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雪如(1897—1932),又名弘、雪夷、奕泉,梅城下市杨桃墩人,早期中共梅县地方组织主要领导人之一。他少时丧母,父以卖豆腐为业,家庭生活贫困,在他的要求下,全家节衣缩食,送其到学校读书。民国3年(1914年)小学毕业后考入梅州中学。在学期间,学习勤奋,成绩优异,喜爱看进步书籍。民国6年秋毕业...[详细]
徐玉芬(1870~1932),字琼苑,下车镇人。清同治九年(1870)出生于贫苦家庭。5岁丧父,7岁入村塾读书,聪颖过人,深得塾师器重。因家贫交不起学费,其母陈氏乃以每年饲养肉猪一头,交给塾师权当束修。光绪十五年(1889),以县试第一名考中秀才。之后,即回乡设馆授徒,立志以身许教。曾先后任“三...[详细]
唐靖(1903~1932) 原名唐定,商州人。古世珍(1904~1948),又名鼎新,字铸九,商州人。唐靖少时随堂兄从事缯箩业糊口度日。因不安本业,民国14年(1925)春奔赴河南国民二军岳西峰部当护兵,因违犯军纪,被逐出营门。同年,古世珍到国民二军岳西峰部当兵,拐得手 1把,逃回商县,并自豪地...[详细]
欧阳瑛(1896—1932) 女,又名欧阳锡瑛,祖籍张家边大岭村,父亲欧阳克航是旅美华侨,两个兄长都学习飞行,志在追随孙中山革命,不幸在1906年的加州大地震中和父母一起遇难,其幸存成为孤儿,得当时任职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的同乡欧阳赓与妻子欧阳丽莲收养,住入欧阳赓夫妇与其他华侨开办的孤儿院。1...[详细]
慕经(1847—1932) 沙溪圣狮村人,俗姓彭名未,又名冠群,号逸琴,字畅为,慕经是其出家后法名。有兄长二人,其排行第三,是遗腹子。少时上学常被同龄所讥出世无父而独自悲戚。年长学业大进,无意功名,不应科举考试。在大石兜村设馆授徒,笔耕糊口,课余闲暇多与虎逊岩僧人研习佛经,早晚诵经礼佛。后弃...[详细]
毛简青 (1891-1932) 中共六大主席团成员,革命烈士。 湖南省平江县人,1891年11月生于平江县濯水金窝的一个富绅之家。曾就读于碧潭小学、平江县中学、岳州中学。1913年偕妻吴淑坤自费赴日本东京留学,先补习功课,1915年考取仙台第一高等学校,毕业后考入东京...[详细]
陆更夫(1906~1932),又名梗夫,四川省叙永县人。童年时代在叙永城读私塾、小学,再转到永宁中学读书,因家贫中途辍学。靠叔父陆俊鸢支持,民国11年(1922)到成都市高师附中读书,受高师校长吴玉章、教员恽代英的思想影响,于1923年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他与“学行励进会”骨干张...[详细]
柳直荀 (1898—1932) 红二军团政治部主任兼红六军政委,革命烈士。 湖南省长沙县人。又名柳克明。湖南省长沙县人。1898年11月3日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12年就读于长沙广益中学。1916年考入长沙雅礼大学预科。先后当选为学校体育会长、学生会会长。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详细]
刘铁超 (1899—1932) 红二十军、三十五军军长,革命烈士。 湖南省耒阳县(今耒阳市)人,1899年2月27日生。7岁入村私塾读书,12岁时父母双亡。在哥哥和亲朋资助下,考入县杜陵高小读书,毕业后在家务农。1924年冬考入黄埔军校,为第三期步兵队学生,1926...[详细]
刘福(1890~1932),韶关东河坝人。少年时曾读三年私塾。12岁时就上山打柴、割草卖,帮补家庭。青年时期,艰难的处境使刘福养成一种爱憎分明,乐意助人的天性。1925年春东河坝农会在刘福等人的发动下成立,会员有700多人,选举刘福为执行委员。 1926年5月,省农会派彭湃、周其鉴、蔡如平到...[详细]
