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鸣鸾(1915-1941),福建省福鼎县前歧乡周山村人。入伍后任闽东红军独立师某部战士,参加了闽东地区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所在部队编入新四军北上抗日,任新四军三支队六团连指导员。1939年随部东进江南,参加了开辟苏南、苏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1941年1月在皖南事变的突围战斗中牺牲。经...[详细]
吴源生(1917―1941),原名吴韵思,又作吴问思,别名大风、陈乞、达峰等,福建省福清县音西镇玉塘村人。一九一七年十二月十七日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一九三二年在省立福州中学就读时参加革命斗争并加入中国共青团,一九三四年四月考入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一九三六年六月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受共青...[详细]
吴元隆(1903~1941)原名吴元章。海南澄迈县桥头镇文兵村人。贫苦农民出身。1926年参加革命工作,192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贵南支部书记、澄北区委书记、琼崖西路工农红军第五连连长。1932年,琼崖红军第二次反“围剿”失败,革命趋向低潮。他带领贵南党支部的共产党员坚持革命斗争,使贵南...[详细]
伍齐朗(1912-1941),号伍仪,诸佛庵镇深山村人,因为脸部有一黑闱,人称伍黑皮,读过私塾和黑石渡四高,因家中贫困而中途辍学,后在某商店学徒。 1929年,诸佛庵暴-动成功,齐朗参加革命,任少先队中队长,活动于诸佛庵、黑石渡、戴家河等地,协助红军站岗放哨,看守河沿,侦察敌情,均能出色完成...[详细]
吴康,北栅中墩人,(1883—1941)世代务农,中年丧偶,有二子一女。吴康为人忠厚、坦诚、好义气。1940年广东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进驻宝太线一带,进行抗日宣传鼓动工作,中墩成了三大队落脚点,时政训处主任陈明等常驻村中开展抗日活动工作,以办夜校为掩护,设立秘密交通站。交通站的同志常与吴康往来,后...[详细]
吴炳发(1917-1941),福建省龙岩县白沙乡南卓村人。1937年参加革命,参加了闽西南苏区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所在部队编入新四军北上抗日,任新四军第二支队三团战士,参加了开辟苏皖抗日根据地的斗争。1941年在江苏反“清乡”战斗中牺牲。...[详细]
文考兴(1904—1941)又名靠兴,黎族,感恩县古镇州峒(今属东方县抱板镇)居便村人,出生于一个黎族贫农家庭。15岁时,接受过两年私塾教育。1939年下半年,中共西南临委为发动群众,配合独立队第四大队开展山区游击战,创建了那等、红草、乐安、居便、乐昧、二甲以及黑眉岭等山区革命根据地,积极协助筹...[详细]
王志(1909~1941)安新端村人。1936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安新县委宣传部部长、保东县委宣传部部长兼秘书长。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参与组建河北游击军,任游击军司令部秘书。后任冀中军区二十六大队政治主任、冀中军区十八团政委。1941年2月,任冀中六分区二团政委。当时,日军在冀...[详细]
王星(1906~1941)原名王馨,又名王树晨,字兴坦。河北固安人。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投笔从戎,在牛驼一带同杨仕武、唐保衡等人组织起抗日武装,自称“红军”,一度攻克牛驼日军据点。1938年2月,他赴孟庆山领导的河北游击军军政干部训练班学习政治、军事三个多月。组织上分配他到地方工作。在...[详细]
王文翰(1889~1941)黄埔军校校长办公厅副官处长。别字镇城,浙江奉化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科、日本步兵学校第十六期毕业。 历任浙江陆军讲武学堂教习、监督,陆军第十三师团长、参谋长。1925年入黄埔军校任校长办公厅副官处长,党军第一旅三团-表,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副官处少将处长,总训...[详细]
汪若翰(1866~1941),县青山人,清末秀才。幼年入私塾读书,成年后,在家设馆课徒,执教50余年,学生遍及皖西一带。 汪若翰思想进步,支持两个侄子参加红军。民国22年(1933)主动为当地50多户300多群众承担3个月捐税,并赈济断炊户每人2元,帮助群众度过春荒。抗日战争初期,他与王化光...[详细]
王烈怡(1916-1941),福建省福鼎县前岐镇人。1938年参加泰顺抗日游击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7月任中共泰顺县委青年部部长。1941年5月在文成县桂山乡执行任务时不幸被捕。同年6月,在押解温州途中,于泰顺县仙居桥头被敌人暗杀,时年25岁。...[详细]
王老贯(1888—1941)红雅峒什荣村(今海南省通什市冲山镇什荣村)人。黎族。亩头。峒长。解放前“合亩”地区有名的拥有武装的土豪。年少时伶俐活泼,独受父宠,被送往水满峒公馆私塾和陵水县城黎民学校同仁学堂读书。父死后,继承亩头和峒长的职务。违背民族公德,破坏合亩约俗,将全峒公有的山地和合亩共有的...[详细]
王凤莲(1926~1941),女,黎族,乳名王春季,学名王育奇,保亭县保城镇什聘村人。 1940年冬,年方14岁的王凤莲在共产党员的帮助和引导下,参加抗日队伍。同期,被组织送到琼崖抗日独立总队第三支队政治处当随军工作队员。1941年,第三支队奉命东调,撤离白沙县,转移到万宁县六连岭坚持斗争。...[详细]
王二小(1929~1941)涞源上庄村人。其父王贵给地主家当长工。1939年入秋时,多天连阴雨,粮食歉收。第二年春天,其父、母、兄相继饿死,王二小背一小卷破被子,沿街乞讨。 1941年王二小在狼牙口村的李庄给刘家放牛,经人介绍加入儿童团,他常常一边放牛,一边帮助八路军放哨。1941年秋季的—...[详细]
王德一(1911—1941),山东省新泰市人。1929年7月考入济南省立第一中学。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11月任新泰县委委员,参与发动和领导了蒙阴龙须崮农民暴-动、张庄煤矿工人罢工。1933年至1935年,山东省委和泰安中心县委相继遭到破坏,他主持县委工作,坚持开展地下斗争。193...[详细]
谭家驹(1915—1941),惠阳县横沥镇增湖村人。出生于一个破落地主家庭。民国24年(1935)入中山大学理学院。民国26年(1937)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7年(1938)任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总部委员。组织惠阳留省同学“回乡救亡工作团”50多人,利用暑假到惠州、平山、多祝、横沥、佛山、清远、...[详细]
石贵山(1905~1941)原名石计山,化名石磊山。望都常早村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其父早亡,母子俩相依为命。14岁到天津一家纺织厂学徒,由于不堪忍受工头的-,返回家乡,做小买卖以维持生计。1938年春结识中共望都县委书记刘元士,走上革命道路。先是当选为村农会主任,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了村...[详细]
钱远镜(1919-1941) 化名程全。湖北咸宁人。钱亦石之子。1937年9月赴延安,进入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学习。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4月,任中共鄂南中心县委组织部长。7月,得知“夏家榜事件”消息后,赶赴鄂城,收集失散的干部战士,整顿党组织。不幸于8月上旬被日军抓获。8月1...[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