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足三同志,于1899年11月15日出生于株洲县漂沙进公社油圳大队进湾生产队(原醴陵北二区傅家老屋)。父亲亲镜心,世代贫寒,田无升合,房无片瓦,傅家老屋的住房还是向家族中祀会租用的。后来在亲友们的资助下,在醴陵东门开设了一间小客店,还替别人做些禀帖,以维持一家生活。他的母亲袁氏是个善良勤朴的妇女...[详细]
阿瑟·詹姆斯·贝尔福,第一代贝尔福伯爵,KG,OM,PC,DL(英语:ArthurJamesBalfour,1stEarlofBalfour,1848年-1930年)英国首相中哲学家,索尔兹伯里侯爵首相的外甥和政治继承人,被同僚称为即使生活在马基雅弗利时代也能游刃有余的政治家。少年时代因爱人早逝...[详细]
杨子达,1892年生于湖南省宜章县城南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12岁才上学,读了八年书之后,就去谋生养家糊口。但多年的努力,却没有给他带来富裕、安康。 社会的黑暗使他渐渐从迷惘中醒悟过来。共产党员高静山热情为他指路,使他30多岁的时候终于明白了人生的真谛︰为穷苦大众干事谋利益。1924年6月,...[详细]
杨秀阡,1909年生于湖北省枣阳县城大南街一书香门第,乳名“鹤龄”,排名“毓钟”。他少时聪明伶俐,随父杨藻鉴就读于私塾。1921年春,杨秀阡从县立高等小学毕业,考入湖北省立武昌第一中学。1925年秋,杨秀阡到武汉就读于董必武任教的武汉中学。在校期间杨秀阡逐步受到马列主义教育,同年10月赴襄樊参加...[详细]
杨成,1907年出生在四川省酉阳县一个封建地主家庭。他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下,抱着“有志不在年高,学不成名誓不还”的雄心壮志,告别了家乡父老,进入了上海立达学园读书。他努力发愤求学,特别是撰写抨击社会黑暗腐败的文章,赢得了师生们的赞扬。1919年的五四运动席卷全国,他积极投入了反帝、反封...[详细]
徐金丹,1895年出生在江西省景德镇一个贫寒的家庭里。15岁那年,父亲便求人把他送进一家陶瓷小器匣钵厂当学徒。他白天干的是重活、苦活,晚上坚持读书、写字。在经历了数年工人生活之后,终于在亲朋的资助下,于1917年秋考上了江西省立陶业学堂(校址设波阳县城)。 1921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回到...[详细]
熊少山(1894~1930) 原名熊绪璜,又名熊胄宾,河南省光山县马畈镇人,鄂豫边早期革命领导人之一,中共光山地方组织的主要创建者。 1924年夏,在湖北省立武汉中学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受党组织派遣,担任光山工作组组长,与殷仲环、杜彦威等回光山开展革命活动,发展党的组织。1926年1...[详细]
熊全甫(1902~1930) 河南省光山县殷区人。殷区农民起义的领导者之一。 1924年秋,共产党员熊少山等人回乡从事革命活动,熊全甫与其接触密切,于1925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他与熊少山等人以开学馆为名,创办农民夜校,向农民传播革命思想,并从中秘密发展四批党员,建立了中共殷区特别...[详细]
萧国华,1900年2月22日出生于江西省吉水县阜田圩一工商业者家庭。父亲萧勋舫,晚清秀才,曾任南昌政法学校校长,后受聘南昌电灯公司。她3岁时,由父亲作主许配给十多里外的谌溪村一户姓周的人家。9岁随父母到南昌,进明德小学读书,1915年考入江西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受辛亥革命...[详细]
