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增祥(1911~1937),北周家庄人,农民。早期党组织组建者,带领游击小组,向富户借粮,解救贫雇农困苦。民国25年被捕,关押南宫县监狱。民国26年被 杀。 巨鹿县郭庄小学教师共产党员张克权、张克久和孙增祥有亲戚关系,时有来往。民国23年冬,二张介绍孙增祥参加中国共产党。随后又在周家庄、孟...[详细]
隋相生(1880-1937),1880年生于桓仁县海清伙洛村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里,家里生活极端贫困,幼年给富人家放牛,成年后靠给人家打短工维持生活。他憎恨当时的黑暗社会,憎恨那些吃人肉喝人血的地主老财,空怀一腔悲愤。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的抗日武装蜂拥而起。杨靖宇率部队来到桓仁海青伙洛,他...[详细]
石焕然(1895—1937),山西绛县人,抗日英雄。 1937年10月,日军进犯太原,石焕然奉命率部赶至崞县城北东村设防。 1937年10月7日,日军在重炮掩护下发动进攻,崞县北城墙轰塌10余丈,日军窜入城内。石焕然率部与敌展开激烈巷战,石焕然不幸中弹牺牲。 2015年8月,被列入民...[详细]
沈崇诲(1911―1937),国军空军飞行员,抗日英雄。祖籍江苏江宁,后迁居到湖北武昌。其父亲沈家彝先生,在北平法政界任职。 沈崇诲幼好体育。1921年考入北京成达高等小学。后入天津南开中学。1928年考入清华大学。曾作为校足球队和棒球队队员,参加北平、东北地区和全国运动会。1931年“九一...[详细]
任风,1911年7月出生于河北省容城县李家庄村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父亲任景魁为前清秀才,一生清贫,以教书为业。他学识渊博,治校严明,深得学生及家长的尊崇;他正直廉洁,急公好义,这些都对少年时代的任风有很大的影响。 任风自幼在父亲的熏陶下,学前就能熟背《三字经》《名贤集》《论语》以及多首唐诗。入...[详细]
魏礼(1628—1693年),字和公。江西省宁都县县城人。魏禧之弟。文学家、诗人、隐士,“易堂九子”之一。 生于明思宗崇祯二年十一月,卒于清圣祖康熙三十四年十月,年六十七岁。少鲁钝,受业于兄禧。禧管教甚严,常受责打,无怨言,反曰:“兄固爱我也。”年近二十,更刻苦自励,遂与二兄际瑞及禧齐名,人...[详细]
全正熹,1911年生,贵州省荔波县人。 1929年,全正熹从省立都匀第五中学毕业返回家乡。他常与人言历代爱国志士,崇敬他们为国为民之举,称赞他们的高尚品格,以抒发自己的爱国热忱,博得邻里的敬重。其时,长者挽留他为桑梓服务,学友邀他出任教员,但全正熹都婉言辞绝。其父全耀武虽有望子成龙之心,但基...[详细]
丘之纪(1902-1937)别号帛臣,广东揭阳人。1924年冬,丘之纪考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入伍生总队,曾参加第一次东征与平定刘、杨叛乱。1925年3月升步科官生,1926年1月毕业。因成绩优异而受张治中将军赏识,点名留校工作。北伐战争节节胜利,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二师叶剑英师长所部急需中下级军...[详细]
彭仁忭(1913—1937),山东省德县人,青岛胶济铁路中学四级学生,后就读于金陵中学初中部。其后即转学空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战斗科毕业,获授少尉军衔,任空军第六大队第三队队员。他身强体壮,学科术科均属优等,律己严,生活甚有规律。1937年8月26日,奉命飞沪轰炸日军阵地,完成任务后,遭优势之敌环...[详细]
庞泰峰(1905—1937),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将领,抗日战争中任原国民党陆军第63军91师22旅少将副旅长。忻口、太原会战中奉令于河北宁晋阻敌,1937年10月12日与敌肉搏时负伤自戕殉国。 2015年8月,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详细]
涅日丹诺夫·尼古拉·尼基福罗维奇(1913—1937)苏联空军志愿队队员 1913年,涅日丹诺夫·尼古拉·尼基福罗维奇,生于乌拉尔州伊尔比茨克区伊尔比特市(今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伊尔比特市)。 1937年8月21日,中苏两国在南京正式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苏联政府随后决定派遣志愿航空队参加...[详细]
聂景祥(1911.10-1937)建宁县溪口半源人。苏区时期,先后任建宁县革命委员会主席、建宁县城市区苏维埃政府主席。 聂景祥出生于贫苦农家。读过2年私塾,做过短工,曾被国民党抓丁当兵,后持 出逃投奔红军,在红十二军当过排长。1931年5月31日,随红十二军参加第二次反“围剿”建宁城战斗,经...[详细]
明安楼,1910年出生于湖北省阳新县三溪口镇一户佃农家庭。因家境困难,未能入学读书,自小随父务农,受尽豪绅地主的剥削和欺凌,饱尝生活的艰辛。 1928年1月,中共阳(新)大(冶)县委领导了震惊阳大二县的刘宣堍暴-动,镇压了阳新大劣绅、国民党政府湖北省参议员刘慧臣和大冶巨富罗巨舫。这一消息传到...[详细]
毛维寿(1892—1937)字祺勋,号考三。江西省峡江县巴邱镇毛家村人。 1912年入陆军第八师三十团当兵。次年团队遣散,归峡江与新余李素白等人集资做药材、杂货生意,往来于滇黔湘粤之间。后因经营不善,资本全亏,流落于湘西洪江县。时见告示招兵,遂报名入伍。1921年,随-战至粤,适其师毛世俊在...[详细]
马和福,1893年出生在甘肃省临夏县东乡锁南坝村一个贫苦的回族农民家庭。弟兄三人,大哥马金山,弟弟马金宝,而他却一反传统习惯,起名为“和福”,以寓他对黑暗社会的愤恨,对穷人翻身过上幸福生活的憧憬。 1897年,由于家乡连年战乱和灾害,穷苦人纷纷背井离乡。这时4岁的马和福与哥哥、弟弟一起在祖父...[详细]
卢仪欧(1903—1937),字次韩,别号慕庐。河南滑县人,曾就读于河南省国立东南大学。 1937年抗日抗战爆发后,卢仪欧率部参加崞县保卫战。10月上旬参加忻口会战,激战中,担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9军70师215旅429团团长的卢仪欧不幸身中数弹,壮烈牺牲,时年34岁,临终时仍口呼杀敌不止。...[详细]
罗熠斌,1890生,贵州省台江县人。 罗熠斌在贵州讲武学堂毕业后,因表现突出,被黔军招入,曾在黔军中任营长。但因罗熠斌生性率真,敢说敢为,与黔军中的贪腐成风格格不入,导致与上司的矛盾越积越深,无奈辞职定居台拱(台江县),以经商为业。 1935年5月,贵州桐梓人何知重担任103师师长。何知...[详细]
龙厚生(1891-1937),名承桃,字辛桃,乳名毛徕,生于永兴龙形市乡龙江坪一富裕人家。父亲是一位有名的武术师,家中开有经馆和武馆。龙厚生从小受父亲的影响,一边学文一边习武。他,更酷爱武术,15岁时就学熟了多种拳术和当地红、黄、青、花四种舞狮法,能跟班出场。父亲见他有习武天赋,便将祖传秘绝传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