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树藩(1906~1927)完县(今顺平)西柏山村人。1918年考入县高等小学,1920年考入直隶省正定第七中学,在校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学潮斗争。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根据上级党组织指示,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张兆丰、郝文亭等7人发起成立“正定各...[详细]
钱恂(1853~1927年),字念劬。浙江吴兴人,晚清著名外交家,晚清和民国时期思想开明的学者。曾任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首任提调。 个人简介钱恂生于1854年l月10日(咸丰三年十二月十二日),浙江吴兴(今湖州)人,祖上原居“湖州南门外之鲍山,以渔田耕稼为业”。钱询不仅对旧学有研究,而且...[详细]
欧阳泰(1894-1927) 又名灵泽、鸿普、肇给,化名刘泰。醴陵船湾阳家坊人。民国2年(1913),入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目睹军阀混战,帝国主义恣意横行,人民痛苦不堪,遂和毛泽东、蔡和森等一道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和道路。7年,入河北保定育德中学赴法勤工俭学预备班习法文。8年9月,和李维汉等赴...[详细]
李永梧(1903-1927),字实秋,新繁新农乡蓟家村人。幼年就读于新繁小学,秉性端庄,勤奋好学,1919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四川省立成都第一师范学校。随着新文化运动传播到成都,李永梧经邑人刘弄潮介绍,学习《新青年》杂志宣传马克思主义及反帝反封建的文章,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决心为国为民奋斗。 ...[详细]
林修杰(1901-1927) 林修杰1901年出生于南充县青居场的一个小工商业家庭。“五四”-爆发,深深的震撼了林修杰的心灵。1920年,在张澜先生的支助下,林修杰怀着满腔的爱国热忱赴法勤工俭学。1923年,加入共产党。26年,林修杰回到上海,随后,参加了一系列革命斗争。南昌起义后,林修杰化...[详细]
林铎(1904-1927),福建省上杭县人。出生贫苦农家,在亲友资助下读到中学毕业。1925年考取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四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伐战争开始后,受命在宁沪一线深入工厂开展革命活动。大革命失败后,调任“八一”南昌起义部队补充团团长兼-表。8月30日会昌战斗后,起义部队改道折回瑞金,计...[详细]
廖思吾(1868~1927),生于铜鼓棋坪柏树村,幼时读过几年书,后以农为业。因成家较早,人至中年,已是子孙满堂:长子步清,生孙善昌;次子杏阶,生孙用章、在新;三子竹梅,生孙德生;四子庆珍。 1926年,大革命运动在铜鼓蓬勃兴起,各地工农协会组织纷纷建立。当时,柏树的大土豪王庆昌、王吉昌兄弟...[详细]
梁一清,原名兴性,字恒德(1899~1927),吉安文陂乡氵美陂村人。四岁丧父,随母过着艰苦日子。15岁那年,为生活所迫,进陂头街同亿号杂货让当学徒。其间,一个偶然的机会,得到几本《新青年》、《第周评论》。尽管文化低阅读吃力,但仍然如饥似渴看个不停。后被老板发现,夺去烧了,梁一清与老板大吵一场,...[详细]
瑚图礼(1849—1927),姓巴雅拉氏,汉字姓白,讳图礼,字福海,满族人,系镶蓝旗。祖籍黑龙江生于伯都讷。生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己酉)二月二十五日,卒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丁卯),享年七十八岁。 1、瑚图礼祖籍黑龙江,清雍正年间,其先祖随将军驻防来吉林,走驻伯都讷,任副署防御。 ...[详细]
洪世奇(1881-1927),名必荣,字子翌,考入安徽法政学堂后受政治维新思潮影响,响应废除帝制,创建共和的辛亥革命,立志推行新政。他一生从事文墨生涯,曾主编《安庆日报》论坛专栏。在“六·二”惨案中,为替死难学生姜高琦等伸冤,他起草全部诉状和电文。因精通法学,文字功底又极为深厚,所起草的诉状和电...[详细]
耿丹(1892—1927) 字仲君,安陆城关人,1901年初,进入武昌普通学堂读书,接触反清革命党人、学校教习吴禄贞。1910年1月,考入武昌陆军第三中学,组织革命团体“竟存社”。不久,加入“共进会”。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首义爆发,耿丹被任命为学生军大队长,后升任禁卫军团长。因不满辛亥...[详细]
范鸿劼(1897-1927) 1897年生。湖北鄂城人。中学毕业后,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理预科学习。在李大钊的直接影响和教育下,思想追求进步,积极学习新文化、新思想。1919年积极参加五四反帝-。192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入北京大学化学系,不久转入英文系就读。...[详细]
邓天文(1905-1927) 麻城市顺河集镇枣林岗村邓家湾人。一九二四年在武汉中学读书时接受革命思想,在校参加革命活动。一九二五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党组织派他返回麻城,在顺河集的林店、料棚等地发动和领导农民运动,秘密建立农民协会,发展党的组织。不久,他与蔡济黄等同志一起创建了中共麻城县特...[详细]
邓泰中(1886年-1927年6月19日)字和卿,云南会泽人。清末民初军人。滇军指挥官之一,后成为孙中山的亲信。 邓泰中早年赴日本留学,入东斌学堂。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归国后,任新军第19镇排长。1911年,参加昆明重九起义。1915年12月,护国战争爆发,邓泰中任护国军第1军第1梯...[详细]
陈均权,原名福庆,又名履楠,生于1903年,南面村人,家父了毓灵是个乡村私塾教师,母亲梁惠琛是个善良的农村妇女,均权兄妹五人,皆靠父亲教书和祖父遗下的几亩薄田出租维持生计。 1910年,均权进私塾受教育。他学习勤奋、聪敏,尤喜听先辈抗英御侮故事。1919年,家境日趋贫困,均权被迫辍学,与大哥...[详细]
成子英(1906-1927) 又名春华、逊善,字揖让。湖北阳新燕厦人。1924年8月考入湖北甲种商业学校。1925年7月,与罗伟、曹大骏等20余人组织“青年促进会”,学习马克思主义,宣传孙中山的三大政策。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夏,进入湖北省农民运动训练班学习,结业后任省农协特派员,回...[详细]
曹蕴真(1901-1927) 安徽寿县人,曾在上海大学读书,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回到家乡从事革命活动。1923年冬,组建安徽第一个农村党组织——中共寿县小甸集特别支部,并任书记。1924年5月赴广州,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宣传员,后参加北伐。因积劳成疾,1927年10月逝世于寿县。 ...[详细]
蔡晴川(1903-1927) 蔡晴川,1903年12月诞生在两河口蔡家老屋,湖南石门人。石门县立高小毕业。1925年初到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步科学习,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入大元帅铁甲车队,任第三连副连长。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排长、连长。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详细]
伯恩哈特·贝伦子(BernhardBerrens)1880年9月19日生于德国的蒙如瓦,1898年在布雷斯劳的高级中学毕业后进入汉诺威大学机械系学习,1905年获工程硕士学位。此后在波恩、德累斯顿、科隆等地高校任教。1912年来上海领导同济德文工学堂的建校工作,历任德文工学堂首任校长,同济医工专...[详细]