后留在湘鄂赣边区坚持游击战争。1937年冬所部编入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一团后,历任宣传股长、副营长、团政治委员等职。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详细]
肖德清(1915-1942)号清辉,1915年出生于马来西亚,祖籍德化县盖德乡下坑村。及长回国在厦门集美求学,1933年入航空学校学习,1937年8月,航校学员离开笕桥,肖德清先后随轰炸组到武昌、汉口、昆明机场训练。1938年2月毕业于航空学校,分配到成都凤凰山空军军士学校,任空军轰炸部队第三区...[详细]
肖炳焜,又名叔旃,曾化名高桦、肖高等,1914年旧历七月十九生,贵州省思南县人。 肖炳焜十六岁时,其兄肖次瞻(中共党员)回到思南,借助兴办教育的形式传播马列主义新思想、新科学、新文化,并筹划建立黔东党的组织。在其兄启发引导下,肖炳焜开始接受新思想,并于1931年秋入中学预科班。l932年肖炳...[详细]
吴紫阳(1898—1942)房(山)涞(水)涿(县)联合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 吴紫阳出身于地主家庭。7岁始读私塾。1915年考入直隶永平府中学。1919年考入南开大学工程科。1923年因病休学。病愈后,经朋友介绍到天津永定河工程处办公室工作。 1930年辞职回乡,兴办教育事业,经常向学生灌...[详细]
吴新之(1913年-1942年1月),男,山东省栖霞县人。 生前为新八旅任二十二团政治部主任。1942年1月在河北曲周县牺牲。牺牲时任八路军第129师新编第8旅第22团政治处主任。 2020年9月2日,入选第三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详细]
吴涛(1914—1942)八路军鲁西军区泰西军分区政治部主任 又名吴承光,字旭源。济宁市市中区人。1929年考入济宁山东省立第七中学。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后在济宁城区白衣堂小学以教书为掩护做党的地下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参与组织济宁县教育界抗敌后援会, 开展...[详细]
吴南愚(1894—1942),名岳,字南愚。以字行,江都市仙女镇人。清末民初江都书法家吴仲容(羞翁、吴剩)之子。 幼从家学,性喜雕刻,后随父去京,在其父创办的缥湘美术社工作,利用刻钞版的笔刀,埋头精研,勤学苦练,终于学得了一手高超的微雕技艺,其草行楷隶都极工健,行款疏密宛如手书。能在不足方寸...[详细]
魏宸组(1885~1942年),字注东,湖北江夏人。清法政通榜举人。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与吴禄贞、李书城等人在武昌花园山秘密聚会,从事反清活动。 同年12月,由清政府选派赴比利时留学。 1905年孙中山游欧抵比利时,魏与孙会晤,联络人员,经数日商讨,决定以结盟方式,加入中国同...[详细]
王永泉,1880年出生,直隶省天津府天津县人,祖籍江苏省。字百川。中华民国军事将领。 1902年,王永泉赴日本留学,先后进入成城学校、陆军士官学校第4期工兵科学习。毕业归国后,任陆军第八镇工兵营管带。 中华民国成立后,王永泉任北京政府陆军部工兵技正、湖南都督署参谋长。 1917年,王...[详细]
王兴汉(1905—1942)河北广宗人,八路军第129师司令部工兵主任 2015年8月,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详细]
王闻识(1911—1942),原名王文拭,壮族,广西南宁人。1911年12月24日出生于贫民家庭。1924年后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投身当地革命斗争。1926年在南宁第一次被捕。出狱后通过组织到上海,继续从事革命工作。1929年后,不久被当时上海英租界巡捕房以共产党员嫌疑逮捕,在捕房监狱囚禁三年余...[详细]
王锐(1913—1942)八路军鲁中军区第2军分区1团政治委员 2015年8月,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详细]
汪乃荣(1912—1942)八路军冀中军区骑兵第2团政治委员 一九一二年出生,安徽省金寨县人,一九三〇年参加工农红军,中共党员。历任抗大政治教员、晋察冀军区冀中军区骑二团政治委员等职。一九四二年五月牺牲于深泽县。 2015年8月,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详细]
王何全(1911-1942)八路军第120师兼晋西北军区决死第2纵队兼第8军分区第4团团长。 一九一一年出生,江西省人,土地革命时期参加工农红军,中共党员。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决死二纵四团团长等职。一九四二年牺牲于交城。 2020年9月2日,入选第三批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体名录。...[详细]
王光(1913~1942)原名王传耀,江苏省沛县王李庄人。1941年任金乡县抗日民主政府公安特派员,曾带领县委警卫队骑兵班保卫县委书记兼县长李剑波的安全。在八路军教导四旅十一团的支援下,平息了杆子会- 。1942年2月,王光任金乡县抗日民主政府公安局长,12月22日,日伪军万余人,对湖西抗日根据...[详细]
王凤麟(1911―1942)原名李芳。黑龙江宁安县人。八路军中第一个指挥使用0包攻坚的人。 1911年生于宁安县卧龙河屯农家。 1931年参加抗日斗争,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3年参加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四军,任特务连连长。 1935年底,赴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工兵班学习。 ...[详细]
王炳三(1915—1942)八路军第115师教导6旅兼冀鲁边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42年6月在冀鲁边区作战牺牲。 2015年8月,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详细]
唐绍鼎(1895—1942)今仲村镇三合四村人。他从青少年时期就追求进步,追求光明,反对封建势力,具有民族气节,早年即参加革命活动。1937年“七七”事变前后,面对将要- 的严峻局面,他与鲍天仇、唐绍典、王保胜、张振等一起率先在费(县)西北成立了一支百余人的民众抗日武装“常备军”,在蒙山一带进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