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公元1939年去世的名人介绍

公元1939年去世的名人介绍

龚选登 [公元1899年-1939年,革命烈士]

  • 龚选登(1899—1939)国民革命军陆军第79军76师参谋长 字阳甫,别号泰春。1899年8月9日他出生于广东琼州乐会县九曲乡沙美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0岁丧父,靠母亲抚养长大。艰难困苦的生活,造就其刚毅和吃苦耐劳的性格。他6岁开始读私塾,1916年他考入乐会县高等小学,仅读两年因家境穷...[详细]

葛霁云 [公元1896年-1939年]

  • 葛霁云,又名葛昊,曾化名葛济平,1896年出生于甘肃天水市。葛霁云小学未毕业就考入省立第三中学(即天水中学)。16岁辍学到天水县邮政局当译电员。1920年秋,被保送到北京交通大学学习铁路管理。 五四运动期间,葛霁云认识了革命先驱李大钊。在李大钊领导下钻研马克思主义,接受革命思想,自觉投身于五...[详细]

耿殿君 [公元1903年-1939年]

  • 耿殿君(化名张山东子、老白代、泉人、耿破烂),男,生年、民族不详,祖籍山东省。因生活所迫,随家闯关东来到黑龙江省汤原县,在黑金河金矿当过矿工。1932年,他结识了经常到黑金河金矿去做工的抗日青年高吉良。在高吉良的启发教育下,耿殿君加入了抗联队伍。1936年1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改编后耿殿君任八...[详细]

傅骥 [公元1918年-1939年,革命烈士]

  • 傅骥,原名傅骥元,1918年生于吉林省扶余县一个进步的满族知识分子家庭。他出生不久,母亲就去世了,由伯母养育。伯母是位知书达理、性格刚毅的满族妇女,对傅骥十分疼爱。傅骥的父亲傅仲霖,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30年代初任吉林高师校长、吉林大学教授。九一八事变后,-到北平,任国立北平东北中山中学教务主任...[详细]

范郁文 [公元1909年-1939年,抗日英烈]

  • 范郁文(1909—1939)八路军察绥游击纵队政治部宣传科科长 山西阳高人,因家庭贫困,1926年高小毕业后,就到内蒙兴和县当小店员。1927年夏,被录取为小学教师,先后在本县谢屯、杨家堡等村任教7年。他诲人不倦,努力学习马列原著和进步书籍。同时,撰写、发表了一批研究农村经济,揭露地主阶级对...[详细]

董秋农 [公元1910年-1939年,革命烈士]

  • 董秋农(1910—1939)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政治部敌工部部长 原名董万丰。出生于金州(今大连市金州区)二十里堡韩家村。 少年时曾在二十里堡私立小学读书。 1928年在旅顺二中读书时,为反对日本统治、随便开除中国学生等暴行,组织领导学生-,拒不返校复课。 1929年转入北平(...[详细]

崔哲宽 [公元1915年-1939年]

  • 崔哲宽(1915-1939)1915年出生,1928年春,入农民夜校学习。1930年,参加少先队组织。1931年冬,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2年,参加延吉县抗日游击队。1934年3月,编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独立师第一团第三连。次年1月,带领十几名战士化装先行潜入老头沟,有力地配合部...[详细]

陈松生 [公元1909年-1939年]

  • 陈松生(1909-1939),又名陈松茂,笔名推之,福建省南安县金淘乡人,缅甸归侨。肄业于上海震旦大学,1935年进厦门大学数理化阅览室任管理员。1937年“七七”事变后发起组织“鼓浪屿青年抗敌服务团”。1938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并随厦门大学内迁长汀,任中共汀城区支部组织委员。参加革命后...[详细]

陈芳钧 [公元1906年-1939年]

  • 陈芳钧,(1906-1939),原名陈芳安,字子庚,1906年12月5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双城县正黄旗五屯。东北抗日联军第6军第4师第29团团长。 1915年至1921年在双城读私塾,1922年至1924年在家种地。1925年至1932年在李杜部队当兵,后到梧桐河金矿当矿警。1934年夏搞地下工...[详细]

鲍辉 [公元1908年-1939年,革命烈士]

  • 鲍辉,原名鲍继禄,1908年生于湖北省麻城县鲍家湾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被疾病夺去了生命,他和兄弟们过早地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他们靠种庄稼、替人加工面条维持生活。尽管起早贪黑,但依然在饥饿线上挣扎。 1926年10月,北伐军胜利攻占武汉,革命势力发展到了长江流域,给黄(...[详细]

