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本德(1908-1940),福建省福鼎县店下乡筼筜村人。入伍后任闽东红军独立师某部战士,参加了闽东地区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所在部队编入新四军北上抗日,任新四军三支队六团战士。1939年随部东进江南,参加了开辟苏南、苏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1940年在安徽反“清乡”作战中牺牲。...[详细]
金飞霞(1910—1940),字缓平,原名传印,又名金石焘、金石刚,舒城县东沙埂乡(今属南港镇)人。 金飞霞生于较富有家庭,父金沛之是当地开明士绅,因倾向革命,营救过共产党人,1940年被国民党舒城县调查室暗杀。金飞霞1924年进舒城城关第一高等学校读书,1926年考入南京安徽公学,1929...[详细]
贾慎斋(1886~1940)满城大册营村人。少年家境贫寒,11岁父母相继去世,只留下兄弟3人,生活困苦。1928年夏,由王茂臣、何兆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五区农民协会会长。通过张贴标语,宣传反帝反封建,使五区的农会工作有很大发展。仅大册营村的农民协会就发展45名会员。全区各村庄相继建立农会组...[详细]
姜墨林是宁安县红土墙村人,1921年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32年,姜墨林刚满11岁的时候,就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地下组织中国共产主义儿童团。 姜墨林参加了儿童团以后,很快成为一名优秀的儿童团员。地下党组织经常派姜墨林到日军占领区做侦察工作,或与那里的地下党组织进行联系、传递文件和信...[详细]
贾济民(1911~1940),号裕银,当涂县亭头乡扬板街人。少年时期在家读私塾,民国15年(1926)考取芜湖关中学读书,民国20年毕业,因家境困难,无力继续深造,只好回乡以教学谋生。先在大官圩乌溪东南小学任教,后在亭头小学任教。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贾济民目睹日军对中国人民进行烧杀淫掠的残酷罪行...[详细]
胡志发(1913~1940)曲阳宿家庄村人。早年赴开滦赵各庄煤矿做工,并成为中共地下党员。1938年春,与节振国一起参加开滦煤矿大 。夏末,随冀东特委领导周文彬、积极分子王家义等到迁安、滦县、丰润等地开辟抗日根据地,任四总区区长。常和节振国一起行动,并介绍节振国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10月,...[详细]
胡展光(1909—1940),惠阳县澳头镇衙前村人。出生于个贫苦渔民家庭。十八岁到香港谋生。民国18年(1929)考入广州燕塘军校,毕业后任国民党军队的排长、连长。民国25年(1936)加入中国共产党,留在国民党军队里以合法的身份做共产党的工作,将国民党的军事情报转告给共产党。民国27年(193...[详细]
胡汉屏(1912—1940),一个年仅28岁的年轻共产党员,其英勇就义的豪迈场景永远印在人们心中。荒野上一个六尺的深坑,一个英俊的青年,被一群匪徒押着,站在坑边。匪首狰狞地嚎叫着:“说不说,不说,栽杨桐(活埋)!”年轻人毫无惧色,脸上露出几丝冷笑:“请便吧,怕死就不会当共产党!”匪首恶狠狠地将他...[详细]
黄玉清(1899—1940),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总部政治处主任。 原名黄亨镐,又名韩亨镐。出生于朝鲜咸镜北道吉州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1905年随家人迁移到黑龙江省穆棱县向阳村。1913年小学毕业后回家务农。1928年,曾带领本村的贫苦群众,与地主进行反抗盘剥、压榨的减租减息斗争。 1...[详细]
黄清霞(1912—1940)字趋白,昌江县新街镇(今属东方县)人。清霞排行老大。刚满7岁时,父亲黄耀瑞便送他进私塾读书。1926年,在外地求学的革命青年史丹回故乡墩头村创办昌江县第二小学,清霞进入该校就读。在此期间,他一方面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一方面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反帝反封建...[详细]
黄伯才(1881—1940),惠阳县秋长镇白石管理区白石洞村人。少年随母赴马来西亚谋生,做过割树胶工、采矿工。后成为富商。历任吉隆坡惠州会馆主席,循人学校总理,惠侨互助会长等职。抗战期间,组织雪兰莪惠州十属侨胞成立“雪兰莪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委员会”,自任会长,发动华侨捐款捐物支援祖国抗日。民国27...[详细]
侯君枚(1897~1940)高阳河西村人。出身于富商家庭,高阳、保定、北京都有他家开办的布线庄。早年就读于保定育德中学,后考入北京大学,因病辍学经商。常往来于高阳、北京之间,广泛接触社会和进步人士,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大革命失败后,仍坚持革命活动,毫不动摇。相继发展本村贫苦农民刘勤修、...[详细]
郝玉明(1909—1940),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游击军政治部副主任。 1909年出生在河北省阜平县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小学毕业后,因经济拮据,无力升学,便到一家染布作坊当学徒。期间走上革命的道路。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主要从事发动、组织农民的工作。他领导农民进行抗捐抗税运动,直至取得最后的...[详细]
郝玉玺(1916-1940),原名郝玉英,系山西省和顺县议城村人。他出生于一个中农家庭,7岁上学,先后就读于本村小学、并州中学、成成中学和进山中学。就学期间,他经常阅读马列书刊,思想进步,善于团结同学,曾组织过学潮,深受进步同学的拥护和党组织的重视。1935年初,由朱红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校从...[详细]
郭世五(1867~1940)字葆昌。定兴人。初在北平(今北京)西华门一家古玩店学徒,后任袁世凯-庶务司长。1913年至1915年为九江监督,监制“洪宪瓷”。其瓷品以“居仁堂”、“觯斋”为记。所收藏《中秋帖》、《伯远帖》、《本草品汇精要》为孤本珍品。撰有《瓷器概说》1卷。编有《清高宗御制咏瓷诗录》...[详细]
桂蓬洲(1914—1940),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参谋长。 四川省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团参谋长等职,参加过长征。 1937年2月,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结业后调新四军工作。1939年初,任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参谋长。同年5月,...[详细]
符金元(1915~1940),黎族,白沙乡海旺村人。1943年2月他到广州江村学校读书,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憎恶国民党的压迫统治。1937年返回家乡自费创办私立小学1所,除自己任教外,还从儋县请来1名教师。免费招收附近各村黎族儿童100余名进校读书。他经常以学校为阵地向学生及群众宣传抗日救困的道...[详细]
符彬(1904—1940年),临高县美良区前南村人。1925年,他在昌黎私塾读书时,阅读了一些革命书籍,看到孙中山遗嘱中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乃须努力”的语句,受到启发,立下誓愿:毕生献给革命,为建立一个新中国而奋斗到底。 1927年7月,符彬在东英乡参加中国共产党,任该乡党支部副书记。临高...[详细]
冯治纲(1908—1940),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龙西北指挥部指挥。 出生于吉林省公主岭。幼年全家迁至黑龙江省汤原县太平川耿贵屯。青少年时期,先后在太平川和汤原镇读书。小学毕业后,被汤原县司法科录用为雇员。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失业回家务农。1932年,在格金河金矿局做文书、会计工作。...[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