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民(1925-1938)黑龙江人,共产党员,抗日巾帼英雄。 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官兵,在顽强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战斗中投江殉国,表现了中华民族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颂。她们是第2路军第5军妇女团的指导员冷云,班长胡秀芝、民族英雄——杨贵珍,战士郭桂琴、黄桂清...[详细]
王国宪(1853~1938),原名国栋,字用五,又字圣轩,号尧云,晚年号更生老人。原籍琼山县昌兴图青草村(今属谭文镇),后移居琼山县府城(今海南省琼山县府城镇)甘蔗园村。7岁考中案首(秀才第一名)。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考中广东第一名优贡,后在广州广雅书院深造。曾任广东省乐昌县教谕、广东省...[详细]
王毓峰(1897—1938),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第二师师长。 原名王庆忠,出生在黑龙江宁安县一个农民家庭。1916年参加东北军,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怀着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和一腔报国热情,脱离东北军,拉出一支反日队伍,加入到王德林的中国国民救国军,开展了积极的反日活动。 1933年...[详细]
王传善(1869~1938年),男,壮族,隆林新州镇人。家贫,粗识字。为了谋生,成年到云南投靠云贵总督岑毓英,后又转投云南军龙济光,因其勇于善战,深得龙的器重和信任,被龙命为警卫营长,随龙转战广东,渐成为龙的得力助手。在军阀混战时,为龙屡建战功,被龙提升为团长, 跃至广东五邑 (珠江三角州一带5...[详细]
汪保林(1874~1938),字维周,派号忠桢,临湘县聂市镇人。民国27年11月,日军入侵接近聂市王见畈(现称洋姜畈、扬见畈),64岁的汪保林发觉后,随即高喊:“日本鬼子快来了,大家快躲!”喊了一遍又一遍,10多户人家的男女老少都已外逃,而日军已进他家堂屋,他躲避不及。日军以刺刀挟持,强迫为其“...[详细]
陶葆廉(1862—1938),字拙存,别署淡庵居士,陶模之子,秀水(今嘉兴)人。少年入学,为优贡生,秉性俭约,好学不倦,博览群书,专心撰著,对史地考证、医学、算术,都颇有研究。清光绪十七年(1891),陶模任新疆巡抚,葆廉随父赴新疆。沿途逾长城、渡瀚海,经古代蒲类(今巴里坤)、车师(今吐鲁番)等...[详细]
谭国联 (1904—1938) ,壮族。大同区板坡村人。1924年毕业于东兰县立高等小学校,1925年参加革命,曾任区农民自卫军宣传员,赤卫队文化教员。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红七军整编时,任第二十一师五十五团第三营教导员。1932年奉派到贵州省的荔波及广西的南丹、 河池等地进行革...[详细]
汤鹏超(1856—1938),又名显,绍兴平水镇人。武术家,精达摩内功拳。1916年,被公举为绍兴城区拳术研究社社长。首创浙江国技练习所、杭州市第一国术教练所。历任浙江省立第一师范、浙江省立第一中学、浙江大学工学院及绍兴浙江省立第五中学国术教师。1929年,浙江省国术馆成立,任名誉教官,与太极名...[详细]
唐公宪(1898—1938),又名政,字海潮,学名伯宣,遂昌梭溪乡庄后村人。1920年,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任杭州学生联合会评议部议长,与宣中华等领导“一师风潮”。次年任浙江省学生联合会理事长,并兼任中华民国全国学生联合会评议员。同年夏,应沈定一邀,在萧山县衙前筹办农村小学,参与衙前农民协...[详细]
宋春舫(1892—1938),别署春润庐主人,吴兴(今湖州)人。清末秀才。清宣统三年(1911)入上海圣约翰大学,1914年留学瑞士,攻读政治经济学并研究戏剧。1916年回国。历任外交官、律师和圣约翰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东吴大学教授。五四运动后,提倡话剧艺术,介绍欧洲现代戏剧。戏剧理论著作...[详细]
宋安枢(1854~1938),字星垣,江城乡六新村公所西坡村人。光绪七年(1882)考取廉州府学生员,十一年补增广生员,十六年报捐贡生。 光绪二十四年,他创办了进诚书院。同年.报捐同知。10月加捐三班,分广西试用。光绪二十七年,他在广东账捐局报捐蓝翎,随后赏换花翎。同年因“剿匪”有功被奏保以...[详细]
史梦梅(1876~1938),郊区荫营镇人。从小经营冶铁炉厂,为小有名气的装炉好把式。民国26年(1937)抗战爆发前夕,毅然送子参加八路军,并出任荫营村动员委员会主任,以年迈花甲之躯,为抗日救亡奔波效力。民国27年,由于汉奸出卖被捕,在狱中宁死不屈,给参加八路军的儿子捎去一个玉石烟嘴,以示“宁...[详细]
齐德夫(1904—1938),又名仁孝,曾用名李德夫、李达夫、钱非德、齐道甫。天台县城人。五四运动爆发时,正在天台中学读书,受到先进思想影响,与同学去集市、船埠宣传反帝爱国道理,查检日货。192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小学教师身份为掩护,发展党员,建立支部,任支部书记。1929年初,去前洋潘...[详细]
彭璋(1891—1938),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二军第五十师少将副师长。 祖籍湖南酆陵人,出生在父亲到安徽赴任的途中。民国初年,广西陆军讲武堂毕业。参加湘军,历任排长、连长、营长等职。1923年,随军入粤,在国民革命军第二军第五师任参谋、团附等。1926年,从广东出师北伐,因战功,升任第五十师第...[详细]
潘国纲(1882—1938),字鉴宗,号鉴园,永嘉(今瓯海区北林垟乡庙后村)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考入福建武备学堂,毕业后任江北督练公所委员等职。宣统元年(1909)进保定军官学校。三年八月武昌起义后,杭州新军成立军政府,国纲回浙任都督府参谋部科员,续任革命军司令部第一参谋。1912年8...[详细]
莫休(1912—1938),福利镇青鸟山村姑婆寨人,出生于农民家庭。1932年肄业于广西省立第三高级中学,后投考广西航校为第一期飞行生。毕业后,入日本明野陆军飞行学校深造。 1935年任广西航校少尉飞行员,1937年擢升为广西飞机教导队中尉分队长。后调第五路军飞机第二中队任分队长。 抗...[详细]
莫更(1916——1938),初名莫运烈,陈塘镇寺村人。1930年,考入县立初级中学第一班。 在抗日热潮的影响和推动下,1932年慨然投笔从戎,转读于广西军校童军养成所。1933年,入广西航空学校攻读,决心走航空报国之路。他学习刻苦用功,成绩甚优,多次得到老师称赞。1935年夏,他从航校...[详细]
马德山(1911―1938),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第一师师长。 原名金乘浩。朝鲜平安北道人。因其祖父、叔父、堂兄参加反抗日本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朝鲜三一运动而身亡。为免遭日本宪兵的破孩,其父带领全家来到上海,后辗转天津、沈阳、长春,于1927年,同几百户招募来的朝鲜族农民一起,到马德山黑龙...[详细]
陆云高(1874—1938),字伯明,新桥乡大林村人。 龙州陆军讲武堂毕业,历任旧桂系部队连、营、团长,广西自治军混成旅旅长,建国军中将师长。民国11年(1922年) 4月,陆云高率队取道黔桂边境回县,攻占县城,在县筹军米20余万斤后,向邕州(今南宁市)进发,不几日,攻克邕城。新桂系统一广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