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佑(1894—1932)字惠民。博兴县高渡村人。1930年经回乡开展党的工作的张静源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8月4日,博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农民-,-队伍发展到700多人, 活动于博兴、广饶、临淄三县边界。李天佑参加了-的组织和指挥工作。由于敌人残酷镇压,-坚持了二十几天就失败了,博兴党...[详细]
林树芹,字泮元,海南琼东(今琼海市)塔洋镇簪马村人。1902年农历八月初八日出生于簪马村的一户农民家庭。他少年时代,正值封建军阀混战,中国处于四分五裂的黑暗时期,在山合高小毕业后就回到家里。林树芹家世代为农,但当时农村各业凋敝,生存困难,为谋生计,父亲就让他和朋友郭经纬在嘉积镇上合开了一间照相馆...[详细]
冷少农(1900—1932),原名肇隆,瓮安人,1923年,从法政专科学校毕业,先后任《民意日报》,贵州筹饷局紫云、开阳印花税督催员等职。在此期间,广泛接触社会各界,了解劳动人民悲惨的生活真情,目睹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他断言:“军阀残暴必败,革命事业必成”,并毅然弃职返乡。1925年,...[详细]
黄善藩(1900~1932) 海南澄迈县长安乡(今长安镇)库云村人。早期琼崖特委委员,琼苏政府委员;琼崖工农红军杰出的政治工作者和优秀指挥员,澄迈农 动的早期领导人之一。 1924年考入澄迈中学简师班,因其聪颖,被授课先生和林绍昆校长一起举荐,次年春考取广州省师范学校。在穗求学期间,开始接...[详细]
何毅,原名君陛,字殿臣。海南乐会县第一区(今琼海市嘉积镇)不偏村人。1899年出生于一个手工业者家庭。父亲何昌孙,在嘉积镇开小理发店。 何毅17岁毕业于乐会县模范国民学校。18岁进入琼崖东路中学读书,积极参加五四-。21岁高中毕业后回家务农,曾受聘于温泉高等小学,任教员1年。 ...[详细]
郭天亭,又名郭仁甫,海南万宁县(今万宁市)龙滚镇军寮村人。1898年郭天亭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父亲郭经选,母亲黎氏。他10岁时,父母、兄妹离世,郭天亭孑然一身,生活凄苦。郭天亭婚后得岳母支持,读了几年私塾。他21岁时被青山、芳园等村私塾聘教。 1923年郭天亭在龙滚民团里做事。1...[详细]
耿贞元(1890—1932)原名耿之贱,又名耿精一,化名周汉臣。广饶县黄丘村人。早期中共党员,革命烈士。他幼读私塾,能诗善文,遇事机智灵活。成年后周游四方,用所学《易经》为人算命糊口。1920年迁居益都。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7月调回原籍, 以卜卦算命为掩护,秘密发展中共党组织,建...[详细]
高盘昌(1905~1932)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生于阳湖县白家桥附近(今区境内)。17岁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学徒。民国13年(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4年与-一起被选为商务印书馆工会负责人,并担任商务工人纠察队队长。民国16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组织上送他到苏联...[详细]
冯夙仁,海南琼山县(今属海口市)三江溪头村人。1901年出生,1924年在广东省立第六师范学校(今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赴北京国民大学读书。在校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未毕业即返琼开展革命活动,曾担任琼崖工农红军三团三营政委。1931年11月任澄迈县委书记,后任澄迈县委书记兼任琼崖工农红...[详细]
冯嘉锡(1848~1932) 字晓青,生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武进人,世居区境内周线巷岳家弄(后改名为青青里)。冯早年服官在外,历任湖北等地知县、广州晋道员等职。在岑春煊当广西督军时,任命冯为税务总局局长、中国银行行长、海关监督等职;后任苏州苏纶厂厂长。民国11年(1922年)告...[详细]
范德如(1865—1932)字玉坡。东平县州城西菜园街人。清末廪生。曾任省咨议局议员、州议事会主任。坚信教育救国,矢志兴学。支持建立东平州书院高等小学堂(东平第一所高等小学),出任堂长。1908年出资创办了东平第一所私立小学——范氏私立初等小学堂, 任堂长,自聘教师,学生免费入学。1915年4月...[详细]
陈振亚,1905年出生于乐会县第一区南堀乡(今琼海县嘉积镇南堀管区)加宝岭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陈学长,又名陈祥光,素以行医为业,为人忠厚老实;母亲何氏是个勤劳俭朴的农妇。振亚有胞弟振麟和3个姐姐。 振亚少年时到大姐夫家乐会县第二区珍寨村,在珍寨高等小学校读书。他受“五·四”时期...[详细]
陈玉侯,原名陈振茂,又名陈豫侯,号春光,海南定安县光耀村(今属琼海市)人,1889年1月出生。父亲陈圣钦,为前清监生,热心公益事业,关心教育,是本村私塾的常务校董。陈玉侯有4个姐妹和胞兄振蕃、胞弟振标。他排行第二,被邻里称为“二虎”。陈玉侯10岁进私塾,读书用功。1916年秋,陈玉侯高等小学毕业...[详细]
程先甲(1871——1932),笔名百花仙子,是清末文字改革运动的积极推行者,他擅长文赋诗词,为地方教育,学术研究,文艺创作,等方面都做出了贡献。 他二十岁中举人,二十一岁创作鸿篇巨作《金陵赋》此赋至今仍是研究南京民俗的重要文献资料。1898年任江南高等学堂教授,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现代...[详细]
雷永铨,1898年出生于海南琼东县第四区(今海南省琼海市长坡镇)昌文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他11岁时丧父,家境贫寒。因学习成绩优秀,获得雷家祖祠的助学金,他才得以上中学。中学毕业后赴广州,考入广州甲种工业专科学校读书。 1924年8月21日至10月30日,雷永铨在第二届广州农-动...[详细]
朱兆莘(1879~1932),字鼎青,花县赤坭黄沙塘村(现巴江村)人。祖父朱桂芳,咸丰壬子(1852)科经魁;父朱珩,光绪乙未(1895)科进士,钦点刑部主事,历任知县、京师高等审判厅推事、民事庭庭长等职,熟习经学及辽、金、元三史,并曾任国子助教及总理衙门舆图馆,著有《元朝秘史》等。兆莘幼年勤学...[详细]
朱慕菲(1897—1932) 女,张家边西桠村人。早年在上海崇德女子学校读书。深得宋庆龄赏识,教其学习英文,其曾陪宋庆龄到日本,并参加孙中山与宋庆龄的婚礼。民国9年(1920)其父朱卓文任航空局长时,其追随张惠长学习飞行技术,掌握飞行特技和飞机修理技术。后编入大元帅府航空局,任空军飞行员,是...[详细]
朱剑凡 (1883—1932) 长沙周南女校校长,教育家。 湖南省宁乡县人,原名周家纯,1883年5月1日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青少年时代,受王夫之、魏源、谭嗣同等人的思想影响,积极寻求救国之道。1902年,毅然东渡扶桑,在东京成城中学学习日文,后考入弘文师范学院就读,结识了...[详细]
赵甫明(1908年~1932年),原名仁生,西南张边村人。幼丧父,家清贫。7岁由舅父携往广州抚养供读,甫明资质聪颖,好学不倦。民国17年(1928年)考入广东航空学校,民国19年(1930年)以优等成绩毕业,编入广东机队,当空军飞行员,驻守杭州乔司机场。民国21年(1932年),日军在上海挑起“...[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