刘传璧(1913~1932) 字介璞,骆家坝乡骆镇村人,民国2年2月出生,7岁入私塾,15年(1926)复毕业于县立北后街高等小学,同年9月考入汉中共立中学。时值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蒋介石媚外攘内,-之祸,迫在眉睫。汉中各校学生走上街头,--。传璧在 中积极参加陕南特委的 组织“...[详细]
刘炳盛(1904~1932) 骆家坝乡阳雀垮人,清光绪三十年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9岁入私塾读书,13岁家贫辍学,随父兄务农。由于他常年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目睹土豪劣绅之跋扈与农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苦难,思想深处埋下了对吸血者的刻骨仇恨。 民国20年(1931)冬,...[详细]
林应祥(1900—1932),新铺镇彭坑村墩子下人。幼年在五全学校启蒙,名列前茅。中学毕业后,在宿儒林岳东的私塾就读,聪颖勤奋,老师视其为学生中之千里马。 1924年林应祥投笔从戎,在黄埔军校毕业后,参加东征、北伐、屡建军功,抗日战争时已升任中校营长,率领600健儿驻防上海。 1932年...[详细]
林娥(1911~1932),女,一名吴娥,河林乡河田村人。 4岁时,因家贫给惠城南门姨母做养女。 民国14年(1925)林娥刚15岁,姨母要他与一年纪不相称的男人订婚,她坚决反对,并借口往河田割菠萝而离开了姨母。林娥回到自己家乡河田以后,因父早丧,家境贫困,生活十分艰难,便往泗竹埔村(林娥生...[详细]
李灿 (1901-1932) 红八军军长,革命烈士。 湖南省宜章县人,1901年1月1日生于宜章长冲村李家。1914年秋考入宜章县阁邑高小。1917年夏毕业。1918年5月投笔从戎,入湘军第二师三旅六团一营二连当兵,与彭德怀、黄公略志向一致,结成好友。此时他改名李灿...[详细]
黄愚川(1871—1932),家名德兴,号炜,字愚川,兴福镇湖谷村岗子下人,晚清秀才。清末至民国初年,他曾在谷仓下徐姓“槐林家塾”、东山“创兆学校”及湖洋桥“泗水东山”设馆授徒。其时,谷仓下徐姓与东山丘姓因事失和,他以老师身份多次调解,终使两姓乡亲尽释前嫌和好,至今乡人仍津津乐道。 黄愚川擅...[详细]
黄彭年(1865-1932年),原名德鑫,号少铿,八甲黄垌六吉堂人,生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幼年丧父,家世清贫。少年在私塾读经书,聪明机敏,能文能医,青年时,卖过豆腐,当过医生。 宣统年间,彭年来往省港之间,与同盟会成员有过交往。民国5年(1916年),护-都司令岑春煊命彭年回乡招抚绿...[详细]
黄瑾(1892~1932),乳名炳宣,又名黄凯,大坝镇人。“一·二八”淞沪抗战时,任十九路军黄汉廷团部连长。民国21年(1932)日寇在上海发动“一·二八”战争,黄瑾连长奉命增援前线。日寇凭其陆、空军优势,向吴淞、闸北、江湾发起总攻,十九路军全体官兵誓死抗战,激战五昼夜,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2...[详细]
高晖石(1874—1932),高满华之子,于光绪年间往暹罗继承先业,使高氏事业又有发展,成为泰华商界之巨擘。晖石热心侨社和慈善文化事业,是泰国中华总0发起创办人之一,曾受泰国五世皇御封为子爵。民国11年(1922),潮汕“八·二”风灾,他发动海外侨胞捐资救灾,并带头捐资与侨胞共同创建“澄海便生医...[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