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开礼(1899—1928年),和舍墟人。出生于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1916—1920年在府城琼崖中学读书。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思想倾向革命。1924年,任和舍小学校长,因受土豪赖鸿富的排斥和打击,气愤地辞去校长职务,创办一所平民小学校,亲任校长,自费聘请乡人林瀛海当教师,学童免费入学。1...[详细]
黄纯一(1905~1928),又名宴如,学名勃。方高坪镇火车岭村人。幼年随父到罗田读私塾6年。1921年春,因家贫辍学,回到家乡寄住在伯父家里,伯父送他到方高坪名师王宇庭门下念书。黄的知识长进很快。王见自己的年事已高,便将塾馆托付给黄,黄在此执教2年。 1924年春,黄与邻村农家女徐氏完婚。...[详细]
黄昌炜,字辉如,笔名亦雄。1899年出生于海南琼东县第六区(今琼海市福田镇)汪洋村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黄家甫,素以经营中药铺为业,是一个有文化的人,平时喜欢吟诗作对,为人忠厚老实。母亲李氏,是一个勤劳朴实的农妇。 黄昌炜是个独生子,自幼文雅好学,甚为父亲宠爱,在私塾读书时成绩优异。1...[详细]
辜鸿铭(1857-1928),字汤生。祖籍福建同安,出生南洋马来西亚槟榔屿,父亲讲汉语、马来语与英语。母亲是葡萄牙人,讲葡语与英语。辜鸿铭幼年即以汉语和马来语为口语;又从母学得葡语。父亲辜紫云为英商布朗(F·Brown)经营橡胶园,主仆情谊深厚。小鸿铭生来聪颖机敏,深得布朗喜爱,收为义子,为...[详细]
葛延瑛(1857—1928)字云庵。肥城县(今肥城市)安驾庄人。少时读私塾,在泰安府童子试中名列前茅。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中举人。1915年任山东省参议员。1918年夏,天降大雨,汶河大堤决口,民房倒塌,粮田冲毁,千百人无家可归。他首倡募捐,督修汶河杨南角决口堤段,消除水患。1910年,任...[详细]
符向一,原名符福山,字向东,海南琼山县(今属海口市)大坡镇冯官园村人,1902年8月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因家境贫寒,由其叔父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做小生意支持他读书。符向一聪明好学,有“过目成诵”之美誉。1920年秋,符向一考入琼崖中学。1924年秋,从琼崖中学毕业后赴上海,考入东华大学,参加了中国...[详细]
陈贵清,字国臣,海南陵水县(今陵水黎族自治县)陵城镇人。1892年10月6日出生于陵城镇一个商人家庭。由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好,7岁进入陵城小学读书,小学毕业后到琼崖中学就读。在这期间受新思想影响,积极参加了声援五四-的活动,成为当时琼崖-的积极分子。1921年中学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广东工程...[详细]
蔡公时(1881—1928)别号虎痴、公痴、痴公。江西九江人。济南“五三惨案”著名烈士。1902年,组织慎所染斋,明为讲学,实则宣传革命,很快被查封。后赴日本留学,攻读于东京弘文学校,在此加入中国同盟会,并以《民报》为阵地,从事反对帝制、建立共和的革命宣传。回国后,于1904—1905年,随黄兴...[详细]
邹克英(1906一1928),澄海县澄城镇城西人。 邹克英出生于上海,少时由沪回澄。民国10年(1921)秋就读于澄海县立中学,在学期间,受“五四”运动影响,与林灿等组织学生会,领导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民国14年秋,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9月,在澄中毕业后,任教于县立第二高级小学,后任该校校...[详细]
庄梦祥(1899-1928年),陆丰县潭西东山村人,生于一户书香门第。高小毕业后考进海丰陆安师范学校。他品学兼优,是学校中一名学生骨干。在校期间受到进步思想的熏陶,走上了革命道路。 民国8年(1919年),“五四”-爆发,他与张威等组织成立陆丰县学生联合会,当选为联合会的领导人。他们集合--...[详细]
周其鉴(1893-1928),今东乡镇新楼村人。民国7年(1918)秋,考入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纺织科读书,任该校学生会会长。“五四”运动期间,积极参加-,被选为省中等以上学生联合会副会长。民国10年春,加入广州共产主义小组,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转为中共党员。民国11年夏,毕业后在中共领导...[详细]
周其柏(1903-1928),今东乡镇新楼村人。民国8年(1919)就读于肇庆中学。“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爱国学生--。民国10年夏,考入省立第一中学,经常与陈伯忠、龙启炎等同学聚集,探索青年应走的道路,讨论近代思潮,“辄至竟夕不厌”。民国12年底,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初转为中共党员。...[详细]
郑重(1897-1928年),原名镜堂,生于东海镇前墟社一户富有的家庭。龙山高等小学毕业后,考入海丰中学,和彭湃同学。在彭湃影响下,积极参与海丰中学进步活动。毕业后被陆丰县立一小聘为体育教师。由于思想活跃,教学认真,待人热情,很快便在师生中树立了威信。民国8年(1919年)“五四”爱国-爆发,郑...[详细]
郑英兰(1859-1928年),字远芳,号芷芗,又号介山樵叟,以号行世。阳春岗尾新圩介山村人,生于清咸丰九年(1859年),晚清监生。英兰是本县著名国画家,善画墨竹,有《芷园兰竹集》等著作。《风晴雨露》四屏条幅是代表作,画中透过不同天气,描绘竹的四种不同生态,很受人赞赏。 郑于清宣统年间,定...[详细]
詹天锡(1906—1928),乳名詹才,饶平县三饶城詹厝堂尾村人。民国8年(1919),天锡高小毕业后考进潮州金山中学,受进步思想影响,积极参加爱国-,后来在一次闹-中被学校开除,转读于汕头友联中学。 民国13年(1924)夏,詹天锡与饶城及城郊在外地读书回乡的进步学生联合当地学校部分教职员...[详细]
张威(1902-1928年),出生于陆丰县东海镇一户贫农家庭。张威自幼聪敏,酷爱学习,在陆丰第一高等小学读书时,便很有独立见解,不盲从。曾反对老师照本宣科贬洪秀全为匪盗。 民国8年(1919年)“五四”-爆发。张威发动成立陆丰县学生联合会,领导几百学生举行爱国--,并带领学生上街搜查日货,在...[详细]
张绍良(1896-1928年),出生于东海镇连厝围的一户农民家庭。清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后,他离家往外地求学。民国3年(1914年)返乡受聘为小学教员。民国9年弃笔从戎,考入广州燕塘陆军学校,毕业后在粤军服务。民国11年6月张绍良愤恨陈炯明叛变革命,弃职还乡。 民国14年(1925...[详细]
章朝阳(1899-1928年)又名旭东,陆丰县东海镇霞溪社人。幼年丧父,由伯父抚养成人。民国9年(1920年)考进海丰县陆安师范。民国11年参加陆丰进步组织青年协进社。民国12年夏师范毕业,任东海镇第三小学校长。民国14年2月,与张威等策应东征军抵陆丰。全县工农革命运动迅猛发展,章朝阳担任县农协...[详细]
曾伯崇(1872~1928),男,又名汉明,南澳港仔畔人,原姓杨。他小时给深澳一姓曾的做养子,读过几年书,阴冷寡言,人称“乌面”。成年后,入赘吴家,故称为“三姓司令”。 辛亥革命前夕,曾伯崇伙同吴品三、陈顺,聚集四、五十人,加人了以洪二爷、曾昭荣为首的青年会。为争地盘,扩大势力,青年会与王贡...[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