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荣 (1918—1941)乐陵市胡家乡李介家村人。1933年2月参加革命。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中共津南特委总农会书记兼宣传部长。1941年任中共宁津县委书记, 后调无棣县工作。同年5月,到盐山县薛堂村接受任务时,遭遇日伪军“扫荡”被捕,牺牲于盐山小马家日伪据点。 ...[详细]
陈怀治(1918—1941)商河县人。高小毕业后,受在北京大学读书的叔父教育和影响,参加了抗日革命活动。1938年7月,在八路军东进挺进纵队军政学校学习。毕业后, 分配到原籍建立发展抗日武装。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7月,任商河县抗日民主政府警卫班班长。1939年冬,在消灭顽匪孙唐臣的...[详细]
程锡培(1875—1941) 号贯如,南蓢亨美村人,中国早期铁路工程师。清末天津北洋大学第二届土木工程学生,结业后参加粤汉铁路的测量和修建施工工程,是詹天佑的得意门生,设计的湖北黄石港至象鼻山矿区铁路受詹天佑高度赞扬。“八一三”事变后,任沪杭甬铁路总工程师,坚守嘉兴,指挥修复铁路,确保前线军...[详细]
陈泗才(1916—1941) 博山县七区后庄(今属淄博市淄川区太河乡)人。1934年考入济南育英中学。1938年初,组建抗日自卫团并任团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任博山县七区自卫团团长。1941年1月2日晚,他到上台村(今淄川区东坪乡)召开群众大会,宣传抗日反顽时,被埋伏的敌人暗杀。 ...[详细]
陈瑛(1883—1941),字蕙薰,号蕙生,青田阜山乡王费潭人。晚清秀才,18岁入江南陆师学堂,继而留学奥地利维也纳新城步兵专门学校,8年后学成回国,受张作霖请,任东三省测量总局局长、东三省巡阅使署军学处处长、振威军总司令部中将参谋长,为张学良德语教师。1924年托病辞归。1928年,与陈梓芳等...[详细]
蔡雍泉(1914—1941)又名徐戎泉。文登县(今文登市)南稻地湾村人。1932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6年发动青年学生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1月,他带领30多人参加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被任命为政治部组织科科长。是年9月,任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五支队六十一团三营政委。1939...[详细]
贝寿同(1875~1941),字季眉,又字季美。吴县(今苏州市区)人。著名中国近代建筑设计师。早年为吴县庠生。后毕业于南洋公学,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嗣后赴德国,入夏洛顿盘工科大学建筑科学习建筑。归国后,执教于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北京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曾任民国北京政府-技正、民国政...[详细]
鲍天仇(1911—1941) 原名鲍衍钦,字希文,今仲村镇鲍家坡村人。1931年考入临沂省立第三乡村师范学校学习。“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 、演讲等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加入进步组织“反帝大同盟”。1932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春,和同学唐军一起奉命返里,组织成立鲍家坡党小组...[详细]
艾侠(1921~1941)女,原名赵素娥。广西柳州市人。烈士。民国26年(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时,艾侠是柳州市初二年级学生,积极参加进步老师组织的抗日爱国活动,被推选为抗日后援会成员。在中国共产党积极抗日和全国人民奋起抗战的压力下,广西李宗仁、白崇禧、黄旭初桂系军队开赴抗日前线,同时组织...[详细]
艾光楼(1911—1941)原名观城,又名伯英。莒南县汀水村人。毕业于临沂省立五中。 193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任莒中县县长。带领地方武装与八路军主力配合,攻打反动组织“万仙会”,消灭其18名骨干分子。3月因病去世。 ...[详细]
周宝时(1917~1941),又名惠敏,下车镇人。民国20年(1931)考入龙川一中初中班就读。“九·一八”事变后,龙川一中师生走上街头,宣传抗日救国。周宝时登台演讲,慷慨陈词,号召各界人民拥护共产党主张、制止内战,一致抗日。民国26年7月他在龙川一中高中毕业回到石含后,续创育成小学,并亲自任教...[详细]
郑志声(1904—1941) 原名厚湖,三乡古鹤村人。酷爱音乐,立志献身音乐事业,中学毕业时改名志声。中国指挥家、作曲家。 父亲是广州至香港之间的一铁路小站站长,母亲去世较早,有兄、弟、妹各1人。民国11年(1922)入读圣心中学,校长是法国天主教神父,懂音乐,为作弥撒,组织学生管乐队,...[详细]
张怀真(1871—1941年),名干生,梅江坜林坪村人。清秀才,廪生。1906年加入同盟会任梅县同盟会秘书。后转入教育结,任三角地蒙养学校校长,并与乡中父老协力创办益民学校。 1907年在汕头与叶楚伧等人创办《中华新报》,任总主笔,叶楚伧任总。后叶离任后,由张怀真兼任总。 张怀真为人忠厚...[详细]
袁苞(1885~1941),广东东莞县茶山厦朗村人。小时在家乡读书,以勤奋好学、办事认真为乡人所称道。民国5年(1916)到广州,考入广东省立高等师范学堂。毕业后,留学日本,归国后在广州第二十四国民学校当校长。民国9年任广州市第一高等小学(今广州市第四中学校址,民国16年易名广州市第五十一小学)...[详细]
徐省吾(1855—1941)字信麟,家名省贤,晚号“城北老人”。蕉城镇城西村人。自幼聪颖好学,清光绪初秀才,于1884年考选为拔贡,其诗文均好,有客家才子之称。曾任江西省宜春县通判,负责押运粮银至北京,足迹走遍大江南北。因其母黄氏及祖母吴氏先后去世,乃辞职归里,任镇平桂岭书院镇雅堂山长(教务主任...[详细]
邢海平,(1909-1941年),字静波,阳丰乡邢桥村人。因工作需要,长期住县城后贯街本宅。 海平1929年在遂平县参加中国共产党,同年暑假,考入淮阳师范高师班,任校党支部书记。毕业后,考人淮师高师班,后又转入开封私立尚志高中。毕业后,回县任沈寨等乡小学教员。 1938-1939年,海平...[详细]
王涛 (1908-1941) 中共南方工委委员,湖南省委组织部长,革命烈士。 湖南省江华县(今江华瑶族自治县)人,1908年3月11日出生于江华县沱江镇一个小地主家庭。1923年春考入长沙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接受了较多的进步思想教育,任学校团支部书记,积极领导-。19...[详细]
阮瑞琼(1922—1941),女,新会县崖西横水乡人。祖居江门沙仔尾文明里(今属蓬江区)。幼年丧父,兄妹由母亲抚养成人。受兄阮克鲁影响,阮于民国28年(1939年)初参加革命。由党组织安排到江门保安第七团政治工作队、新会县动员委员会政治工作队做宣传工作。同年3月江门、会城沦陷后,部队和政治工作队...[详细]
欧阳赓(1858—1941) 字兆庭,张家边大岭村人。清末民初中国早期驻外国外交官员。清同治十一年(1872),应清廷招考首批公派赴美国留学,与詹天佑同在9年内完成16年的课程,1881年美国耶鲁大学毕业后即返国。堂兄欧阳明(字辉庭,号锦堂)时任清廷驻美旧金山总领事,赏识其才干,1884年招...[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