向希平,又名何国治、何依萍,1903年出生于四川省巴县。母贺氏,善书画,精刺绣,性刚毅,教子尤严,向希平为遗腹子,深得母亲的教诲。他参加革命后,为纪念母亲,化名为贺子虞、贺伴影。 向希平幼读私塾,稍长入小学。1923年小学毕业后,升入巴县国民师范小学。他师范毕业后,被留在该校附属小学任教。中...[详细]
向先鹏,1907年1月2日出生于江西省都昌县城。父亲向本源开茶馆发家,是县内一富户。向先鹏为长子,最得父母疼爱,从小就被送进了学堂。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向先鹏正在县立高等小学读书。5月20日,省立农专学生刘肩三毕业返乡,即把外地运动的消息,带到了都昌这个僻静的小县。刘肩三那催人泪下的演...[详细]
吴幼军,原名邵衡,1901年10月19日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县新铺乡一贫苦农民家庭。兄妹七人,吴幼军排行第六。父亲吴拔群是个忠厚淳朴的农民,以租种田地、辛勤劳作来养育着膝下这群嗷嗷待哺的孩子。 吴幼军幼时只读了几年私塾,迫于生计,辍学后在家从事砍柴、割草、放牛等劳动。他的堂叔吴椒凡在农闲时常借些...[详细]
吴澄(1900-1930),女,云南昆明市人,为书法家吴锡忠之大女儿。1925年,吴澄在云南昆明女子师范求学,积极参加-,并加入了共青团,组织“青年励进会”,开展反封建,-运动。1926年,吴澄至广州学习,转为共产党员,年底回滇。参加云南建党工作,担任中共云南省委工委委员,积极策动“倒唐(继尧)...[详细]
吴伯涵,原名吴为凡,1898年4月出生在河南省固始县张广庙一个地主家庭。吴家有田地70多亩,并在张广、王集等处开办了粮行、钱行、药店,全家老少40多口,雇用长工、伙计十多人,生活比较富裕。 1912年秋,吴伯涵入泉河镇高级小学读书,勤奋好学,进步很快。其间,江梦霞(河南早期中共党员)来小学任...[详细]
汪起凤,1893年生,我市芦淞区曲尺乡(原湘潭县东一区八叠乡)人。她原名叫董桂贞,17岁那年,因嫁到本乡大地主汪连山家做大媳妇,便更名汪起凤。1917年,她丈夫汪冬益得急病而死,留下她和一双幼小的儿女。汪连山是个刻薄寡恩的人,他见大儿子已故,为保住家产,多次逼她改嫁。起凤为摆脱羁绊,争取独立,不...[详细]
宋士英,又名俊生,字敬德,1905年出生于安徽省无为县宋家庙一个农民家庭。由于幼年丧父,家境日渐不支。10岁以前,他常协助兄长沛生捕鱼,以补家用,曾因划船而累得吐血。其祖父见之不忍,又看他天资聪慧,便让他就读于家乡私塾。 宋士英深知家庭供他读书不易,所以学习格外刻苦,几年之后,便考进了无为县...[详细]
宋聘三(1881--1930),河南禹县(今禹州)人,革命烈士。 原名五诏,1881年出生在禹县,幼读私塾,勤奋好学,20岁考取清光绪年间秀才,1904年,考入京师大学堂。1907年,为了寻求救国真理,宋聘三远赴日本东京法政大学深造。受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影响,他加入中国同盟会。1924年1月...[详细]
施汝谦(1899-1930),又名施志道,柳市镇蟾河堡人。1926年10参加国民党乐清县党部筹备工作,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乐清党组织恢复后,任中共乐清区委通讯处负责人,以白象小学校长为掩护,秘密从事党的联络工作。1929年10月被捕,后因病获释,1930年冬病逝。...[详细]
沈湘云,1909年3月出生于湖南省南县华阁乡联华村。因家境贫寒,小时父母即为她许了婚。1920年,她在德胜港小学毕业后,即在家参加劳动。几年艰苦的劳动,沉重的负担不但没压倒她,反而加强了她渴求新知识的美好愿望。大约在1924年的一天,她瞒着父母,只身来到县城,找到了在县城当小学教师的未婚夫李醉仙...[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