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准(1871~1936) 李准,字直绳,四川邻水人。父征庸,曾任南海县令。李准自幼随父来粤。后历任候补道员、提调、总兵、广东水师提督。兼任巡防营统领,兼巡各江水师。光绪三十一年(1905)四月,因擒海盗有功,受慈禧太后、光绪皇帝连续三次召见。宣统元年四月(1909年5月),两广总督张人骏派...[详细]
李元昌(1912~1936年),又名子文,和溪坂场人。民国19年(1930年)参加红军游击队,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和溪乡农民赤卫队中队长、坂场乡革命委员会主席、南(靖)华(安)区苏维埃政府副主席、莒州游击队长、和溪游击队长、(龙)岩南(靖)漳(平)游击支队第一大队财粮委员等职。 李元...[详细]
刘玉春(1910~1936) 代号工人。男,汉族。清涧县解家沟镇王家坬村人。陕北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 出身贫苦,自幼务农,上过冬学。1927年7月,由贺生春介绍加入共产党。1928年秋,任本村党支部书记,带领农民抗粮抗税,斗争土豪劣绅。1934年4月,在清涧县第一次党代会上当选为县委书记。...[详细]
刘士武(1900--1936)珠河县(今尚志县)人,1934年8月,被中共珠河县委派来延寿,任中共延方特别支部领导,先任组织委员,后任支部书记。他带领党员、群众,以中和的天台山为根据地,配合抗日联军,开展抗日斗争。1936年4月,加信自卫团兵孟庆余去中和南山搜集抗日联军情报,被抗日联军抓获。刘士...[详细]
刘葆华(1917~1936)宜川县集义镇人。民国六年(1917)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二十三年(1934)在宜川第四高级小学上学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高小毕业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因家境贫寒无力继续上学,他以卖笔墨纸张养家,并借以掩护为党做秘密工作。二十四年(1935)春由于叛徒告密,他的哥...[详细]
李煜堂(1850~1936) 李煜堂,名文奎,一字郁堂,广东台山人。幼研经史帖括之学,年18随兄经商美国,数年后积资返港,设金利源、永利源两药材行于港岛南北行;甲午中日战争后,以国势微弱,认为非振兴新工商业不能自存,遂先后经营广州电力公司、河南机器磨面公司、泰生源出入口货行等,因缺乏经验,屡...[详细]
李世超 (1904-1936),字云山,又名李恩顺,化名李英超、-禄。吉林省伊通县人。1918年小学毕业后,考入在长春的吉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读书,1921年毕业后,回到家乡在县立第一小学执教四年。后考人北平朝阳大学法律系读书。1930年与北平笃志女中学生石正芳相识,石家原是满族官宦世家,颇...[详细]
李然妹(1912~1936年),女,又名李寿资,化名李秀英,民国元年(1912年)生于福安县溪潭乡马山村农家。因家境贫寒,从小就挑起家庭生活重担。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闽东革命先行者马立峰、詹如柏以及陶铸等在马山领导贫苦农民开展“五抗”斗争、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然妹在当地中共支部书记郭...[详细]
李秋岳(1901--1936),女,朝鲜族,原名金锦珠,别名张一志,外号小黑李子。1901年,生于朝鲜平安南道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5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在黄埔军校工作。1927年8月,党组织派她去苏联学习。1930年春回国后,在中共满洲省委工作,担任过县委委员、妇女部长、镇北区委书记...[详细]
李庆标(1866~1936年),诏安城关人。幼年家境赤贫,初小便辍学牧牛,随父务农。当时,农村破产,民不聊生,不少农民纷纷搭乘“猪仔船”往南洋谋生。光绪十一年(1885年),李庆标也离乡背井渡洋到缅甸南部的土瓦,受雇参加当地开荒建设。经过几年的辛勤劳作,李庆标有了些许积蓄,才到达仰光,在一家华侨...[详细]
凌福顺(1912~1936年),化名庞飞虎,莲地村人,民国元年(1912)2月生于端源村。家境贫苦,全家住在他人破败的旧屋里,父亲凌建保靠打短工维持家庭生活,后因贫病交加双目失明,生活无靠,母亲方娇带着襁褓中的福顺,求乞度日。福顺13岁,母亲病故,从此便开始打零工、当学徒谋生,在困苦的生活中磨炼...[详细]
李明康(1912~1936年),原名李美翘,上杭县庐丰人。民国18年(1929年)投身革命。民国2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参加红十二军,后调红八团政治部任宣传干事。民国23年春,他随红八团深入漳(州)龙(岩)公路沿线及其两侧的岩南漳、岩永靖、永和靖边区开展游击战争,活动在南靖的和溪、水潮、金山、龙...[详细]
李乐天(1905~1936) 李乐天,原名清操,广东南雄人。其父参加过辛亥革命。李乐天小时从父亲那里开始接受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 民国10年(1921)秋,考进省立南雄中学。在校经常阅读马克思主义书籍,参加进步活动。校长禁止学生阅读进步书刊,李等组织同学-一个多月,因此被开除学籍。一年后...[详细]
李和尚(1908~1936年),秀篆人。民国17年(1928年)2月参加革命,积极串连贫苦农民,筹款购买0。不久,在诏安秀篆东坑尾组织“农民自卫队”,并率领自卫队参加攻打秀篆上湖村大土豪王元亨的战斗。接着组建“大北坑农民协会”。民国18年春,中共饶和埔诏县委组织饶和埔诏游击队团部,李和尚带领自卫...[详细]
李浩仁(1914~1936) 陈家碛村人,家庭贫农,自幼务农,爱游泳,在黄河上学得一把好水性。 1934年,他毅然参加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班长,分队长,转战吴堡、葭县、绥德等地,开辟苏区,打击国民党。先后参加过猪头山、大王庙、红山庙、砖窑山等多次战斗,每次作战他带头冲锋,奋勇...[详细]
李伯亭(1911~1936.4.28) 原名序泰,凤亭乡人。 民国21年(1932)毕业于省立七中(安康中学)。少时,同何振亚、沈启贤、文考亭在汉阴高小读书。19年(1930),在安康中学主办的《新秦先锋》第三期发表《汉阴通讯》一文。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汉阴“毫无一线曙光”...[详细]
李邦正(1902~1936) 梨园岔小河村农民,父双目失明,他是独子,从小挑起家庭重担,终年奔波,不得温饱。民国二十四年(1935)红二十五军某部来到梨园岔,因他勇而好义,胆略过人,被选为区苏维埃土地委员兼赤卫队长。红八连给邦正配发长 各一支。他很快组建起一支二三百人的赤卫队。6月,国民党部...[详细]
连横(1878~1936),初名允斌,字雅堂;后改名横,字武公,号剑花。出生于台湾府台湾县(后改为安平县)宁南坊马兵营,祖籍福建龙溪马崎(今龙海县步文乡)。 连横父亲连永昌,在台湾经商致富。连横年幼时,父亲曾特意买了一金余文仪的《续修台湾府志》,嘱咐连横:“你为台湾人,不可不知台湾历史。”连...[详细]
冀云程,原名冀步青,1910年生于山西省平遥县。1927年考入北平中国大学。大学期间,冀云程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和党的刊物,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反帝大同盟”等党的 组织。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3年5月,冀云程受党指派在共产党员吉鸿昌领导的“抗日同盟军”中做政治工作。6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