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琨 (1905~1930年) 陈琨,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生,又名玉成,字琢余。山霞乡山尾村人。父陈乃英是塾师,兼业中医师。母李盏,温厚贤淑,善理家务。陈琨5岁时,父亲就教他读书写字,责督甚严。陈琨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为邻里所称赞。稍长,其父送他就读于后张张焕堂及涂寨、辋川、下社...[详细]
曹素民,字兰芬,又名子明,化名一平,绍兴县青坛村人。从小受父亲熏陶,通过勤学苦练,能舞文弄墨,写的一手好字。贫困残酷的现实生活使他经常思索贫富不均的社会问题,幼小的心灵埋下了对一切黑暗势力仇恨的种子。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曹素民从报上第一次知道了“无产阶级革命”。1919年初,告别...[详细]
白自立(1905~1930) 高杰村人。幼年失怙,在伯父白应甲和舅父黄守义资助下完成学业。1925年在榆林中学加入共产党。毕业后从教于清涧黄家畔小学、县第二高小,结合时局传播新文化、新思想,甚孚众望。1926年人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为5期学员。继于国民军张发奎和高桂滋部从事 活动。1927年10...[详细]
朱广明(1909~1930),河南省尉氏县张市乡-村人。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1927年参加革命,193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家乡秘密从事农-动工作。他协助中共尉氏县委书记石文卓发展革命力量,使农会组织遍及县东、南、西60多个乡村,仅张市一带穷人会员就达2300人,其为赤卫队员1000余人。同...[详细]
甄士仁(1886—1930) 国民军将领。字寿珊,麟游县人。 民国元年(1912),在西安陆军学堂读书时加入同盟会,联络刘尚谦、田振元、李永祥、聂华等人光复麟游。民国初复学,毕业后任教麟游高小,不久往来汉中、凤翔结纳志士图谋反袁。民国5年(1916),与杨荟桢组织铁血团攻...[详细]
俞海清(1904~1930),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出生于通州五总村(今属海门市王浩乡昌盛村)。中共早期党员,红军,烈士。江苏省第七中学(今南通中学)毕业后,考取上海大学,时瞿秋白、恽代英等正在该校讲课,俞海清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民国14年(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积极投入运动。同年...[详细]
薛衡竟(1904~1930),又名薛文。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出生于江西宁岗。烈士。在江西参加红军,民国18年(1929年)10月中旬,受中共江苏省委派遣至如泰工农红军担任领导工作。他从健全班排组织、加强思想教育、开展军事训练入手,提高军队素质和战斗力。为防止敌人对红军的围剿,灵活采取避实击...[详细]
吴书升 (1892年~1930年) 南乐县佛善村人。自幼家贫,历尽寒馁。性刚强坚毅,恤孤怜贫,无视权贵,人称"吴铁头"。 1927年,在共产党员刘大风的影响教育下,吴书升加入中国共产党,以货郎担为掩护,走村串巷,宣传革命,争取群众。1928年初,任中共佛善村支部书记,带领贫苦农民...[详细]
宛希先(1906——1930),黄梅县宛大屋人。生于一九O六年。一九一二年至一九二五年,在本县读私垫和小学。在黄梅党组织和家兄宛希俨的帮助下,参加了县里的革命活动。一九二五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伐军进入黄梅后,随宛希俨到汉口,参加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不久,任班长。一九二七年七月,任连长。“八七”...[详细]
王铁猛,字季升,一九零零年生于修水县水源乡王家山下屋的一个小康之家。其父王少竹,是个开明绅士,主持公道,愿意帮穷人说话,因此在修水上四乡人民群众中享有盛名。他的言行对王铁猛以后参加革命有着一定影响。 王铁猛小时候,他父亲就要他继承“耕读家风”,安居守业。他读私塾时,看到土豪劣绅横行乡里,欺压人民...[详细]
王松云(1857~1930)小名毛毛,高桥镇人。幼随父习泥工,20岁到上海,由泥工小包、挡手起家。和上海近代营造业的开创者杨斯盛关系甚笃。杨在清光绪六年(1880年)开设杨瑞泰营造厂,王松云也投资入股。光绪二十四年,杨斯盛筹建上海水木业公所,王松云随其后捐洋500元自创王发记营造厂,与大房地产商...[详细]
石文卓(1908~1930),乳名小祥,字子立,号石头,河南省尉氏县张市乡石坛村人。出生于富裕家庭。他幼年就读私塾,耿直勇敢,乐于助人。1924年考入开封东岳艺术师范学校。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他同师生一道,参加声援上海人民的反帝爱国-。同年秋,入南京农业中学求学。1926年,国民革命...[详细]
沈卓青 (1905—1930年)女,北海市人。出身劳苦家庭,父亲是华侨,在南洋做苦工。沈卓青幼年随母在北海生活,9岁丧母,由张家收养。民国11年(1922年) 随张家几姐妹人贞德女子学校读书。大革命时期,在驻军第十师中的共产党员发动下,沈卓青参加了学校的-行动,与同学们一同参加北海的反帝反封建...[详细]
秦超(1905~1930),原名秦志铭。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出生于湖北枣阳。中共早期党员,红军,烈士。民国14年(1925年)秋,于枣阳县立白水中学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翌年春转为中国共产党员。民国16年6月,去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特别军事政治学习班学习。一年后,转入莫斯科高级射击学...[详细]
强振川(1857—1930) 又名振志。世居宝鸡县峡石乡六川店强家庄,后因战乱迁居长坡原。 光绪二十三年(1897)科拔贡,任河北直隶州判(未赴任)。三年后主讲宝鸡县金台书院,掌院七年,一次领试八人,七人中试。光绪二十六年(1900),陕西大旱,上 书献议劝赈救灾,官民公...[详细]
莫荣新(1853—1930) 字日初。桂平人。清同治十年(1871)在族兄莫昆甫部当伙夫,不久补为哨兵。十一年赴贵州进剿苗民起义。光绪十年(1884)参加中法战争,后在百色、靖西、岑溪等地,参与镇压反清起义和抗捐税斗争。因每战必杀俘虏,曾一日斩杀俘虏24人,人称“莫屠户”。三十三年升两营督带,...[详细]
吕焕炎(1890—1930) 字光奎。陆川人。清末考入广西陆军小学堂就读,辛亥革命后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读书,毕业后曾在陆荣廷部任职,后在黄绍竑部任营长。1925年任新桂系警备团团长兼第二路军五纵队司令,随左路军进攻龙州,因功升第七军九旅旅长兼广西全边对讯督办。1927年任钦廉警备司令、新编陆军...[详细]
卢德润(1898~1930),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出生于如皋石庄空田村。烈士。民国16年(1927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中共石庄区区委书记。一次,卢德润和他的战友张芝山、马敬之、徐学贵、徐永良等人攻打高家庄恶霸高伯鲁所组织的保卫团,他们出其不意除掉了敌人的岗哨,向敌人巢穴...[详细]
刘少猷(1902~1930),原名平楷,字履端,化名闻铃、朱潜(铨)、一飞等。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生,云南彝良人。中共早期党员,烈士。7岁进私塾,后相继入国立小学、昭通省立第二师范、昆明省立一中求学。“五四”运动时,在昆明参加云南爱国学生会活动。民国11年(1922年)改入国立北京美术专...[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