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西成(1893—1929),名世杰,号世斌,贵州桐梓县人。1911年参军入伍。辛亥革命爆发,贵州易帜,革命军政府成立,周西成成为都督杨荩诚的卫队成员。1913年入贵州讲武学校学习,后参加护国战争、 战争。1925年2月,北洋政府任命周西成为贵州军务会办。1926年1月又明令委任他为贵州省长。1...[详细]
赵祚传,字统一,1903年8月20日出生于云南省大姚县七街乡苍西村一书香门第家庭。少年时期,他曾在家乡的忠孝寺小学、昆明东区和北区小学及姚安四县联合中学读书。1919年,先后就读于成德中学和省立一中。五四运动爆发后,赵祚传受其影响,参加了“云南学生爱国会”,并组织大姚旅昆学生上街宣传,揭露帝国主...[详细]
张亚仁,男,1897年出生于现凤凰镇白石坑村。1926年参加农会,是广利水坑乡农会副主席。1929年2月,在肇庆被敌人逮捕。1929年9月,在肇庆被敌人杀害,牺牲时32岁。1957年,高要县人民委员会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详细]
张锡瑗,又名希远,1906年出生于河北省房山县良乡镇(今北京市),1920年随父迁居河北保定。张锡瑗和妹妹张锡瑞在直隶省第二女子师范求学时,积极参加该校改革教育的 运动,并成为运动的骨干分子。1924年,她和张锡瑞、李沛泽(即李培之,后为王若飞夫人)等成为该校早期的团员。1925年转到北京,结识...[详细]
詹谷堂,乳名寿,学名生堡,1883年出生于河南省商城县南溪葛藤山下獐子岩村的一贫苦农民家庭。一家人依靠父亲教书和种几亩薄田度日。穷苦的生活,养成了他为人正直、热爱劳动和爱打抱不平的性格。他非常痛恨那些残酷剥削穷人的地主豪绅。 14岁以前,詹谷堂一直在家放牛、砍柴,他深刻地体会到穷人生活的艰辛...[详细]
张华,字冠军,学名张中冕,别名张子余、张萍化,1895年出生于湖北省钟祥市洋梓镇一富门之家。 1911年,张华赴武汉求学。当时的武汉正处于疾风暴雨的前夜。革命团体和进步书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民主思想广泛传播。张华在进步思想的洗礼中,逐步认清了中国社会贫困落后和愚昧的本质。他决心发奋读书,为“...[详细]
曾去非,原名曾宗藩,1899年出生在江西永修县曾家村一赤贫农民家庭。父亲早亡,曾去非从小在拓林山区的一个杂货铺当学徒,后得好友王环心、张朝燮等人的资助,入南昌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当时正值五四运动风起云涌,曾去非置身在时代的激流中,踊跃投身县城的-。1919年7月,他和王环心、王弼等同窗好友一起...[详细]
殷顺存,株洲县群峰公社人,一八九四年生,曾任农村进教师。一九二五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一九二七年任湘潭东二区农会秘书,与谭惠等领导区协的斗争。 马日事变后,劣绅黄容结子破坏农会,他与毛福轩支持群众,把黄押到雷打石附近的白沙洲镇压了。 十万农民攻打易空湾时,顺存与谭惠领导当地工农义勇队前往攻打...[详细]
叶开寅,1907年出生于一个铁路工人家庭。原籍湖北孝感东小河聂家场,本姓聂。清朝末年,其祖父举家迁居广水,在纳水河定居下来。纳水河一带,姓叶的是大姓,因怕孤门独姓受人欺侮,故将“聂”姓改为“叶”姓。 叶开寅岁丧父,7岁时母亲把他送到纳水河一所私塾读书。纳水河位于京汉铁路广水车站的入口处,交通...[详细]
徐光华是大革命时期修水进步工人的杰出代表,是中共修水县党组织的创始人之一,是站在反帝反封建斗争最前线的坚强战士。他曾先后担任国共第一次合作时修水县总工会委员长,修水县党部劳工部长,江西省总工会候补执行委员等职。一九二九年五月,在修水台庄被捕,遇害于朱溪张坊。牺牲时年仅三十六岁。 徐光华曾名黄...[详细]
