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振武(1885~1941),原名方运策,字叔平、寿县瓦埠镇人。出生于贫寒家庭,母早逝,父靠挑担卖油为生。方振武十五、六岁时,即以挑水为业。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考入安庆武备练军学堂。毕业后,投安庆马炮营当兵。光绪三十四年,参加熊成基领导的马炮营起义,事败被俘,在押送六安...[详细]
寸性奇(1895年-1941年),抗日名将,中国云南腾冲县人,汉族,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中将,于中日战争期间阵亡的中国军方高级将领之一。寸性奇将军在民国十二年(1923年)三月十二日,,由国父孙文总理亲自授衔为大本营中将参军及中央直辖滇军中将宪兵司令,因寸将军得孙总理之信任,孙总理亲赐中山剑予寸将...[详细]
陈文杞(1904—1941),汉族,出生于1904年,福建莆田常太乡(今城厢区常太镇)岐尾村人。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等五期学习。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历任连长、大队长、团长等职。 1941年5月9日,时任团长的他在由于百团大战导致日军敌后大扫荡的中条山战役中壮烈殉国于山西台砦 ,时年37岁...[详细]
艾亚春(1899—1941)陕西米脂县人。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党陆军第十七军八十四师野战补充团团长。1941年5月,在晋南会战中,率部深入敌后,在青廉村与敌遭遇,身负重伤,仍裹伤督战。奋勇苦战一昼夜,毙敌甚众。7日,率部转进垣曲县焦家沟时,被日军四面包围。指挥官兵英勇冲杀突围,在战斗中,不幸被...[详细]
左克(1919—1941)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学校校部副指导员兼党支部书记 左克,原名裘振先,浙江嵊县雅璜乡雅璜村人。1919年出生于一个革命家庭。母亲尹维峻在16岁时,就与其姊尹锐志并肩作战,在光复上海、杭州的战役中,身任女子敢死队队长。她怀抱 与张伯岐等率领敢死队迅速攻占浙江抚署衙门。...[详细]
朱运虎(1918—1941),湖北天门拖市镇拖市村人,1939年春参加革命,1940年1月加入党组织。在天门县游击大队当战士,1940年任新四军四团队二营四连排长。1941年9月19日反击日伪军“扫荡”时牺牲于陈家新场龚家巷。拖市镇 天门市辖乡。1949年为潜江县第一区,1955年划归天门市...[详细]
西河大鼓朱派的创始人朱化麟,艺名朱大官,1866年出生于文安县小齐砚村,卒于1941年,享年75岁。朱大官11岁从师马三峰学艺。西河大鼓艺术从创始到定型,后人称为“马氏塑其胚胎,朱氏雕镂彩绘,以成美器。”朱大官热衷于这门艺术,他广集博采民间小调和劳动号子,使西河大鼓既突出地方特色,又接近风土人情...[详细]
朱凡(1919—1941)女,中共辛莫区委书记 原名陆慧卿,祖籍浙江宁波,后举家迁居上海。先后在上海启秀女中和务本女中就读。初中时代,她投入了一·二八淞沪抗战时期的救亡运动。 入高中后,一·二九学生-爆发,她走在上海学生-队伍的最前列。八一三全面抗战爆发后,朱凡先后在清凉寺难民收容所和上...[详细]
朱长清(1908—1941)新四军第6师18旅54团团长 朱长清是浠水人,1908年出生,年轻时就参加了工农红军,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中央红军长征后,他成为南方八省游击队战士一分子。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同所在的红军游击队被编为新四军1支队2团。1938年2月,2团从江西省大余县出发,3月到达皖...[详细]
周叔屏(1901—1941)安陆烟墩店人,出生书香门第。幼时,受父亲影响,嫉恶向善。读书尤喜岳飞的《满江红》和文天祥的《正气歌》。1938年10月,安陆沦陷后,在烟墩店开杂货铺的周叔屏经绅商耆宿力邀担任安陆县第四区第五联保主任兼联保武装队长。上任后即提出“抗日救亡,保家卫国”的口号。1939年1...[详细]
郑行郯(1912—1941)新四军津浦路东联防司令部六合独立团政治委员 2015年8月,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详细]
赵聿才 (1916~1941) 赵聿才,沣水镇张赵村人,1916年出生在一个贫穷的石匠家庭。苦难的岁月,塑就了他爱憎分明、坚强不屈的性格。聿才15岁时,就经常把这样一句口头禅挂在嘴上:“冷眼观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 抗日战争爆发后,赵聿才在区长金子贞的指导下,以石匠作掩护,走村串户...[详细]
张雅韵(1898—1941)国民革命军陆军第72军新编15师44团团长.国民党追赠陆军少将。四川成都人。早年入川军,曾任炮兵营长。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国民党第三十集团军出川抗日。 川康边务督办署军官学校毕业。历任川康绥靖公署教导队总队长、四川省农村合作指导人员训练所中队长等职。抗日战争爆发后,...[详细]
张明华(1889~1941),字振中,五都(今凉水井镇)人。 张略读诗文,自幼爱习拳棒。从10岁起,其父前后14载共聘5人为师,在家教他练拳术。他博采众家之长,苦心操练,得南北拳术精妙,擅持刀 剑戟,棍锏鞭标,成为国术名师。 张明华身高体壮,性和善,好酒忌烟,广交四方豪杰。先后在沅陵枫香...[详细]
张捷三(1912~1941),又名张连捷,石桥乡北营村人。少年时在桓台第四高小读书,后就读于益都师范。毕业后,在桓台县曹家营中心学校任教。 1937年12月26日,张捷三参加了廖容标、姚仲明等领导的黑铁山起义。起义后担任廖容标司令的警卫员,次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8年1月7日,他...[详细]
雨晴(1918—1941)八路军山东纵队第5旅15团政治委员 2015年8月,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详细]
于鲁川 (1910~1941) 于鲁川,原名于兴文。1910年12月9日生于中埠镇于家庄。“七·七事变”后,为表达抗日救国、誓与祖国共存亡的决心,改名鲁川。 鲁川聪颖好学,1924年考入临淄师范。是年冬,参加了“学友读书互助会”,秘密传阅了《共产党宣言》等革命书籍和报刊。1925年,...[详细]
余海清(1914―1941)湖北麻城人。曾读私塾,后辍学务农,并协助父亲打铁。1930年参加由中共领导的麻城县独立团。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1年转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1932年,随部队转战河南商城。1941年任新四军独立团团长。同年,率部在安徽定远县十八里岗与日军作战。战斗中...[详细]
岳华 (1919~1941) 岳华,原名岳华邦,湖田镇下湖田村人。1935年,为养家糊口,18岁的岳华推起木轮小车,加入了下湖田小车运输队。此间,他接受了中共洪沟支部负责人李志英的帮助和教育,思想觉悟不断提高。于193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七·七事变”后,岳华在上、...[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