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外(1915-1941),福建省云霄县下河乡车圩村人。1937年10月参加革命,任闽南红军独立三团战士,参加了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红三团编入新四军北上抗日,任新四军二支队四团二营战士,新四军和含游击纵队一营三-士。1941年8月在安徽省含山县反“清乡”战斗中牺牲。...[详细]
张东(1917-1941),又名张芝美,江西省进贤县文港乡张罗村人。16岁考入南昌乡村师范学校。民国26年(1937)“七七事变”后,在南昌加新四军。后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随新四军三支队来本县凤凰山一带从事 工作。历任铜陵县抗日运动委员会委员兼组训股股长、中共铜陵县二区区委书记、中共铜陵县委青...[详细]
张传福,山东省日照县罗圈沟(今属日照市岚山区巨峰镇)人,1901年生,1916年随父亲来东宁县,在三岔口当脚夫,1928年定居于东宁县乌蛇沟村。 1939年春,日寇为了切断抗日联军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实行了“清边政策”,强迫在边境小乌蛇沟屯的10户居民,迁到了老黑山二道沟建立了新村,指派张传福...[详细]
张秉衡(1879-1941),字子权,河北省沧州市河间市故仙乡商故仙村人。 清光绪五年(1879)生。 光绪二十三年(1897),19岁中秀才,擅书法,精诗词,通晓中医,名重乡里。 1941年逝世,享年62岁。《二十世纪诗词文献汇编》存其诗20题27首。...[详细]
张白氏(1894-1941),蒙古族。原住肇州县托卉乡新立村,抗日时期接受党的教育,参加抗日救国会,任肇州县抗日妇救会长。 1939年中共北满省委派徐泽民到肇州进行抗日活动时,张白氏和刘淑华、李献珍、杨金环等妇女就参加了抗日救国会。中共地下党组织龙江工作委员会办公地址就设在她家。1940年8...[详细]
张百钧(1922-1941),福建省晋江县东石乡下庄村人。1922年2月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幼年丧母,1935年由族人带往菲律宾读书,在三叔父张匡时的影响下接受进步思想。1938年加入菲律宾华侨店员抗日救亡协会,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1939年5月参加“菲律宾华侨各劳工团体回国慰问团”赴新四军慰...[详细]
曾杰(1886-1941),字伯兴,湖南新化遵路乡球溪(现冷水江市禾青)人。 1904年初,与黄兴组织华兴会,旋密返宝庆,与周叔川、谭人凤、李燮和等共谋举事,响应黄兴、马福益长沙起义。事泄,走避日本。次同盟会立,为首批会员,同盟会中坚持不懈之激进分子。同年底,返湘,任教湖南铁路学堂,与文斐等...[详细]
曾广培(1911-1941),福建省长汀县童坊乡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斗争。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闽西苏区坚持斗争,参加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8年1月随所在部队改编为新四军二支队北上抗日,任新四军二支队军需长。1...[详细]
于鹤堂(1917~1941)化名崔冠亚、崔旭。望都建安村人。早年就读于本村小学、贾村高小。1936年河北省立第六中学毕业后考入冀县高级师范学校,与同学邓世藩、赵荣光、张占等组成“读书友”,传阅鲁迅、郭沫若等人的著作,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不久,返回家乡参加革命,在满望特区...[详细]
于鹤辂(1918-1941),定海道头人。早年就读于定海中学(今舟山中学),初中毕业后,去上海谋生,在上海波文信笺厂当学徒。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日军侵占我东北三省,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游击战争影响,全国掀起抗日救亡运动。于鹤辂积极响应党的“停止内战,团结抗日”号召,坚决反对...[详细]
俞大荣(1904-1941),福建省龙岩县白沙乡营边村人。1936年参加革命,参加了闽西南苏区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所在部队编入新四军北上抗日,任新四军第二支队三团炊事员。1941年在安徽反“清乡”战斗中牺牲。...[详细]
叶生章(1912-1941),福建省龙岩县白沙乡郭畲村人。1936年参加红军游击队,参加了闽西苏区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8年1月随所在部队改编为新四军北上抗日,任新四军二支队战士。1941年1月在“皖南事变”突围战斗中牺牲。经历历史事件: 皖南事变 (公元1941...[详细]
叶露霄(1911-1941),原名叶世,字文海,福建省建瓯县东游乡党城村人。一九一一年出身于木材经销商家庭。一九二七年考入福建省立第五中学(现建瓯一中),期间参加学生-。一九二九年初因参加 被校方开除,是年春考取省立乡村师范学校,在同班同学、共产党员黄可英的引导下参加革命斗争,为党的 组织互济会...[详细]
杨志华(1913-1941),又名鸿华、习悌,定海城里人。早年就读于浙江省立高级水产科职业学校。1928年去上海咸康华行当练习生。 1931年9月18日,日军进攻沈阳,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日军很快占领东北三省,并进一步入侵华北。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并呼吁国民党当局停止内...[详细]
羊城高(1918~1941),又名石芬。洋浦墟人。1936年在儋县中学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7月,儋县国共两党达成协议,以儋中(现新州中学)抗日宣传队为基础,成立儋县抗日武装宣传队,他毅然参加,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1939年4月,日军侵占儋县,并纠集在儋县的大部分日、伪军,进攻翰苑村。...[详细]
杨宝华(1924~1941)许建民(1925~1941)杨宝华,女。易县孔各庄村人,家住大东沟口(今君玉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她家成了龙华县地下交通站。1939年哥哥抬担架牺牲后,她继承哥哥遗志参加了革命。许建民,女。易县许家村人。全家逃荒要饭,建民也被迫当了童养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良岗...[详细]
许运伙(1912-1941),又名新礼、建民,福建省晋江县深沪镇吕宅村人。1929年4月前往菲律宾宿务求学,不久加入菲律宾共产党,积极从事革命活动。1936年5月因身份暴露受到通辑,被迫回国。1937年“七七”事变后从上海回到家乡,以教员的身份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详细]
许廷佐(1882-1941),定海人。6岁丧父,靠母亲洗衣为生。13岁由外国传教士介绍去上海一外商饭店工作。他勤敏好学,服务周到,深受店主赞赏。十年后积蓄在百老汇路创办益利饭店,并销售进口名酒、汽水、饼干、罐头。不久又创办益利汽水厂、益利五金店、益利拆船打捞公司等企业。民国十一年(1922)与同...[详细]
辛山(1902~1941)涞源西龙虎村人。出生于贫寒的农民家庭,1924年考入浑源师范学校。在校期间接触了新思想。毕业后,回县先后在王安镇、西神山任教。1937年9月,日本侵略者占领涞源后,曾下令解散学校,强迫教师学习日语,然后在学校开设日语课,对中国人民进行奴化教育。并许诺将教师的工资增长一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