熊传藻,号复之,乳名南阳,又名焕藻,化名刘仁镜、杨家华等,1900年5月出生于湖北省沔阳县洪湖岸边一个中农家庭。其父熊光明,是一个富有强烈爱国正义感的乡村私塾教师,熊传藻在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影响下,从小就养成了坚定的品格。1917年7月,孙中山首先在上海发动了反对张勋复辟的“ ”运动,斗争浪潮席卷...[详细]
谢桂荣,男,1901年2月出生于现莲花镇莲塘村。1923年在广州参加革命,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四期学习,毕业后被党组织派往粤西片担任农讲所教员,并在原高要县七区(永安一带)、六区(沙浦一带)开展农民运动,发展农会组织。 1928年6月18日,中共高要县委根据中共广东省...[详细]
萧凤阶,又名萧凤蛟、萧世鸣,1902年生于四川省富顺县兜山乡瓦窑沟。父亲萧会东以教书为职业,深受乡人敬慕。萧凤阶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父亲含辛茹苦地抚养着他们兄弟三人。1917年,他15岁便到邓关盐号当学徒谋生。 萧凤阶从小随父亲学习,耳濡目染,学会吟诗作文,很有才华。1921年,萧会东...[详细]
乌力吉吉尔格勒,1866年出生在内蒙古一牧奴家庭。他生性勤奋聪颖,依靠自己的努力识了字,学会了写文章。 曾因参与领导乌审旗独贵龙运动,反抗封建压迫,被捕入狱。 乌力吉吉尔格勒在狱中惨遭折磨时,他的战友四处奔波,把他营救了出来。出狱后,他当了一段私塾教师;随后,到了北京。他和反对民族压迫的...[详细]
吴镜堂,字雪寒,1896年出生于河南省鲁山县勃鸽吴村一个薄有田产的农民家庭。17岁入私塾,受教于地方名儒杨道传。 青年时代的吴镜堂,目睹兵灾匪祸不断,-污吏、地主豪绅残酷压迫农民的现实,促使他立志救国救民。1921年,吴镜堂离开家乡,赴陕西周至县,任镇嵩军师长柴云生的家庭教师。在此期间,他广...[详细]
温雪堂,1898年出生于江西省宁都城北马房背一小商贩家庭。父亲温昌盛性格刚强,爱打包不平,操持小贩之业却与官宦权贵格格不入。一家六口常常入不敷出。温雪堂6岁时,父亲将其过继给伯父温昌贵。 温昌贵是宁都远近闻名的地主兼资本家。他除了借用收租剥削外,还办了一个拥有近百名雇佣工人的织布厂。温雪堂过...[详细]
王遂人,原名瑞麟,号堂九,1901年5月10日出生在江西省遂川西庄村一户农民家庭。7岁开始读书,19岁毕业于遂川第一高等小学。同年秋,以优异成绩考入江西省第一甲种工业学校。 王遂人从僻静的山乡县城进入南昌,使他眼界开阔,更有机会接触到一些思想进步的青年和新文化运动的事物,他对学校管理混乱不堪...[详细]
王瑗,原姓祝,乳名三伢子,1911年出生在江西省永丰县藤田镇杨坊村。家有兄弟三人,王瑗排行老三。他8岁时,母亲不幸病故,欠下本村地主30块银元,为了还债,父亲将他以50块银元卖给了宁都县小布村地主王爵禄做儿子,改姓王,取名王瑗。自幼经受清贫之苦的王瑗,来到这个新的生活天地后,物质生活一下改变了许...[详细]
唐伯壮,字身烈,1899年4月29日出生于四川省达县黄都乡唐家吊楼子。中学毕业后,入四川省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 当时,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时期,革命之风盛行,《新青年》《每周评论》《湘江评论》广为传播,唐伯壮如饥似渴地阅读着这些进步杂志,产生了“革命救国”的志向。 1926年12...[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