朱惺公 [公元1900年-1939年]

  • 朱惺公(1900~1939),字松庐,丹阳吕城镇人。少时聪敏好学。后在辍学经商中,仍抽空进修,因而文思大进,渐有文名,先后在杭州《浙江商报》、上海中国化学工业社任职。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上海《大美晚报》副刊。多次发表文章,抨击汪精卫等汉奸投敌-罪行。因此,汪特以“将被国法宣判死刑”等语进行恫吓。...[详细]

周浩然 [公元1915年-1939年]

  • 周浩然(1915~1939年),原名周世超,东瓦戈庄(今属段泊岚镇)人。1932年初中毕业后去北平大同中学求学。1933年返青,同年夏参加“左联”活动,与于黑丁等一起创办《汽笛》文艺社,并担任。不久,被通缉,重返北平大同中学。1934年春因患急性肺炎辍学回乡。1935年5月任《新青岛报》文艺副刊...[详细]

赵世恪 [公元1901年-1939年]

  • 赵世恪(1901~1939年),又名赵石可,赵家岭(今属通济街道)人。1919年入四方机厂当模型工。参加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1925年6月14日,为 日本帝国主义杀害青岛工人,胶济铁路总工会组织四方机厂1700多名工人,举行---。当时,赵世恪任四方机厂工人纠察队长。同年7月27日,军阀张...[详细]

张仲元 [公元1863年-1939年]

  • 清•太医院事务大臣—张仲元(1863-1939) 张仲元,字午樵,1863年生于乐亭县西南乡张家铺村。幼年聪颖好学,只因家境贫寒而废读辍学,跟随其父张祥云在京城行医。在其父指导下,经刻苦努 力,博览医书,随年龄增长,医业也已大有长进,临床尤精于内、外两科。青年时期考入太医院。初入太医院的数年...[详细]

张植 [公元1902年-1939年]

  • 张植(1902~1939),原名宗培,字培农,以字行。马站南坪(今南坪乡)人。共产党员。曾肄业于浙江省立第十师范。民国15年(1926)春,与王国桢同赴广州参加农-动讲习所毛泽东主持的第六期学习。10月,以中央农运特派员身份回乡,领导农-动,宣传开展减租、减息、废除苛捐杂税等斗争。 16年1...[详细]

张文彬 [公元1918年-1939年]

  • 抗日战争时期,淮阳人民在日寇铁蹄的践踏下过着悲惨的生活。为组织发动群众抗击日寇,0豫东特委建立了淮阳地下党组织,选任了一位年仅20岁的青年负责人,他就是淮阳县城吉庆街人张文彬。 张文彬1936年加入中国0,当年他才18岁。在艰苦卓绝的对敌斗争中,他出生入死,全身心投入党的工作,先后发展了薛...[详细]

于世海 [公元1868年-1939年]

  • 于世海(1868-1939),乳名于桂,艺名“青菊花”。沧县于庄子人,著名河北梆子老艺人。 他从艺三十多年,演出的戏目不下百出,代表剧目有《余唐关》《樊梨花》《穆桂英》《烈女传》《双官诰》《汾河湾》《对银杯》《走雪山》《南天门》等。 1919年秋,应邀云彭店工。他要求严格,一丝不苟。...[详细]

郁华 [公元1884年-1939年]

  • 郁华(1884~1939) 名庆云,字曼陀,浙江富阳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考取官费留学日本,先毕业于早稻田大学师范科,后进法政大学法科。清宣统二年(1910年)夏获法学学士学位,同年秋回国,应清廷留学生考试合格获法科举人衔,在清政府外务部任职。民国元年(1912...[详细]

姚永朴 [公元1861年-1939年]

  • 姚永朴(1861~1939),字仲实,晚号蜕私老人。桐城县市乡(今城关镇)人,桐城派末期著名作家。 姚永朴出身官宦世家,幼年随父至安福,从同乡塾师郑容甫学经学,后居安庆,受业于同乡秦吉帆。清光绪二年(1876 年),补学官子弟。次年,随父归居桐城挂车山,与姐夫马其昶谈经论史达8 年之久。光绪...[详细]

杨会康 [公元1866年-1939年]

  • 杨会康(1866—1939),亦名萃元,字仲颐,号筱簏。沔城南门人。18岁中秀才,25岁中举人。1903年由其兄介康出资捐官候补道,分发江西。次年任九江木关道,驻湖口征税。1909年调江西巡警道,1910年调江西分巡南(昌)瑞(州)袁(州)临(江)兵备道,监管水利。1911年10月,武昌革命军起...[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